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读报随想-5:10:1的启示

已有 3122 次阅读 2013-6-7 06:15 |个人分类:灯下琐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规范, 学术诚信, 学术失范, 脚注, 养成教育

昨天在《文摘报》上读到《学术诚信缺乏之‘结’如何解》(摘自《光明日报》5.27,参看[1]),颇受启发。

这是一则新闻报道,述及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与会者对解决学术失信问题发表的意见,特别谈到了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保生的言论,现摘录如下。

张保生先生认为:“缺乏养成教育是学术失范的主要原因。我国多数大学缺乏长期的学术积淀和悠久的学术传统,这种状况本身就容易导致学术失信的发生。”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一名著名法学家曾发表过一篇著名论文《世界贸易宪法》,全文11万字,其中脚注占了10万字,正文仅有1万字。”脚注字数与正文字数的比例为101,这说明了什么?张保生先生指出,虽然从字数来看,该文的原创内容仅占9%,但它符合学术规范,是一篇世界法学界公认的好论文。他说:“很多情况下,我国学者论文的正文和脚注正好相反,似乎引注多了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并认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让学生养成引文规范的习惯。”

真知灼见!

据我所知,在论文中加大量脚注似乎是人文社科类学者的写作特点。我读过本校思想政治专业一位学生的硕士论文,不足百页的论文中所加的脚注有几百个,把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发展区分得一清二楚。我的一位力学史与方法论方向的博士生在写学位论文时努力效法之,受到了我的表扬。

理工科论文加脚注的情况也非鲜见。国际物理学优秀杂志PR(物理学评论)系列发表的论文中,就有很多脚注,甚至把所引文献与作者的注释混同编号。我的一位交通流领域的博士生读PR文章较多,写论文时也加了不少脚注,而且写得老到,也得到了我的表扬,目前他在国外做博士后,已在本领域的顶级杂志上发表了几篇论文,写作时加脚注的习惯依然保持着。

实际上,写论文时并非一定要加脚注。学位论文篇幅较大,加脚注在编排或阅读时不那么方便,只要能养成引文规范的习惯就行了。近年来,我审读了不少学位论文(包括自己的学生写的)。经常让我困惑的是:分不清哪些成果是已有的,哪些是作者发展的。通常在论文的第一章(绪论)中规规矩矩地引述参考文献,在以后各章中,就不注意引用文献了。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在自己的学生中反复强调:在学位论文各章中均应充分引述参考文献。其中有一位博士生做得最到位,她在每一章开头,就仔细引述在所涉及的问题中,前人有哪些建树,接着讲述自己的发展和拓广,并将自己的结果与前人结果进行对比。别人看了,有一种明白的感觉:“哦,你在这个问题的求解中前进了那么一小步。”我以为,“一小步”就OK了,作为研究生,不能要求他们在学术上迈大步。荀子在《劝学篇》中就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的“跬步”就是“小步”的意思。后来,这位博士生的论文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在接着的全国范围的竞争中获得了当年全国“百优”提名奖。这说明评审者还是有慧眼的。

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上有一位学者语重心长地指出:“诚实、信任、公平、尊敬、负责任,是作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也应该遵守的5种基本价值观;很多人缺少的,是未能把这些基本价值观植入灵魂。”现在的青年学子的成长环境不错,应该努力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习惯,尽力把这些基本价值观植入灵魂!具体做法可以灵活机动、千变万化,基本原则则应坚持。

朋友们,努力吧!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参考资料:

1、胡其峰,学术诚信缺乏之“结”如何解,文摘报,2013-06-04;光明日报,2013-05-27

 

写于201367日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697252.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90):从科学家视角看歌德的成败得失
下一篇:力学科普-6:呼风唤雨的力学——《谈风说雨》评介
收藏 IP: 101.80.122.*| 热度|

3 董焱章 苏德辰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