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大学应该养霸气 精选

已有 6534 次阅读 2011-1-10 08:54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大学之道, 大学霸气

大学应该养霸气!霸气是一种豪气,是一种追求卓越、勇于胜利的豪气。霸气是一所大学生命力之所在,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也是一所大学前进之标志,是一所大学走向一流大学之表征。

大学霸气也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表征指标。第一,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是大学本来之宗旨,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色。这种卓越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也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其典型的标志是培养出了一流的人才: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学问家等;创造出了一些一流的原创成果;影响了社区、社会的发展。第二,敢于天下先。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规定性是,大学永葆探索的精神,敢于追求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既表现在人才培养中探索新的方法;设置新的课程;创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像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像牛津大学的学院制等。也表现在敢于尝试新的学术探索,甚至是可能失败的探索。第三,勇于胜利。大学霸气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明白自己的追求,明确自己的方向,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胜利。大学本身进步过程也是试错的过程,走别人的路,永远不会超越别人。只有走自己的路,又敢于坚持、勇于胜利的大学才会成为真正的大学。沃里克大学经过50年发展使自己步入世界一流大学,靠的就是敢于胜利、勇于胜利的精神。甚至当学生造反,社会批评,校长办公室被占时,它们都在坚持走自己的路。勇于胜利的霸气,使沃里克大学最终走出困境,迎来了胜利,创造了“创业型大学”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第四,愈挫愈奋。正是追求卓越、敢为天下先,也就注定其前进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注定面对更多的是失败。这时如果失去了勇于胜利的霸气,也就可能失去成功的机会。无数个科学发明、科研创新证实了这样一个规律。胜利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属于愈挫愈奋的大学。

曾几何时,中国大学也有这种霸气。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都曾有过这样的霸气。但日月轮回,乾坤更替,当下中国有霸气的大学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唯唯诺诺,老气横秋。如何重树大学的霸气,或者说大学的霸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回归呢?对这个问题,苦思良久,总觉得以下几个因素是大学霸气生成的环境条件。第一,大爱。原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用普林斯顿大学两个经典的案例来阐释大学的“大爱”。安德鲁•怀尔斯教授9年不出1篇论文,埋头苦干,静心研究,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学界长达360余年的一大难题——费马大定理;患有精神病的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在与疾病搏斗30年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两个案例说明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大爱。但我认为大学的大爱,有更多的表现地方。它的精髓是以人为本,方式是细致入微,模式是真心为教师服务。这不仅表现在大的方面,更表现在小的方面。如年终的总结、报表能否省去教师的时间,或者采取更为自动化的方式;教师获取资料、科研信息能不能实现自动化;教师报帐能否更加体现对教师的关怀;各个“机关”的服务更否实现上门、预约,从而节省教师的时间,如此等等。总之,一句话,大爱的宗旨应该体现在教师在大学中无论是教学、亦或是科研都能感到安怡、恬静、自由。如果我们的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则把教师的积极性全然消磨掉了。第二,大气。大气是现代大学必备的一种品质。大气,要求大学开放办学,放眼世界。努力追求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人才培养的前沿。这方面,我们的差距就更大的。我们大学根本没有开放意思,就会关门办学。到年终时,他们只会纵向对比,做一通成绩大大的报告。这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如果横向对比,它们则是落后别的大学多少年都不知道了。第三,大楼。这里的大楼一指实验设置,办学条件;二指教师待遇,教师福利。办大学必须有条件,人文社会科学需要的是信息,图书资料,先进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则必须要有先进的实验设备。“一流水平的科学家为了从事最佳质量的研究工作,必须有合适的研究设施,否则他们难以在高新科技领域开展研究,那些高新研究会迅速转移至研究设施更为完善的国家”。[1]没有一流的设置,没有吸引人的待遇,就吸引不来大师,也就办不成一流大学。第四,大师。大学的霸气主要来自于一批勇于胜利、追求卓越的大师。没有一批大师,就不会有大学的霸气。

总之,大学霸气是大学走向卓越的前提条件,而霸气生成则需要各方面的生态环境。软的条件需要大学有大爱的氛围,大气的追求;硬的条件则需要一流的师职,一流的设置,一流的待遇。



[1]  []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1-163



一流大学之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402837.html

上一篇:大学应该存正气
下一篇:大学应该育底气
收藏 IP: .*| 热度|

23 张骥 曹俊兴 杨学祥 赫英 陈儒军 陈绥阳 陈国文 逄焕东 杨洪强 吉宗祥 吕喆 樊晓英 张天翼 许培扬 唐常杰 武京治 丛远新 罗教明 杨华磊 杨文祥 gistian neilchau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