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usysu 海阔天空,变幻无穷;穷究其理,趣莫大焉。

博文

当历史变成传奇(5): 竺可桢毕生之力论变迁 (上)

已有 7682 次阅读 2018-1-22 16:01 |个人分类:历史钩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竺可桢, 气候变迁

小引及系列之一:非本位主之竺可、涂望和九章

系列之二:九章不拘一格育人才

系列之三:如火般燃尽自己的赤子-震潮

系列之四:四大金刚之叶顾陶杨

5. 竺可桢毕生之力论变迁(上)

(一) 小引

竺可桢先生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74年逝世。虽然身居高位,竺老从不失勤勉正直的科学家本色,因此备受院内外科学家们的尊敬和爱戴。1972年竺老以八十三岁高龄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受到大家的推崇和竞相介绍。如果细读竺老原文,再了解该文写作、发表的全过程,则不能不敬仰竺老的非凡功力,被他勤奋严谨的科学精神和作风所感动。这里参考李玉海编的《竺可桢年谱简编》,摘录其中和《变迁》一文相关的材料,包括竺老前期准备、写作、修改、发表此文的过程和发表后国内外轰动的反应。正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所评价的那样,“对气候变迁文每读一遍都觉得这篇文章功力之深,分量之重,实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无疑应属于世界名著之林”,而竺老也自陈此文是“尽了毕生之力,积累了三四十年的深思而写出来”。竺老从1966年拟稿,后数年间以80高龄数十次坐公交车至情报所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文章的参考文献目录,直到1972年才正式发表。因为文章的重要性,Nature不久主动转载了文章的摘要。拿竺老的文章和现在很多人汲汲于名刊的声望,以快速发文Nature为自得,恨不能以一篇CNS文章号令天下的风气相比,不也令人深思吗?

(二)准备、初稿和文献查阅

1961年4月11日(72岁)致函郭沫若,赠阅《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一文。该文被光明日报于1961年4月 27、28日连载。正式论文发表于1962年的气象学报。

1964年2月6日(75岁)竺可桢与李四光、钱学森在中南海丰泽园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毛泽东与三位讨论地球形成、煤与石油的生成、动植物的进化、无穷大与微观世界及正、反电子的辩证法、造山运动和冰川、地质时代气候变迁以及历史时代气候变迁等科学问题,广泛交谈长达三、四小时。次日送毛主席《历史时期世界气候的波动》和《物候学》各一本。

1964年5月18日 致函辛树帜,讨论《诗经》中的梅究系何所指,此问题联系到周初气候是饶有兴趣的。又告据欧美人的研究,三千年前的气候比现在温和。

1964年7月8日 致函辛树帜,讨论我国汉代以前梅树的分布问题。

1964年11月1日-12月30日 为了撰写关于“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论文,在11、12两月间,大力搜集中国古籍中的有关记载与外国资料,将所得资料与数据逐日抄录在日记本中。记凡六七万字。

1965年11月28日(76岁)为罗马尼亚《火花报》撰写短文《关于五千年来历史上气候变迁问题》,并于1966年1月4日刊登于该报。(1965年当年竺可桢先生被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名誉院士。)

1966年6月8日 (77岁)着手写《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英文稿。 7月28日完成初稿。 8月12日完成修改稿。

1966年7月9日 致函罗鋈、张乃召,询20世纪以来太湖、鄱阳、洞庭和溪水淮河的结冰年代。

1967年1月7日  接到英国气象局H. H. Lamb 寄来的《地理杂志》,阅《1960年代的气候》一文,谈到气候变迁与湖面高低、太阳活动关系。

1967年1月9日 阅I.R. Tannehill 著《干旱,它的原因和结果》,其中有一章讲历史上的干旱,有一章谈气候是否在变迁。

1967年1月26日 乘公共汽车至情报所,阅Nature社论,又阅对《1750年以来大气环流的长期变动》的书评。在New Scientist上见《中国气候史》一文。

1967年2月2日 至情报所阅New Scientist,见一消息云去年11月意大利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发生千年一遇的大水。

1967年2月7日 至情报所阅Science。

1967年2月9-13日阅《气候变迁-罗马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关于世界气候变迁的文章及K. N. Rao著《印度的气候变迁》等文。

1967年2月14日 至情报所阅Nature和Science,下午在家阅《印度史前期的气候变迁》,摘记有关气候变迁的内容。

1967年2月16日-3月3日 继续阅《气候变迁-罗马学术会议论文集》,并做大量笔记。

1967年2月28日 去情报所阅Geographical Journal和美国Geographical Review。在家阅J. Bjerknes关于大气与海洋关系中的气候变迁问题的文章,并摘记。

1967年3月9日(78岁)至情报所阅Nature,《日本气象学会会刊》,见斋藤直辅关于东亚夏季风文。

1967年3月21日 下午和晚间阅《用于古气候学的天文学方法》一文,谈到用天文观测来测定历史气候的变迁。

1967年4月11日 至情报所阅英国Science Journal所载G. Robin著《冰期起源》一文。据云近来在南极洲和格陵兰测定出冰川的温度,两处几万年来温度升降是相平行的;测出海洋气候下冰川时代以来雪线的上升,与大陆气候下不同。

1967年5月4日 赴情报所,由于电车改路线而乘错车,花一小时零五分钟才到。阅Nature和New Scientist。在家阅《日本气象》载山本武夫著《庆应明治时代的日本气候》文,得知得知日本自1938年以来冬天平均气温大大增高了,夏天气温只稍有增高。阅《北游录杂录》,记有中国清初的物候。

1967年5月9日 至中关村中科院图书馆阅Scientific American。

1967年5月23日,6/1,6/8,6/15,7/13,8/3,9/12 各日 至情报所阅文献。

1967年10月19日 至情报所在New Scientist上见到法国极地研究所在格陵兰测量冰川移动的文章。

1967年12月14日 至情报所阅U.S. Science News, 内有报导南极近一百多年来气候变迁的文章《南极比长远以前更暖》,还阅了《格陵兰的灾难性气候》与《农业的新形式》文。

1968年1月4日 ,2月8日 至情报所阅Science(1/4)和 Nature(2/8)。

1968年2月24日 在家整理书籍,查得关于气候变迁的若干文章。阅关于西伯利亚气候变迁文,有不少材料可作参考。

1968年2月27日 至情报所阅Scientific American中《地球的形状》一文。

1968年3月19日 (79岁)到情报所阅New Scientist。

1968年4月2日 至情报所阅Science News。

1968年5月21日,7/9,9/26,10/29 至情报所阅读Science、Nature等刊。

1969年1月7日 至情报所阅Nature。

1969年6月9日(80岁),6月12日 至情报所阅文献。是年, 去情报所共计14次。

1970年2月26日 (81岁) 黄宁而带来从情报所代借的期刊5本,其中一本Science上有近两年来的气候变迁的文章,很有兴趣


参考文献: 李玉海(竺老秘书)编 竺可桢年谱简编,气象出版社,2010年,230页。



史海钩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0191-1096220.html

上一篇:眼界决定你的境界,胸怀决定你的格局
下一篇:当历史变成传奇(6): 竺可桢毕生之力论变迁 (下)
收藏 IP: 159.226.234.*| 热度|

12 武夷山 檀成龙 史晓雷 黄永义 张晓良 张学文 杨学祥 李万春 宁利中 王铮 zjzhaokeqin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