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读史札记:文化积累与科技进步 精选

已有 7265 次阅读 2020-5-30 09:1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科技;读史

读史札记:文化积累与科技进步

扶  兰

 

 

思考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最早可能缘于笔者以前一篇与唐诗相关的文章里,一个评论里提出来的疑问:赏析讨论这些诗词歌赋,于科技进步有何益处?

毕竟,近代以来,我们的教训太深刻: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文化的地位与作用究竟如何?

这个疑问,想来其实也是一个时代的疑虑。

一个方面,文化的传承具有民族传承的高度与意义(“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另一方面,文化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的具体影响,似乎主要还是精神的愉悦,是生活的享受,或者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配合;文化与至关重要的科技进步,看起来并无直接的关联。

宏观上的重大意义与现实中的疑虑疑问,同时并存。

 

意识到这个疑虑或者说疑问之后,不免会开始注意到一些以前没有留心过的事情。

我们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一开篇就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在这个内容中,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古代文明曾经达到了那样的辉煌高度,为什么没有能够诞生近代科技?

一开始是就事论事,讨论的主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后来一位听课的老师提出一个意见:不要局限于中国历史,对世界历史也要讨论。

改进之后,这个问题就延伸到:近代科技在欧洲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时对开头的那个评论里提到的疑问也有了一点想法。

 

近代科技的第一位标志性人物,应该是伽利略(1564-1642吧?

这个时候,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已经走到了末期。但丁(1265-1321)、达芬奇(1452-1519)都早已去世。

不过回顾这段历史,还是让人很感兴趣。

文艺复兴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与文艺复兴后三杰(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都出现在意大利。

在他们之后,伽利略也出现在意大利。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前后,站在科技顶端的无疑是英国,理由很简单:牛顿(1643-1727)。

这个时候,莎士比亚(1564-1616)也早已去世了。

欧洲古典文学与科技界的金字塔塔尖,先后都出现在英国,就如达芬奇与伽利略先后出现在意大利一样,很有意思的历史现象。

而这个历史现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又一次出现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站在科技顶端的应该来说是德国,理由也很简单:爱因斯坦(1879-1955)。

我们再来看看18-19世纪的德国文化:

音乐:巴赫(1685-1750)、莫扎特(1756-1791)、贝多芬(1770-1827)。

哲学:康德(1724-1804)、黑格尔 (1770-1831)、叔本华(1788-1860)、费尔巴哈(1804-1872)、马克思(1818-1883)、恩格斯(1820-1895)、尼采(1844-1900)、海德格尔( 1889-1976)。

有句话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这样看来,似乎可以解释,因为科学与哲学的殊途同归,所以哲学的发展必然带来科学的发展?不过笔者的阅读范围比较有限,还没有看到这一时期德国哲学与德国科技之间的直接因果链,需要识者补充。研究爱因斯坦的学者或许还可以补充说明一下,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解释,是否受到了德国哲学的具体影响。

至少,贝多芬的音乐看起来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他们只是先后出现在德国而已。

 

在德国之后,站在科技顶端的,显然应该是美国。

美国科技的代表人物,不太好列举。爱迪生(1847-1931)?特斯拉(1856-1943)?他们的份量恐怕还不能与同时期的爱因斯坦相比。或者是数码时代的代表人物比尔·盖茨(1955-)与乔布斯(1955-2011)更合适?

或许也可以列举曼哈顿工程(1942-1945)?阿波罗工程(1961-1972)?NASA?星链计划?

这个问题暂且放着。先来看看美国文化。

个人观点,美国文化最典型的标志,是美国电影。

这一个文化标志,显然与达芬奇、莎士比亚、贝多芬不太一样(德国哲学与德国科技的关系可能比较密切,也拿不准应该列举哪一位作为德国哲学的代表,因此暂且略过)。

这是一个庞大的成熟的产业链。一个有大师、有小匠,有阳春白雪、有下里巴人,有精品作坊、有流水线工厂,既琳琅满目、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巨无霸产业。

美国电影工业的发展,直接受益于美国电力工业从爱迪生时代便已开始的飞速发展,有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3D,(未来可能还会有全息?)每一步都可以看到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

那么,反过来呢?美国电影对美国科技的进步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来说,技术进步最大的推动力,是市场需求。所以,电影工业发展,电影市场的拓展,无疑也为相关技术的产生与进步提供了巨大的需求与推动力。

除此之外呢?

科幻片、幻想片是美国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主流。《黑客帝国》这样的科幻片,《加勒比海盗》这样的幻想片中,那疯狂大胆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浸染其中的观众,有没有科技上的启发与影响?

拯救世界的“美国英雄”(超级英雄片)、 “美国梦”的理想(所以《阿甘正传》横扫奥斯卡)、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它向美国也向全世界展示美国社会生活与美国文化的诸多特征(当然更倾向于正面理想状态的特征),这些内容,对美国科技又有什么启发与影响?

美国电影与美国科技,都是正在进行中的发展历程,不像已经尘埃落定的历史现象那样清晰可读,所以笔者的思考也比较散乱,不那么简明扼要。

不过,有几个时间点还是可以特别留意一下的: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带来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

1983年,Windows操作系统首次登台亮相;

1998年,谷歌公司成立;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自有设计的iPhone手机;

美国电影史上常年位居榜首的《公民凯恩》拍摄于1942年,这个位置后来一度被《肖申克的救赎》(1994)取代;此前常年位居第二的《教父》第一部拍摄于1972年(后来一度上升到第一位);《星球大战》系列则开始于1977年。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反面的例子:世界近现代历史中,有文化上突出成就的国家(地区),未必能有科技上的相应成就。

所以,总结这几个历史现象,只是为了说明:伟大的科技进步,需要诸多的条件,文化积累恐怕是必要条件之一。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现代中国的文化会形成什么样的标志性产物,我们身处这个进程之中,很难看清,也很难理清。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不能凭空产生,必然是有继承,有发扬,有学习,有创新,有变革,有吸纳。传统时代的优秀文化,必然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今天我们背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赏析“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除了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之外,的确也很难说对科技进步有什么实质上的影响与作用。

不过,对照近代以来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历史来看,这样的记诵与欣赏,或许也并不是没有它的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45606-1235596.html

上一篇:苏轼生命中的女性:程夫人
下一篇:《唐朝女子图鉴》&《乘风破浪的唐朝女子》
收藏 IP: 122.205.80.*| 热度|

13 曾杰 郑永军 黄永义 杨正瓴 武夷山 史晓雷 段含明 赵新铭 杜占池 孟利军 陈志飞 许培扬 王福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