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bt92 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

博文

揭穿《中国商报》诬蔑中国水电的谣言

已有 2495 次阅读 2011-6-28 11:4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水博      

最近以来,随着长江下游的旱涝急转,社会上诬蔑三峡造成长江中下游干旱的谣言已经寿终就寝了。然而,希望通过造谣诬蔑三峡阻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势力却并不会甘心。于是,污蔑中国的三峡大坝就转变成了污蔑中国的水电开发。最露骨的一篇文章恐怕要数《中国商报》记者张魁兴的“水电建设应该立即叫停‘大跃进’”这篇文章了。

 

文章的一开头就重复了一些早已经被揭穿的造谣诬蔑中国水电开发的谣言。说什么“近年来,大小水电开发商纷纷开进金沙江,‘跑马圈水’、遍地开花,干支流齐头并进,几近疯狂。”。几年以前,就是因为这类造谣诬蔑中国水电的谣言广泛的传播,不仅误导了社会的公众,甚至也欺骗某些政府部门,以至于造成的环保部盲目的叫停了金沙江的水电工程。然而,叫停之后,才发现一些叫停金沙江的理由,很多都是伪环保组织编造的谣言。

 

例如,“跑马圈水”的指责,完全是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一种诬蔑。建国以来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投资不足的困扰,始终都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在电力建设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我国果断地进行了电力体制的改革。把原来的国家电力部,拆分成几大国有独资的电力集团,让他们在国家规划的指导下运用市场的竞争机制加速我国的水电和电力开发。几年来,我国的电力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后5年我国的电力增长,超过了解放以后的50年,一举改变了我国电力工业的落后局面。然而,这一成功的市场化改革,却被一些仇视中国发展的极端势力,污蔑为“跑马圈水”和“跑马圈电”。

 

其实,我们揭露这种谣言的方法非常简单,我们就请那位造谣诬蔑“跑马圈水”的记者张魁兴,你给我们也跑马圈一个水电站来看看。如果你圈不来“水”,你凭什么就诬蔑我国的国有独资企业按照国家规划和相关的规定开发水电的行为,是“跑马圈水”呢?

 

说水电“遍地开花”的谣言也非常可笑。水电站建设的前提是要有河流和水能资源的存在。世界上河流资源已经就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再加上很多河流由于落差不大根本就无法进行水电开发。在这种情况下,所谓水电站“遍地开花”的诬蔑纯属无稽之谈。众所周知,长江是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江河了,从武汉到上海上千公里的河段上,造谣的记者能不能给我们“遍地开花”(建造一个水电站)看看呢?如果连上千公里的长江,你都建不起来一座水电站,你还有什么理由诬蔑水电建设是“遍地开花”呢?

 

水电建设“干支流齐头并进”不是开发企业的自己的发明,那是国家电力发展政策所要求的。因为,我国电力发展的基本方针就是“水火并重,大、中、小并举”。而众所周知,大电站只能在干流上,小电站必然在支流上。所以,执行国家电力发展方针的必要结果,一定就是“干支流齐头并进”。当然一些仇视国家发展的势力,还不敢明目张胆的攻击国家发展政策。所以,就用低徊“干支流齐头并进”的方式,来达到诬蔑和破坏国家发展的目的。

 

接着记者还造谣说“事实证明,水电的增加并没有惠及民众,相反,随着水电的增加,老百姓用电越来越贵了”。这种煽情的谣言,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恶毒之处。虽然,这几年老百姓的用电确实越来越贵了,但是,不要忘记随着全球化石能源的枯竭,能源价格的上涨是必然的历史趋势。我们的记者可以算一算,最近一些年来,煤炭的价格上涨了多少倍,石油的价格又上涨了多少倍。而我们的电力的价格的上涨幅度,至今还不到一倍。为什么会有这样电力价格增幅明显其它能源的结果?当然是由于有了我国水电的贡献。三峡的上网电价,至今只有0.25/度,远远低于一般的火力发电。正是因为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低电价的水电,才平抑了我国的电价,没有让电力的价格和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一样,出现大幅度的上涨。

 

此外,记者所引用的“早在2004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世界资源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险境中的河流水坝与淡水生态系统的未来》的报告”就是一份国外极端环保组织造谣诬蔑中国发展的典型。例如,该报告中曾宣称“长江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河流”。然而,事实却是;别说就是在全世界,就是在我国的七大流域中,至今长江仍然是水质最好的河流。与我国长江相似的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干流上,至今已经建有29座水坝。而我国的长江干流目前还只建有3座。即便是等我国的长江完全按照规划开发完成之后,也不会超过美国的密西西比河。造谣记者可以问问,为什么美国的河流建坝就是好的、合理的,而我们中国的长江要建水坝就是最危险的,就不行了呢?

 

再看记者的“地质学家杨勇告诫我们:‘正在进行的西南水电开发的"大跃进",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不亚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森林的毁灭性砍伐。’”。记者应该先去核实一下,杨勇是哪里来的地质学家。据我们了解,杨勇是当年考不上大学却要冒充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的骗子。他从重庆煤矿学校毕业后,在一个四川某环保部门工作了几年之后,就辞职下海搞飘流和旅游去了。请问这位地质专家的地质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是重庆煤矿学校的老师教的,还是在环保监测站里监测到的?据我们调查,杨勇还曾经冒充过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的研究员,后来被该单位发出警告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律师函。杨勇曾自称是横断山研究会的首席科学家和主任,但后来查明横断山研究会是一个不存在(或者说是非法)的组织,该组织很可能只有杨勇自己一个人。杨勇唯一的一个比较靠谱的身份是中国荒漠化治理基金会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不过那还是他盗用中国科学院的博士头衔骗来的。

 

对于这种骗子的“不亚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森林的毁灭性砍伐”的说法,记者如果坚信不疑,可以自己到任何一个已经建成的水电站去看看实际情况。比如,二滩水电站建设前后的环境变化,到底是恢复了当地的植被,还是相当于砍伐了森林?

 

记者最后还提到“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反坝组织和人士认为,应该结束大坝时代,让江河自由奔腾”。这确实不假。在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确实有一些反水坝的极端组织。但是,他们似乎从来也不真心反对美国和自己国家的江河上建设大坝,而专门反对发展中国家的江河上建大坝。这里面的道理非常浅显,这就像我们这位生活在北京的造谣记者一样,他可以公开的呼吁应该结束大坝时代,让江河自由的奔腾,但是,决不肯去要求拆除北京密云水库的大坝,因为,那样的话不出一个月就会渴死他。

 

 

附:造谣文章《水电建设应该立即叫停“大跃进”》

619,三峡集团发布的《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称,正在加快推进建设的金沙江上的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4座巨型水电站,总规划装机规模近4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900亿千瓦时,约为三峡工程的两倍。而金沙江上,正在加紧建设的远不止这4座水电站。按照《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规划报告》,在金沙江中游共规划开发8座水电站,在金沙江下游也规划开发12座水电站(621日《第一财经日报》)。

  近年来,大小水电开发商纷纷开进金沙江,跑马圈水、遍地开花,干支流齐头并进,几近疯狂。从表面上看,由于水电成本较低,上网电价最低,大力开发水电有利于民生。其实不然,事实证明,水电的增加并没有惠及民众,相反,随着水电的增加,老百姓用电越来越贵了,老百姓没有得利却还得为长江的被过度开发的负作用而埋单。

  水电开发对环境生态的影响是严重的。早在2004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世界资源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险境中的河流水坝与淡水生态系统的未来》的报告就显示,由于水坝建设威胁淡水生态系统,全球有21条河流及其流域生态严重退化,中国长江流域排名第一。因为在全长6300公里的长江上建成、拟建或在建的水坝至少有46座,而且主要集中在其上游金沙江上,长江成为世界上拥有拟建或在建水坝最多的河流。按照国际惯例,河流开发不能超过30%,最多也就40%,而目前长江开发基本达到40%,已经饱和,却还有人扬言准备在20年内,要在长江干流及支流上再建设百座水电站。

  应该说,在环境生态允许的情况下,开发水电是有利于改善供电需求的。然而,金沙江也不是想怎么利用就怎么利用的发电机。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云南财贸学院等单位提供的一份调研报告称,修建大坝可能带来六个方面的问题:移民、泥沙淤积、水体变化、鱼类和生物物种生存、文物和景观破坏、引发地质灾害等。如今,可能已经变成了现实,而且比想像的更严重。为了遏制这种危险势头,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科学家蒋高明考察云南时甚至提出了一个零方案:大坝一个不建。

  显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坝一个不建是不现实的,但要兴建大坝就必须使其对环境影响最小、社会效益最大。然而,如今的水电开发正在上演着大跃进式的疯狂闹剧。地质学家杨勇告诫我们:正在进行的西南水电开发的"大跃进",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不亚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森林的毁灭性砍伐。随着对环境生态认识的加深,人们开始反思大坝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领域带来的负面效应。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反坝组织和人士认为,应该结束大坝时代,让江河自由奔腾,保留最后的原生态河流。我们也到了该反思建坝狂热的时候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5826-459947.html

上一篇:科普:为什么会一年发生几次“百年一遇”?
下一篇:警惕造谣诬蔑水利水电建设的新动向
收藏 IP: 210.77.188.*| 热度|

3 王随继 袁斌 wujunl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