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高校与学生: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 精选

已有 6307 次阅读 2018-1-17 18:3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高校,有很多群体行为学现象,基本上可以追踪到它们的基本起因是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及学生的就学理念。

       选修课。选修课的基本含义是“选”,既然是“选”,那么逻辑上就必然有多门课供选。学生会如何选择呢?1)就难学、易学来选;选易学的;2)就老师给分高还是低;选高分的;3)就挂科的可能性大还是小来选,选几乎不出现挂科的。而学校的基本理念是:强化某个方向的专业性知识面,或深化理论。指导性思想是:学生会做出有利于他个人专业发展兴趣或是加深理论水平的选择(宏观上,扩大学生就业的范围)。

       若干届学生选课后,深化专业理论的选修课基本退出,基本上为科普性课程。

       很多的学校的对策就不得不把选修课当作必修课,逼学生选。但是,要求放宽。

       概括为:群体性的取向迫使学校主观的提高就业范围(能力)愿望落空。

       专业基础理论课。过去习惯性的把专业基础理论课列为必修课。但是,由于要求严格了的话,不及格率太高,“影响不好”。而且,学生在短时间内看不出专业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也不重视。从而,在严格要求时,会出现部分学生不能按期毕业。高校出于提高毕业率的要求(口号“不拉下一个学生”),逐步的压迫相关教师放宽要求。

       即便是如此,对于专业基础理论课,学生基本的态势是抵触的。

       若干年下来,专业基础理论课先是学时压缩,随后是与专业课合并。目前的基本格局是,独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基本上不出现。

       概括为:群体性的要求降低难度,迫使学校逐步放宽对于基础理论课程的要求和削减学时,主观的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愿望(或培养目标设计)落空。

       专业课。学校的基本思想是,专业上有水平,面向就业。但是,指导性的思想不是强化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的职业定向(理论)基础,而是强调“操作”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就业是“改行”。从而,专业课也是很多学生不认真学的课。所谓的实习也就沦为“自由活动”。

       若干届下来,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也就是在群体意义上),学生对于专业课越来越讨厌,连带的越来越恨专业基础理论课,越来越喜爱科普性的选修课。

       概括为:群体性的取向迫使学校主观的提高专业“操作”能力愿望落空。学生对于就业的基本感觉就是“失望”。

       来自于考研的正反馈。在高校学生中流传的考研秘诀就是,只认真学与考研有关的课程(学校不开的课程自学)。

       在考研中,由于采用的科目是有选择性的,正如选修课的命运一样,容易得高分的科目被选,很难拿到高分的基础理论性科目落选,从而考研科目越来越面向专业化。这样,就反馈为“事实证明了”本科阶段弱化专业基础课的合理性。也在“事实上证明了”选修课是几乎没有(考研)价值的课程。

       若干年下来,就形成了“学风”。

       来自于评优的正反馈。评优经常使用的是各门课的综合平均分。从而,强化了学生对于高分课程的“热爱”,强化了对于放宽要求的教师的“热爱”。若干届学生下来,就几乎成为“校风”。

       来自于评教的正反馈。对于年青教师而言,学生评教落后就意味着评职称上的落后,所以必须采取“正确的”教学原则。

       学校对于教学越是强调,就越是不要出现不及格的现象,不仅如此,还要设法把总体分数提上去。基本上快成为“教风”。

       来自于社会的正反馈。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是,对于大多数非名牌专业而言,改行就业是主流。因此,学生间比较的竞争优势是学校等级。既然如此,反馈到学校,学生的基本追求就成为“正常毕业”。

       由于很多单位强调“有专业经验”,则主观上不改行的学生特别的重视“实习”,但是并不重视专业基础理论。

       总而言之,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社会招聘群体各自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三个群体并没有形成任何实质性的“共识”。

       从而,用人单位责备学校教学质量;学生责备学校给的总成绩低,该学的没教,不该学的教得太多;教师是批评学生学习越来越不努力,同时认为在4年内就只能教这么多,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切实际。

       从系统论观点看,目前的教学系统没有负反馈机制。例如,招聘单位强调对于专业基础理论的把握水平的评价,研究生招生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全面覆盖性的评价,等等。

       基于系统论推论,一个没有负反馈机制的系统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任何具有正反馈的系统,正反馈因子都是以加速的形式引导系统失效的。

       因此,高校的基本问题是缺乏负反馈机制。在逻辑上缺乏协调性的一系列“规定”下,自身给自己制造了很多正反馈机制。而应对正反馈现象出现的对策是再引入新的补充“规定”,或是强化某类“规定”,尤其陷入逻辑上的“怪圈”。主观愿望于实际的执行后结果(事实)基本不符。

       由于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事实,也是高校折腾来折腾去的基本因素。

       客观的看,这种风气已经衍生到研究生教学和培养中。因此,目前的高校基本态势与19大提出的国家发展目标有很大的距离。

       我国高校正在品赏自身在近10多年来乱作为的后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095370.html

上一篇:教学质量的提高,应该如何去做?
下一篇:从来处来,最后到来处去
收藏 IP: 1.195.108.*| 热度|

20 陈楷翰 徐耀 张骥 余国志 尤明庆 姬扬 黄永义 张忆文 康建 褚海亮 蒋继平 张云 李东风 周忠浩 吴昊 吕喆 李毅伟 汤茂林 潘林 fmjz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