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创新创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Ps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的研究员。做分子鉴别诊断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免疫组库基础科研。

博文

编织一个科研合作的网络

已有 6102 次阅读 2013-1-7 09:47 |个人分类:免疫组库新领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物技术, 创新创业

我们开始做免疫组库测序工作已经有四年多了,开始很吃力,现在逐渐做开了局面。

任何一个创新技术的起步都有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迅速打开局面,让更多的人熟悉并使用这个技术?

从免疫组库测序这个项目看,可能感兴趣的有这么三类人:

(1)免疫学家
(2)基因组科学家,高通量测序专家
(3)临床医生

可是,搞免疫的对高通量测序不熟悉;搞基因组的对技术熟悉但是对应用不了解;而搞临床的对应用需求认同感好但是不了解技术和难处。另外,搞免疫的感兴趣但是没有仪器,搞测序的没有标本和经费,搞临床的担心试验和数据分析。

把三方面的人联合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即使是在一栋科研大楼里,这三类人的合作机会都不多。找到那些本来就有合作的,引进一个新的技术就容易些。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合作,我们推出了R10K项目。这个项目解决的是经费和标本的问题。通过私人捐款,在非盈利机构做公益性科研,吸引手头有标本的临床合作者与我们合作,把论文的第一作者权让出去,把知识产权共享的法律文献做好,做到透明,公正,高效。

如果没有这些努力,新技术的推广就很快碰到瓶颈。你会发现跟谁讲都说好,可是就是谁都不行动。因为搞免疫的担心测序,搞测序的担心经费,搞临床的又担心论文都是别人牵头,自己吃力不讨好。

科研合作的网络应该是一个共赢的机制。可是在谈到赢以前,首先要把各方的担心化解掉,把各方的困难排除掉,只有在大家的风险都达到了最小化的时候,合作才能愉快,高效。

我的工作,好比是在编织一个渔网,穿针引线,目的是把看上去不搭界的几个领域的科学家们融合到一起。而促成大家的合作,还需要我们在介绍技术的时候就要针对对方的兴 趣和专长来重点介绍不同的内容:对免疫学家要多讲扩增和测序技术;对测序专家要讲数据处理和应用;对临床医生要讲如何找到诊断信息,如何应用到临床。

我元旦那天离开家,来台北,香港,深圳和R10K项目的合作者们交流。

今年,应该是硕果累累的一年。

相关博文:

在美国迅速组织起来的国际合作项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650465.html

上一篇:我的“文攻武卫”
下一篇:能用道歉的频率衡量文明程度吗?
收藏 IP: 118.163.132.*| 热度|

14 刘凡丰 武夷山 张叔勇 曹聪 陆俊茜 苏力宏 孔晓飞 傅蕴德 李毅伟 高莉 zhanghuatian XY sz1961sy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