Guolin Wu Bolg Quantum Hermene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glwu philosophy of physics、philsophy of technology、quantum hermeneutics

博文

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综述

已有 4946 次阅读 2012-12-24 09:54 |个人分类:学术会议与讨论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哲学, 会议, 现象学

吴国林
    本该早一点做一会议综述,因时间关系,现在学生的写作基础上,适量做一点调整。其它学术火花后面再谈。
   

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综述

 

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于2012121-2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逸夫科学馆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和社会科学处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26个机构的42位学术代表参会并提交论文37篇,报告了34篇,其中9篇来自研究生群体。

 

 

 

 

 

 

不同于分析的科技哲学,现象学科技哲学以欧洲现象学-解释学传统为背景,以科技本身为对象而非起点,以思想的无前提性和非现成性为原则,以期实现真正的哲学反思或逆思。较之于往届,这次会议在人数上有所增加,在风格上保持了以往废寝忘食自由拍砖的学术气格;在内容上则显示了现象学科技哲学一贯的多视角特征,问题讨论深度的增加印证了本学术共同体以现象学姿态走近以及走进科技哲学的稳健势态。
   
会议基本沿袭了之前的模式,全程共分为九场。在首场“开幕式与现象学序曲”中,由吴国盛教授主持会议,思想政治学院副院长吴国林教授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和社会科学处致开幕词,对参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希望擦出新的学术“火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段伟文副教授以“从可接受的科学到多重实在”为题表达了一种可接受的科学观,现代科学是某种技术化科学或“为行动而制造知识的活动”,其合理性可从可接受性即可理解性和效能得到解释,而效能或有效性的优先地位使得科学凸显为一种在实践与境中“关联”或“聚合”多重实在的事务。清华大学吴彤教授在其“中西医诊疗实践中的身体与空间”中对比了中医和西医视域中的身体及其诊疗方式,他指出在分科的西医视域中,身体作为“无心、无神、无境”的生理实体被置于物理空间中划分成心肺、肾脏、口腔等不同部位。中医则将身体视为身处知觉空间中的“有心、有神、有境”的活体。由此,西医看医生是看病,除病;中医看大夫是诊疗身体,是治人。

第二场报告的主题是“现象学科学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孟强博士从实在的聚集性出发,将福柯的历史存在论普遍化,从而使得一种统一了建构与实在、内在性与超越性,可作为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外的第三选择,拉图尔将其概括为“越建构,越实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徐竹博士讨论了在科学哲学中实践先验哲学的构想,他认为康德的先验哲学包括“先验意识的建构性”和“基础主义的先验规范性”是两个不可获缺的面一种向度,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实践哲学都只是“半截子”的先验哲学。华南理工大学陶建文副教授在“量的数学化的先天合法性研究”一文中将量分为广延量和内强量,广延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可以直接数学化;内强量的先天特征是感觉之变化和强度,只有通过向广延量的转化才能实现数学化。北京大学晋世翔博士介绍了克莱因的《现象学与科学史》一书,这本书是继胡塞尔在《危机》中提出近代科学之自然数学化本性之后的一个努力——用“意向—历史分析”方法探究符号化抽象的近代起源。
   
在另一场“现象学科学哲学”报告中,华南理工大学肖峰教授分析和比较了现象学的“显现”和信息技术的“显现”,认为在技术的视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今天,要保持警惕,在技术显现和原初的自然显现之间寻求平衡之道。广西大学雷德鹏教授梳理了胡塞尔对现代科学“遗忘症”的批判,包括生活世界、纯粹主观的东西的二重忘却和这种遗忘的根源,即理念化方法、客观性因素和客观主义误导。中南大学雷良副教授分析了胡塞尔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以及胡塞尔与逻辑实证主义在思想根源、哲学探究方式和理论出发点上的关联。河南师范大学的王海琴副教授论述了胡塞尔对自然主义心理学的非科学性及其对认识论带来的危害的辨证否定。

“现象学技术哲学”主题下有三篇报告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邓波教授以“作为‘第一哲学’的技术哲学”为题,区分了“本体论”第一哲学和“实体论”形而上学两种形而上学进路,他认为要实现技术哲学“向上”而非“向下”的哲学转向,以改变其边缘哲学的地位,需要选择往技术哲学的“本体论”第一哲学化的方向发展。北京大学的胡翌霖博士从先验维度指出,认识得以可能的条件是此在先行的把握,而此先行之所是既作为历史活动的后天创造,又作为现世知识之先天条件或“前世”记忆而存在的技术环境,此超离于人自身之外的作为此在之在之“外”的居间维度正是先验哲学所观照的地方。广州行政学院李三虎教授借助现象学的“实践-知觉”方法讨论了技术与身体的关系,他讲到技术不仅仅是对身体的解放,而且也是一种规训和侵害,因此在技术建构的意义上避免技术对身体的破坏,发挥技术对身体自发性的积极建构,从而谋求技术与身体的和谐互惠,方是正道。

“海德格尔及其他”分两场进行。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以“波函数的现象学思考”为题,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出发,对波函数进行了原创性的思考,他认为波函数并非仅仅描述粒子的状态而是作为存在,量子存在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生成性、开放性的过程,微观实体是量子存在的显现即存在者,波函数(量子存在)更根本,它是量子存在者得以可能的“本源”,量子存在通过技术显现为量子存在者,二者之间有一个存在论差异,而且探讨了量子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山东大学李章印教授以“无法停息的争吵—反驳卡尔纳普”为题,通过对卡尔纳普形而上学问题的清算和海德格尔关于形而上学的思想的澄清,纠正了卡尔纳普对海氏的曲解和简单拒斥。东北大学包国光教授梳理和分析了海德格尔存在论追问技术的五条路径:通过在世、自然、艺术、“四因”和物—空间,五种追问方式从器具上手性、可靠性、解蔽之真理等各方面共同关涉“物—世界—生存”。中山大学张骁鸣博士指出大卫·哈维在利用海德格尔思想建构自己“地方是社会建构的”地理学观点时,误读了海德格尔,他在其论文中对哈维进行了解构。

在另一场“海德格尔及其他”的报告中,湖北大学舒红跃教授分析了技术之于此在在海氏《存在与时间》和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中的不同涵义。东北大学的张秋成博士考察了海德格尔技术思想,认为“透明性”和“晦暗性”是区分现代技术和古代技术的重要特征,由现代技术之“透明性”可加深对技术风险的理解。洛阳师范学院史现明博士从海氏“物”之思想的角度揭示了其“存在遗忘”的思想内涵。南京师范大学文治乾博士对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的技术思想做了分析比较和辨证综合的工作。北京大学井琪博士对Bruce V. Foltz的著作《栖居大地》做了介绍和评论,阐述了一种走向生态现象学的自然哲学。吉林大学王现伟博士介绍了国外新兴的生态现象学的研究状况。中国科学院大学董晓菊介绍了阿尔伯特·鲍尔格关于如何以焦点实践的方式反思技术,从而克服技术异化的思想。

接下来是“伊德与海德格尔”专场。北京大学吴宁宁博士从伊德“人—技术”关系的技艺现象学出发,对其思想的现象学品格提出了质疑。清华大学苏丽博士对应用程序“Early Bird. app”的使用过程进行了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的先验分析,并指出伊德的人与技术关系的思想在微观和本体层面上缺乏解释力。上海社会科学院计海庆副教授阐释了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在理论和现实意义上的批判,以及由此显明的新旧技术哲学之差异。

在“特别报告”专场中,浙江大学潘恩荣副教授比较了现代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和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具有自然主义特征,这种自然主义化的技术哲学(技术认识论)将改变其边缘哲学的地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姚大志博士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法国技术访谈录《技术帝国》为重要依据,对当代法国技术哲学研究进行了整体的巡视。复旦大学卓立博士考察了“精神科学”的原初问题语境和人文学科的合法性问题。山东大学陈治国博士比较了海德格尔与斯特劳森两人关于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解读,认为二者的“存在论—神学”形而上学和“描述—修正”形而上学的观点具有相似之处。华东师范大学颜青山教授论证并表明了若将存在作为二阶谓词,为一阶概念奠基,便可得出存在为意义奠基的存在主义结论。南方医科大学李云飞博士比较了胡塞尔现象学观念论和康德的先验观念论。

最后一场主题为“现象学终曲与闭幕式”,由吴国林教授主持。清华大学蒋劲松副教授以东坡肘子这一日常美食为在场之物,牵扯出了背后缺席着的种种现象学意蕴。吴彤教授对全场报告进行总结发言,回顾和展望了六年以来以及今后的现象学科技哲学之路。吴国盛教授致闭幕词,感谢各方学者、友人和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及其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

北京大学吴国盛、浙江大学盛小明、南京大学肖玲、华东师范大学安维复、北京师范大学田松、中国科学院大学邱慧、陕西师范大学赵卫国教授等对有关学者的论文进行点评。两天的会议从上午800到下午700,中间仅有不足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会议报告和讨论十分激烈,时间安排非常紧凑。

这次会议是华南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另一场校庆学术活动,是1日晚上,举行了“技术哲学前沿报告会”。报告会由思想政治学院吴国林教授主持,吴国盛、吴彤与盛小明教授分别作学术报告,这三位教授直到晚上10点才进晚餐。

六年来,国内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同仁们致力于“让科技哲学现象学起来”的思想宏愿,从最初的“杂牌军”到如今的有板有眼,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已然成了国内科技哲学界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花建平、叶路扬供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645799.html

上一篇:第二届南方技术哲学论坛纪要
下一篇:难道物质有限可分就是科学的?
收藏 IP: 222.201.155.*| 热度|

4 蔣勁松 曹聪 鲍得海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