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萝卜一个坑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于海英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博文

美国关于灾害发生后儿童心理救助的理论与实践 精选

已有 7345 次阅读 2009-1-22 00:4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理论, 实践, 儿童心理救助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受灾儿童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群体。一方面,人们为痛失那些小小年轻的生命而扼腕痛惜,另一方面,如何帮助那些幸存的儿童正确认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度过灾难、构筑健康的人生,成为救助受灾群体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话题。
    美国在灾害后的儿童心理救助领域有着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不仅值得我们在当前“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紧急形势下参考和借鉴,也值得我们在以后的社会公益研究工作和国家公共灾害应急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予以关注。
    一、理论研究成果
    David N. King博士是美国儿童权益保护中心(National Children’s Advocacy Center)研究图书馆主任,致力于儿童权益保护的信息研究,他提供了一份关于“灾害对儿童心理影响”的研究资源清单。这份清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附说明的资料目录,目录长达58项,集成了近20年来用英语发表的有关自然灾害对儿童心理影响的研究报告,这些出版物所涉及的儿童多数属于自然灾害受害者本身,研究内容涵盖了灾害对儿童心理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以及心理治疗的策略与对策等。第二部分则是一些网络上的研究资源和网站。通常来说,网络研究资源有信息公开、资源灵活、知识共享、更新迅速等优点,但也带来稍逊严谨、供给不稳定、不易保存等缺点。
    也许是因为美国儿童权益保护中心(National Children’s Advocacy Center)位于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Huntsville市,这里经常遭受飓风袭击,所以,在David N. King博士提供的这些研究资料中,有相当数量的资料与飓风灾害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研究有关。
美国有关自然灾害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的研究报告一定还有许多,但David N. King博士的报告对给出的每份资料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为快速有效地使用这些研究报告提供了宝贵的参考〔1〕。
     二、灾害后儿童心理救助方案
    美国纽约大学儿童研究中心(The New York University Child Study Center)是一家致力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机构,它提供的一份题为《创伤、灾害与死亡发生之后的儿童救助——家长与专业人士指南》(《Caring for Kids After Trauma, Disaster and Death: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第二版)[2]在美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份指南原本旨在为学校提供一份正确看待伤害与死亡的教程,而在编辑过程中,美国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911”事件成为本指南编辑的转折点,纽约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很快编辑出版了两本手册,一本专门针对行政管理者和儿童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使用,一本供给针对家长和老师。手册指导这些成人帮助儿童和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伤害事件与死亡。这两份手册对消除“911” 恐怖袭击事件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以及心理康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数起自然和人为的灾害,诸如印度海啸、卡特里那飓风、伊拉克战争等。本手册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修订,于2006年完成了第二版的修订工作,正式公布,成为现在的这份指导性方案。
    该指南除前言和附录外,共6个部分16个章节,内容涉及:儿童对灾害和伤害的反应、救助的基本原则、儿童心理恢复力、丧失亲人的影响及指导儿童应对的原则、实施救助的时机和方法,以及家长和专业人士的实用指南等。笔者注意到,“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相关的心理学网站(如“心理搜普网论坛” ,网址为:http://bbs.psysoper.com/thread-9558-1-1.html)已经转载了这份指南的英文全文,正在征集自愿者开展编译工作,希望能够尽快整理出一份中文版提供给正在灾区从事心理干预的专业人士和家长使用。
    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也有一份专门针对灾难和伤害发生后儿童心理救助的专项建议,与上述指南类似,内容更为简练和更具操作性[3]。
    三、美国在灾害后儿童心理干预的实践活动
    首先,坚持日常的宣传引导。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长期培养教育的结果。为此,美国政府专门确定每年的五月为“全国心理健康宣导月”( National Mental Health Awareness Month),又把每年的5月8日定为“儿童心理健康宣导日”,倡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特别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提供迅捷的信息服务。美国相关机构利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建立了若干儿童心理研究与服务网站,针对不同类型的灾难,随时提供最快速的信息资源服务。比如在中国“5.12”大地震发生后,美国国立儿童创伤应激网络迅速授权从事相关专业的华人学者,将其所属版权的《Psychological First Aid ——Field Operations Guide》(2nd Edition)(《心理急救——现场操作指南》(第二版)[4]翻译成简体中文译本,在震后一周内,就将这份超过125页的中文译本上传到了它的网站上,供浏览者免费下载,随后,该手册的繁体中文译本也上传到了该网站之上。再如:由于美南地区经常遭受飓风的袭击。为了便于公众了解飓风灾害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及救助工作,美国纽约儿童研究中心网站专门把《Caring for Kids After Trauma, Disaster and Death: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中的有关飓风的内容提炼成最简单的小贴士,可以打印在一张纸上,便于传播和使用〔5〕。
    第三,持久灵活的培训项目。无论是纽约儿童研究中心、国立儿童创伤应激网络,还是国立美国儿童权益保护中心,都有广泛的培训服务。有针对从事儿童心理救助的专业人士的培训课程、针对研究人员的专业培训、针对家长的辅导课程,也有针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儿童的暑假培训。
第四,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美国执照心理学家王晋博士是美国乔治亚州肯纳绍州立大学心理学终生教授,他总结了一些在美国实行儿童心理救助的方法和技术。
儿童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受灾后,孩子心理上的创伤程度也不相同。年龄越大,心理上的创伤也越大。因他们会对受灾后的结果和对失去亲人的后果进行分析,这样,痛苦就更大。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采取不同的手段来帮助孩子。
    对于1-3岁的孩子,每位或每几位孩子都应有一位成人女义务工作者来监护。义务工作者应从生活上给予这些小孩提供很好的照顾。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理解灾情能力还不强,故从生活上给予很好的照顾是最为重要的。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亲人还在,使他们感受到大人对他们的温暖。
    对于4-6岁的孩子,女义务工作者既要扮演母亲的角色又要扮演心理学家的角色。要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给他们组织活动,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逐渐忘却内心的痛苦。并且要耐心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并告诉他们应如何去面对灾难,受灾后如何去克服困难,成为有用之材,并为社会做贡献。要多表扬这些孩子,表扬会给孩子带来快乐,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会让他们忘却自己的痛苦。千万不要责备孩子,当孩子做了错事,不要直接批评他们,而要用“三明治”理论来和他们交流,即先表扬孩子的优点,再指出他的缺点,然后对他进行鼓励。受难后,孩子的心灵已经受到创伤,如再批评他们,心理的创伤会更大。
    对于7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已很强,受灾后,要孩子提出他们自己的要求。要告诉孩子,他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不会受到影响,很多人都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希望到什么样的家庭去生活,并将这些信息输入电脑,成立一个数据库。电脑会根据孩子的要求和领养家庭的情况进行自动配对。这样,从心理角度来讲,会使受灾的孩子和领养的家庭从心理上得到很好的默契。
    四、启示与建议
    针对受灾儿童的救助,身体创伤可以通过医疗帮助得以康复,心理创伤的恢复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身体创伤只是部分儿童所要面对的,心理创伤却是几乎所有儿童所要面对的;而此次“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儿童,绝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情况就显得更为特殊和复杂。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美国关于灾害发生后儿童心理救助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如下特点:
    1.无论是美国政府、美国社会、还是美国家庭,都把儿童心理健康视为儿童整个成长过程中应该倍加关注的问题,从而把加强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儿童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培养教育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儿童了解可能发生的一切危机事件,包括身体虐待、精神忽视、性侵犯、疾病创伤和死亡、家庭暴力和变故、社会和学校暴力、自然灾害、恐怖活动、流亡和落难等,掌握相关的知识。一旦灾害发生,儿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以免加大心理创伤。
    3.管理者、心理治疗专业人士、家庭和学校都有责任来帮助儿童解决心理危机,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重新适应生活。
    4.儿童心理救助,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救助方法,结合年龄心理特点,及时实施心理干预。
结合美国的理论和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在此次抗震救灾以及接下来的灾后重建工作中,针对儿童的心理救助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对灾区儿童的心理干预不应仅仅依赖心理救助专业人士,更要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作用。首先应该对受灾儿童的家长以及当地学校老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遭受心理危机的儿童感觉到这种帮助来自最熟悉、最亲近和最可依赖的人。
    2.《创伤、灾害与死亡发生之后的儿童救助——家长与专业人士指南》中指出:良好的关系、乐观精神、积极正面的引导、自信、目标导向、接受过去和现实等,都是增加儿童心理恢复能力的重要方面;倾诉、情绪宣泄、解除困惑、减轻负担是减轻心理危机的有效方法。因此,不要再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让小小的年龄背负太沉重的包袱,给他们机会倾诉和宣泄,说出他们的恐惧和痛苦,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治疗。等他们从悲伤中走出来之后,再教他们坚强不迟。
    3.此次受灾儿童绝大多数属于独生女子,这一点国外很少经验可以借鉴。希望在实施心理干预时,专业人士要与中国的独生女子教育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充分考虑独生女子群体的独特心理特征。
    4.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充分重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未雨绸缪,更为良策。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意见,指导社会、学校和家庭及时处理各种意外伤害因素导致的儿童心理危机;社会公益性研究机构应加大儿童心理危机的研究;教育培训机构应加强相关的培训工作,帮助家长、学校和儿童自身正确认识灾害,预防心理创伤,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所带来的心理伤害。


                                   

参考文献:

1 David N. King.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Disaster on Children-Selected Resource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untsville, AL US. http://www.nationalcac.org. 2005
2 NYU Child Study Center. Caring for Kids After Trauma, Disaster and Death: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2nd ED.). New York, NY US. http://www.aboutourkids.org. 2006
3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Helping Children Cope with Disaster. Washington, D.C. US. http://www.fema.gov. 2004
4 童慧琦,王振,王素琴,等。心理急救(初稿)——现场操作手册(第二版)。中国心理网http://www.psych.gov.cn。 2008
5 NYU Child Study Center. Helping Children Cope with the Effects of Hurricane Katrina: Tips for Parents and Other Caregivers. New York, NY US. http://www.aboutourkids.org. 20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514-211098.html

上一篇:科学家寻求生物燃料副产品利用途径
下一篇:感谢你,宝贝——写给女儿一周岁
收藏 IP: .*| 热度|

2 武夷山 王桂颖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