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量子力学有什么资格称为力学
热度 6 罗教明 2017-7-9 15:34
量子力学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特别是原子分子结构的学问。 带电粒子处于电场中,会受电场力的作用,力会导致其运动状态的改变。 这是不可质疑的事实! 力是研究力学体系的关键物理量,是导致物体运动,甚至结构产生变化的原因。 量子力学承认电荷周围存在场,保留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具有势能, 但回避 ...
个人分类: 杂谈|4238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6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骂物质波是民科思想?
热度 5 罗教明 2017-6-27 10:42
“ 无论如何,我都确信,上帝不会掷骰子。 ” 这是爱因斯坦在某个时期,某种情况下,所表达的对量子论给出的,粒子随机出现的物理图像的强烈不满。 量子论的发展过程中,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论战是非常著名的,而且是非常激烈! 今天,我们来回顾这段历史,无论您作何种理解, 但不可否定的是, 爱因斯坦对玻尔 ...
个人分类: 杂谈|3248 次阅读|17 个评论 热度 5
民科称谓的相对性
热度 12 罗教明 2017-6-26 17:14
民科作为一个贬义的称谓,其实是相对的。 其相对性,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立场性, 往往作为势力派中的混混打击异己的工具。 时代性: 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初期,被学术主流认为是“歪理邪说”,被坚决抵制! 爱因斯坦和普朗克,作为这两个理论的奠基者,在经典主流科学家眼里绝对是“民科”, ...
个人分类: 杂谈|4167 次阅读|20 个评论 热度 12
牛顿爵士:量子力学波函数为什么是复函数形式?
热度 2 罗教明 2017-6-18 18:04
“牛顿爵士,通过现象系统薜定谔方程的求解,可以得到复数形式的波函数,并据此可推算出一些关于物质结构和光谱现象精确的结果。复数形式的波函数是令人迷惑的,也是其神秘性所在,有关解释已经有了很多种,但至今仍未得出最终答案。对此您老有何见解,可以告诉我们不?” 牛顿: 呵呵,呵呵。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 ...
个人分类: 杂谈|9586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aLIGO结果:爱因斯坦会如何看!
热度 5 罗教明 2017-6-3 14:20
LIGO项目: 耗资N亿美金; 耗时N多年; N千位科学家参与其中。 如果得不出期望的结果, N多人是交不了差的。 (后果很严重) 不久前 N多位科学家署名的文章声称: 观测到了13亿年前的黑洞融合事件, 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 多事的观众发现: LIGO只有两套测量装置, ...
个人分类: 杂谈|2877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5
牛顿先生:为什么量子至今仍未得到解释?
热度 3 罗教明 2017-5-30 11:03
“牛顿爵士,您好!量子论已经提出一个多世纪了,但什么是量子?什么是物质波?什么是波函数?等等,涉及量子论基础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是为什么呢?” 牛顿: 不是已经有近三十种关于物质波、波函数、量子力学的解释了,其中关于波函数纯几率波解释,已经写入教科书中了吗?难道你娃没看到? “呵呵 ...
个人分类: 杂谈|3387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3
【读书笔记】为往圣继绝学
热度 2 罗教明 2017-4-26 20:18
在经典科学思想和理论范畴内, 对氢原子基态及光谱辐射进行探索, 提出电子与质子的电磁辐射耦合机理, 证实了氢原子基态的存在, 通过基态轨道共振现象, 解释了氢原子线光谱。 捍卫了经典科学的尊严, 是践行“为往圣(牛顿)继绝学”士大夫职责的行为!
个人分类: 杂谈|2016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2
“罗教明语录”
热度 4 罗教明 2017-3-23 11:26
最近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永的新著,其中引用了我在科学网博客中的一些观点。 作者陈永(清华本科,研究生学历)我不认识,他能学习,理解和接受本人的观点,我感到意外,但十分高兴。引用的内容摘录如下: 第**章 罗教明语录 1. 氢原子模型 【原文】氢原子以固有频率发生共振, ...
个人分类: 杂谈|10921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4
净身出户,敢吗?
热度 13 罗教明 2016-11-13 11:07
当功成名就, 您可以做到急流勇退, 从学术界净身出户吗? 纵观科学史上的伟人, 没有那位是常青树, 留名青史往往只是那么一点点: 某个定律, 某个机制, 某个模型, …… 或某个猜想。 牛顿在其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 从学术界全身而 ...
个人分类: 杂谈|5017 次阅读|26 个评论 热度 13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