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慢慢读唐诗之乐府中的李白

已有 2744 次阅读 2017-10-22 17:09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唐诗

慢慢读唐诗之乐府中的李白

一、唐乐府中,收李白诗篇数最多

明人称:“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王维为多;中、晚李益、白居易为多。”(——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六)然而实际上,《全唐诗》收录的乐府诗中,李白诗占最大多数:

《全唐诗》卷15-29乐府诗中收录李白、王维、李益、白居易诗篇数统计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总计

李白

6

6

11

16

18

4

7

13

7

16

1

1

6

92

王维

2

3

2

2

1

10

李益

1

3

1

2

1

1

9

白居易

3

2

2

1

1

2

2

4

8

25

(备注:一篇之中或有数首诗,为便于统计,以篇而非首计数,故李白《清平调词》三首统计为一篇,白居易《竹枝词》四首也统计为一篇。此种统计或有误差,不过因标准统一,应可较为真实地反映乐府诗收录的倾向性。)

即使是乐府中收录较多的张籍、李贺、王建、刘禹锡等人的诗篇,就数量上而言,也明显不能与李白相比。

这难免让人生出一个疑问:

是因为李白的诗名太盛,所以乐工最乐于传唱他的诗作;还是因为乐工最乐于传唱李白的诗作,所以才使得李白的诗名在他生前便传扬四海?

二、唐代诗歌的文本传播中,李白较之王维并不占优势

唐代诗歌的传播,主要有两种方式:口头与文字。研究者或将之总结为音乐传播与文本传播(——王立增《论唐诗的音乐传播与文本传播》,《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若自文字或者说文本的传播来看,王维的诗名,较之李白似乎更盛,也更得到唐代上层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可。

唐人选唐诗主要有五个选本,分别是“黄挺章之《国秀集》,殷璠之《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之《中兴间气集》,姚合之《极玄集》,韦庄之《又玄集》。”(——苏华《论王维的边塞诗》,《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研究者统计了这五个选本收录的王维诗与李白诗,王维占明显优势:编于天宝年间、主要收录应制奉和之诗的《国秀集》选王维诗7首,李白诗无;选录天元天宝年间24位诗人230首诗的《河岳英灵集》收王维诗15首,李白诗13首;主要选中晚唐诗的《中兴间气集》未收录王维、李白诗,然编者自称多以王维诗为典范来编选;编于中唐的《极玄集》,主要收录大历诗人之作,盛唐诗人仅王维、祖咏入选,且王维诗被列于卷首,共3首;编于晚唐的《又玄集》收录初唐至晚唐142家诗人,王维、李白均有4首诗入选。(——周莹、王雪凝《天下文宗旨旭处——浅谈长安文化区中的王维与李白》,《江淮论坛》2016年第1期)

故而,唐代宗在对王维之弟王缙《进王右丞集表》的《批答手敕》中称:“卿之伯乐,天下文宗……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调六气于终篇,正五音于逸韵,泉飞藻思,云散襟情。”(——(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三、唐代诗歌的口头传播中,李白诗占据显著优势

然而唐诗受众更广的传播方式,还是音乐,或者说口头传播。

在唐代,诗歌“被之管弦”或“诵于人口”十分普遍(——任半塘《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旗亭画壁”即其明证: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于旗亭小饮,遇梨园艺人同楼宴饮、奏乐歌诗,三人相约以艺人歌诗篇数最多者为胜,画壁记数,王昌龄以数量最多胜出,王之涣以歌者最佳胜出(——薛用弱《集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P580-581。故宋人评曰:“以此知李唐伶伎,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而唐宣宗悼白居易诗中也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一语(——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在识字率偏低、出版业不发达的时代,音乐具有比文字更为强大的传播功能,研究者称:“唐诗的传播,尤其是绝句,借助于音乐、歌唱的力量,传入宫廷、传到酒楼、传到西域边陲……而且诗本身就要求唱、而不是念的。曲子词、诗、词都是音乐的孪生兄弟。”(——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宋时“有水井处皆有柳词”亦可为一证。

乐府诗的来源,既有官方机构的定制选编,也有乐工歌伎的自行采选。就宫廷音乐机构而言,太常寺的采选来源主要有内出(出自宫廷)、大臣撰制、诗人创制并呈献、协律郎搜集或上献四种;梨园歌诗来源主要有帝王亲制、词臣应制、梨园弟子请人创制与自制、诗人献诗等;教坊俗曲的来源主要有乐工学习民间曲调、民间乐工进入教坊时将民间乐曲带入、观风俗使到民间采集而来、地方官员进献(——吴淑玲、张岚、许海岩《唐代宫廷音乐唐诗的汇集及传播》,《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这些乐工歌伎,文化教育程度恐怕并不高,但其采选歌诗的鉴赏力,显然不低。

“旗亭画壁”的典故之中,乐工选择的都是绝句,高适并不以绝句闻名,选唱的高适诗,后世的知名度不高,但高适诗名卓著,乐工或因其名而选唱其诗;而选唱的王昌龄诗是《芙蓉楼送辛渐》与《长信秋词五首·其三》,选唱的王之涣诗是《凉州词》,都是传诵千年、历代选家选唐诗时必选的佳作。

《本事诗·事感第二》载:“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阙。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时上春秋已高,问是谁诗,或对曰李峤,因凄然泣下,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孟棨《本事诗》,丁如明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P1244这个故事中,梨园乐工选唱的是李峤长诗《汾阴行》的结尾四句,也是全篇画龙点睛之句。

《云溪友议·卷六·云中命》:安史之乱时,著名的乐工李龟年流落江南,“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清风朗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范摅《云溪友议》,中华书局,1985年,P34前一首《相思》,同为传诵至今的名篇;后一首《伊州歌》在后世的传诵程度不如前者,但在唐代,征夫戍边、家人思念的情形极为普遍,王维此诗的传唱或不下于前者。

《旧唐书》:“(李益)长为歌诗……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P3771李益绝句,尤其是其中的边塞诗,多有佳作,明人称“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所作从军诗悲壮怨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

具有这样的鉴赏力,乐工歌伎多选李白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这又有了另一个疑问:乐府诗选杜甫寥寥无几,为何?

是否因为杜甫诗更适合于文本传播而非音乐传播?

从朗朗上口、易于歌诵这一方面来看,李白诗的确更易于传唱。研究者或以为,李白在创作诗歌时,有意识地考虑到了唐诗的传播方式以及诗歌的传播对象,以制造特定声誉来获得社会承认与皇帝赏识,例如学习古乐府与民歌而作的《巴女词》、《长干行》、《乌栖曲》、《长相思》等诗便极少用典,朴素自然、诚挚天真(——曾定华《唐诗的传播方式对李白诗风的影响》,《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也或者是因为,乐府全盛日,是开元尤其是天宝年间。李白曾为翰林学士,身处中枢,诗名盛于一时,又善作乐府诗,时人与后人推崇备至的《清平调词》,便是奉玄宗之命为梨园创作的歌词,人花交映,华美缥缈,韵律和谐。所以,得天时、地利、人和,李白诗入乐府者远超旁人。

太常寺之歌诗,主要用于祭祀庆典等场合,因此,从宫廷之中传入长安城乃至传播天下的乐府诗,主要来自梨园与教坊。

梨园与教坊的歌诗传播,主要途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吴淑玲、张岚、许海岩《唐代宫廷音乐机关与唐诗的汇集及传播》,下文资料主要转引自此文):

乐工歌伎在宫廷之外的各种场合的演唱——孙棨《北里志序》:“近来延至仲夏,京中饮妓籍属教坊,凡朝士宴聚,须假诸曹署行牒,然后能致于他处”(——任半塘《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1962年,P22;《中朝故事》卷上:“中书政事堂后有五房……至牡丹开日,请四相到其中,并家人亲戚,日迎达官,至暮娱乐。教坊声妓,无不来者”(——《中朝故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P812;《逸史》卷三:“(李暮)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公私更宴,以观其妙。”(——《太平广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P346

乐工歌伎将梨园与教坊的曲谱歌词抄写传播于民间——《唐语林·卷七·补遗》:“教坊曲工遂写其曲奏于外,往往传于人间。”(——王谠《唐语林》,中华书局,1979年,P656

安史之乱,梨园弟子流散各地,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可为例证,梨园歌诗法曲由此传入民间(此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遣散民间的教坊伎人,将乐府诗带入民间——唐顺宗时,“出后宫并教坊女妓六百人”(——《全唐文·卷560·顺宗实录二》,中华书局,1983年,P5663;王建《送宫人入道》:“……弟子抄将歌遍叠,宫人分散舞衣裳……发愿蓬莱见王母,却归人世施仙方”,被遣散的宫人伎人,出宫之前忙着抄歌词曲谱,出宫之后“施仙方”,此中“仙方”,恐怕便指的是这些歌词曲谱。

乐府之中的李白诗,也由此传扬天下。

李白诗名的传扬,渠道不一,然而乐府无疑是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081985.html

上一篇:慢慢读唐诗之倾城之恋
下一篇:《慢慢读唐诗》系列的体例说明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2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