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建设一流大学可以有“加速度” 精选

已有 5484 次阅读 2011-3-16 09:28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流大学建设

        温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提法,这一提法引起了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一些委员和代表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不能‘加快’建设的,而是应该稳妥推进高校总体水平的提高,以总水平的提高来成就一流大学的建设。”“一流大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连续、积淀的过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短期内想实现‘加快建设’,目标不切合实际。”[1]对于“建设一流大学”是否可以“加快”,我认为可以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得到印证和说明。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何谓“加快”?“加快”即是非常规发展,是有加速度的发展,也可以称为跨越式发展。综合观之,在大学发展史上,大学发展的态势可以归结为两种:其一是渐进式发展,也即平稳发展;其二是跨越式发展,也即“加快”发展。具体到每一所大学的发展史,同样也会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时期,渐进式发展时期和跨越式发展时期。我们认为,一所大学跨越式发展的标志、获得“加速度”的标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在大学发展的某一时期,大学成功实现了转型,为大学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基础,比如北京大学在蔡元培的领导下,由一所封建思想和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旧大学,转变为一所新型现代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二,在大学发展的某一时期,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取得丰硕成果,也可以说这所大学取得跨越式发展。比如,浙江大学在竺可桢的领导下,由一所地方大学变为“东方的剑桥”,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又如西南联大,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人才,有“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之说,创造了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其三,在大学发展的某一时期,该所大学在国内外公认排名机构中,名次前移明显,甚至进入世界前100名行列,我们说,这所大学同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比如,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建校只有60年的高校,由一所不知名的大学变为国内一流大学,同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外的洪堡大学是一所在废墟上建立的大学,可它却成为当时世界大学的榜样;威斯康星大学由一所赠地学院变成了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在二战前还是一所优秀教师不愿意去的大学,二战后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英国沃里克大学在建校不到50年的时间内,步入英国大学的前十名,这些大学都在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发展的“加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纵观这些国内外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大学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跨越式发展的。也就是说,建设一流大学是可以有“加速度”的,“一流大学”是可以加快建设的。如果再进一步对每所大学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建设一流大学”的“加速度”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的。这个条件就是必须实现两个耦合:大学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要素的耦合;大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第一,大学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要素的耦合:即大学的外部生态环境适应于大学的生存发展。这种耦合的实现可以是被动的,如中国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浙江大学,当时政府因为没有能力管理大学,大学被动实现了“自主办学”。也可以是主动的,如柏林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二者均靠自身的努力,获得了社会、政府对大学自主权的尊重。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耦合,其结果是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成为间接的互动关系,或者说是政府法人与大学法人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政府并不直接用行政的手段干涉大学的具体事务,大学成为独立运行、自我负责的民间法人实体。这几所大学的成功,都是在大学享有充分自主权的情况下获得的。第二,大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即大学成长的各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了一种互动、相互促进的机制。这些要素包括:大学校长、办学理念、办学氛围、名师大师、办学条件等。五种要素耦合的结果是大学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生态条件的实现;标志是学术自由氛围的形成。这几所大学的成功,真切说明了大学内部要素耦合的重要。大学只有实现了两大耦合,大学才会有自主发展、学术自由、学术自主的氛围与条件,大学才能获得发展的加速度。没有耦合,只有一两个要素条件,是形不成大学发展的学术生态的,也当然不会有大学发展的加速度。


[1]  张宗堂,舒静. 一流大学建设能不能“加快”?[N]. 新华每日电讯两会特刊. 2011-03-07.



一流大学之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422924.html

上一篇:“985”“211”不扩军,河南高等教育向那里去?
下一篇:大学发展“加速度”获得之内部条件
收藏 IP: 123.15.50.*| 热度|

13 武京治 王涛 吕喆 汪育才 杨远帆 胡新根 吉宗祥 王修慧 陈绥阳 赫英 lixuke2005 hangzhou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