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ihar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urihara

博文

为什么会有「窃窃蜚言」

已有 3284 次阅读 2011-10-8 15:32 |个人分类:经营日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有句俗话「好事不出门,蜚言行千里」,虽说蜚言莫当真,但蒲松龄的那句蜚短流长的现象也确实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应该说,社会中为什么会有「窃窃蜚言」的现象也确实是一个不必回避和值得探讨的课题。

  

尽管蜚言是一种不正确的表达方式和应该受到人们指责的事情,但却容易被传播,而且人们也都有可能以不同程度上充当传言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蜚言的初始多数可能为一些暧昧的话题或并无伤害性的评价内容,但在传递过程中一些夸张内容的相加效果会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妥当的纠正或解释却往往会被忽略,结果形成了「好事不出门,蜚言行千里」的传递现象。

 

多数蜚言的形成是一种夸张过程的产物,其理由是人们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大多会采用一种「认同状态」的心态,也可以说人们常常需要在不想伤害交流气氛中来展开会话内容。因此,这种心理状态也为传递错误的夸张提供了共鸣条件。

 

蜚言,无疑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但却有着一定的传递基础。这是因为怀疑和批判是人类固有的特性之一,而且能够相互「窃窃蜚言」的条件也需要具备一种相互认同的关系基础上进行。因此,人们通过「窃窃蜚言」来寻求和形成会话范围来达成某种默契。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蜚言的夸张过程也是一种对偏离自我的一种批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利用某些蜚言来设立一种评价标准,展示自我原则,和表现自我。此外,人们也可能在利用「窃窃蜚言」的沟通过程中,来比较相互观点和试探与深入了解对方。

 

其实,人们生活在一种群体社会上是难以回避「窃窃蜚言」的不良现象,这是因为「窃窃蜚言」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表达方式,但人们也是能够从中了解、认识和得到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

Eder, D., Enke, J. L.: The structure of gossip: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n collective ex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4),494-508. 1991

Khosmood, F., Walker M. A.: Grapevine: A Gossip Generation System. FDG ’10: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oundations of Digital Games, New York, NY, USA. 20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78-494527.html

上一篇:水的颜色
下一篇:戒烟疫苗NicVAX
收藏 IP: 113.108.139.*| 热度|

3 陈小润 陈飞 张玉秀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