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关于做好科研与兴趣和物质之间关系的对话

已有 7642 次阅读 2013-6-1 00:14 |个人分类:个人观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 科研, 兴趣, 物质

关于做好科研与兴趣和物质之间关系的对话

(王德华)

 

我的文章:做好科研,我还是相信兴趣

秦老师文章做好科研,光有兴趣,就是一个嗓音好的叫花子光着屁股唱卡拉OK!

 

秦老师:做好科研,光有兴趣,如同一个穷光蛋喜欢画画,喜欢唱歌,梦想成为梵高,梦想成为刘欢。做科研,生存是第一要义。要做好科研,兴趣仅仅是一个单相思的方面,要持续的做好科研,成为科学家,路还很长,不能单靠兴趣。物质方面的保证才是您的最重要的后盾。

 

:秦老师说的在理。跟我说的可以相互补充,不矛盾。我的文章没有讨论这些事情。我文章的前提很清楚:导师提供足够的科研条件。还有一个方面是: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这个学生这么突出呢?

 

秦老师 (2013-5-31 21:45)谢谢王老师您的补充。

做好科研,能持续的当科学家,必须的有物质保障,有房子有老婆孩子,生活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安心的科研,当好科学家。
对于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这个学生这么突出?
这个就是您说的这个学生的兴趣和内在资质天赋了。
中科院做博士后的时候,就我们实验室,好多优秀的研究生,都从985院校考进来或者推免过来的。我们实验室的有一个学生,他最牛,交大本科考过来的。不但聪明智慧,更重要的是做实验拼命。那时候,我们一起谈论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我说起起国内的大牛,比如我欣赏的尚永丰院士和饶毅教授等。但年纪轻轻的他却说,他们算什么大牛,小牛都不是。那时候他就向真正的国际超级大牛看齐。5年的博士期间,他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有:一篇Cell,一篇Nature2Cell Research 。毕业时候,获得了吴瑞奖和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然后如他所愿,联系去了真正国际超级大牛Rudolf Jaenisch的实验室做博士后。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又以第一作者发了一篇Cell。他今年还不到28岁。他的家庭条件各个方面都非常好,不用愁房子、不愁钱,就是一心做科研,想成为大科学家。我希望他成功。说起来,他还是我师弟呢。
.

我说 2013-5-31 22:04):您身边还真有这样的例子啊。

您这位师弟是不是平时消费比其他同学要大方?甚至有点挥霍呢?
导师给您这位师弟的待遇与其他同学是否差不多呢?只靠研究生补贴能否吃饱饭呢?
这是我的文章的核心。喜欢一件事情,就会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做。不喜欢的事情,总是有心理抵触。
衣食住行解决不了,只是一个外因,是会牵扯精力,不是影响兴趣的根本。生存是第一位的,千古真理。但当今科学院的博士生,早已经不是这个状态了。比美国待遇差,比一些高校已经不差。读博士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以后工作和生活得好一些,心理感受好一些。

 

秦老师 (2013-5-31 22:31)他也有坚强的后盾。

他爱人是他的研究生同学,也非常优秀。他家也没有好到奢侈的地步,只是衣食无忧。爱人是上海人,还有好几套房子。读博士或者做博士后,仅仅是兴趣可以撑起来,作为原动力。但是后续的动力,就得靠一个强大的经济后盾了。有个好的支持你的爱人,好的家庭背景,做科研,后劲足。
如果持续的当好科学家,持续的发好文章,必须有经济保障。
目前,中科院PI 能有房补,待遇不错,有房了,可以经济保障了,能持续的做科研了。我师弟读博士的时候,他就说,趁我们年轻,多发几篇CNS文章,在30-35岁之前成为PI,那时候就不亲自做实验了,而是指导研究生来做,自己开会,写文章,开阔眼界,指导学生。他那么小,就有远大理想。我很佩服他。

像我现在大学里的青椒,待遇又不高,又不能独立的成为PI,不能带研究生,加上自己买不起房子,就是经济支持不了了。这个时候我还是想读博士的时候,做科研拼命,我真的做不到了。我的后劲不足了,为何读博士、做博士后那么有兴趣,那么有动力呢?其实,好多中科院毕业的,读完博士,科研生涯就结束了。
他们也知道,自己后续是不会继续做科研的,因为生存成为第一要义,要买房子、结婚和生孩子,要的不再是高尚的CNS,高尚的科研,是生活,真正的享受生活,不是享受发表CNS文章的激动了。

 

 

2013-5-31 22:46):您说的很实际,很实在。

当今的房价的确会毁掉一批年轻人的梦想,今天的现状也会让一些年轻人心灰意冷。这是现实,只有两种方式:要么逃离,要么面对。逃离有各种理由和原因,面对也有不同的策略。这都是智慧,需要智慧。
如果真有兴趣,在吃饱饭的前提下,在不拖累家庭的前提下,在导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心无旁骛地安心做点高起点的工作,学点真本事,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这些都是自己日后的本钱。这样就为以后铺垫了几块砖,然后一步一步走就是了。
反之呢?同样是3-5年的时间,换来的又是什么呢?

 

秦老师 (2013-5-31 23:12)是啊,人的青春有几何?
我的一个老乡,有次他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忘却不掉。他现在是成功的科学家,有Cell文章,是国家杰青,也是某重点大学的生科院院长,我们都是在中科院做的博士后。他就跟我说,人啊,是35岁一个坎,40岁一个坎,45岁一个坎。如果35岁之前拿不到青年项目资助、评不上副教授或教授,40岁上不了教授或者有独立的实验室,45岁上不了杰青,那就注定一辈子平庸了。
我觉得他说的很对。现在教授年轻化速度很快,35岁上不了教授,不能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成不了PI,那么继续做科研,你的待遇就上不去,生存就有问题了,即使做也不会尽全力的。所以要想能持续的成为科学家,必须在你成为PI或者有独立实验室之前,奠定你的生活必须,有房子、车子和老婆孩子。这才是你继续科学家梦想的最强大后盾。

 

讨论还可以继续下去,也很有意义。

当年胡耀邦在科学院工作的时候,曾提出为科学家解决“五子登科”的问题。

今天的科学院的白院长提出“3H”工程。

 

有坎,只要能过去,就不是什么了。过不去的坎,不多。生活中会有各种坎等着我们过。坎,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体验,是生活的调味剂。生命从来都是昂贵的,昂贵的无价。人来到这个世上,就不会平坦顺利,所以祈求上苍,和平安康。过来了,我们会感谢生活中的那些坎和给我们设坎的那些人。

 

当今很多人能够一步登天,几乎没有什么坎,很幸运。但不值得羡慕,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也祝福那些生活的路上没有坎的人。

 

该休息了。

后聊。

 

(早上发现路边有一棵金银花开了。手机拍照。)

金银花

蔷薇

2013.5.31 早 北郊园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695441.html

上一篇:做好科研,我还是相信兴趣
下一篇:奖杯与鞋子
收藏 IP: 210.73.2.*| 热度|

19 张雪峰 戴德昌 曹聪 武夷山 张忆文 罗德海 刘建兴 唐小卿 边媛媛 李宇斌 赵美娣 李东风 刘晓锋 秦逸人 孙军杰 徐萌萌 刘苏峡 yunmu z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