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关于碾子力学原理的注记 精选

已有 15200 次阅读 2014-7-6 13:38 |个人分类:力学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力学原理, 农具, 碾子

碾子用于谷物的脱壳、去皮和粉碎,是旧时重要的生活用具,由碾台、碾盘、碾架和碾磙构成(图1)。有些地方也将碾磙称为碾辊、碾砣、碾轮、磙子以及碾子等[1]。碾盘、碾磙由岩石制成,碾架为木质或木铁混合。碾盘中心设铁质竖轴,连接碾架。碾架上固定两个木质的水平轴栓,碾磙两端中心凿圆孔或方孔再嵌入含圆孔块石以支承轴栓;也可在碾磙方孔中固定轴栓,而在碾架上开设圆孔。以人推或畜拉碾架,带动碾磙一起绕竖轴转动,而碾磙又绕自身对称轴旋转。(图片无商业运用,感谢摄影者和被摄影者)

1  碾子的受力分析

基于大量网上照片及文献[1]引用的《关于华北地区的农具调查》,碾磙为圆柱或圆台体,长度大致在40 cm~70 cm,直径与长度相当或略小。通常碾磙、碾盘表面平整,偶见刻有浅槽以用于粟(小米)的脱壳;碾盘边缘可略有凸起,以免谷物散落于地。 

1.1  圆柱碾磙

碾磙为半径R,长度L的圆柱体(图2)。不考虑最初的起动阶段,人以均匀速度走动,推动碾架绕竖轴以角速度Ω转动,碾磙绕水平轴旋转角速度为ω,则碾磙只有一个截ρ0 =ωR/Ωη 作纯滚动,其内侧作向后滑移,外侧向前滑移。碾子对谷物的作用不仅是竖直方向的重力挤压,还存在水平方向搓动即剪切力,有利于实现谷物的脱壳、去皮和破碎。与碾同音的汉字“捻”和“拈(撚)”都具有相对搓动的含义。

碾磙自转动量矩的数值恒定而方向不断改变,需要受到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力矩,或产生垂直于纸面向内的陀螺力矩[2]竖轴不能对碾架作用竖直力,因而陀螺力矩将使碾盘对碾磙的支承力外侧增大而里侧减小;不过因转速较低,合力作用点偏离中点距离小于碾磙长度的 1%。陀螺力矩的作用可不必考虑。

碾磙与碾盘之间的水平作用力类似于滑动摩擦,摩擦因子μ与所碾谷物及其破碎程度相关,笔者对面粉的初略测试结果是0.5 左右。碾磙自转速度恒定,则所有作用力关于其水平轴的力矩为零,有ρ0 = L/2

摩擦力关于碾盘中心竖轴的力矩为 M= –μmgL/4,这就是推碾者需要提供的力矩,经碾架、水平轴栓提供力偶而作用于碾磙。岩石的比重约为 2.7,重度γ 约为26.5 kN/m3。碾磙直径为 50 cm 即半径R 25 cm,长L 50 cm,质量m 265 kgη =10 cm,力矩为162 N·m;若推碾者绕行半径为 1 m,则推力为 162 N

碾磙绕竖直轴转动时,需要向心力F=2 (η+L/2);若人推碾速度1 m/s,则F = 92.8 N,大于推力的一半。又,碾磙与碾盘之间谷物变形使碾磙逐步向外蠕动,最终不是碾盘的径向摩擦、而是碾架和中心竖轴来承载离心力。 

1.2  圆台碾磙

畜拉的大碾子多是直圆柱体,人推的碾磙可以制作成圆台状,大端在内侧。记台体内外侧半径为Rr,其余符号延续前文。因锥度较小而不考虑碾磙倾斜的影响,由水平作用力即摩擦力关于碾磙转轴的力矩为零,可求得纯滚动截面的半径R0 =(R^4+r^4)/2)^(1/4)

若圆台形碾磙的大端直径 55 cm、小端直径 45、长为 50 cm,则质量266 kg,比直径 50 cm、长50 cm的圆柱形碾磙仅重 0.8 kg。纯滚动截面的半径R0 =25.4 cm,距大端21.3 cm;两侧为126.5 kg 139.5 kg,大端侧较小。碾磙与碾盘之间的摩擦合力为 64 N,不再为零:大端在内时合力向后。

进而可求得摩擦力关于碾盘中心竖轴的力矩,即推碾者必须提供的力矩:圆台大在内时力矩较大,为182 N·m;而在外时仅为137 N·m。作为参考,推动直径4550 55 cm,长50 cm 的圆柱碾磙所需力矩为132162197 N·m 

1.3  讨论

上述数值是基于碾磙与碾盘平整接触的理想状态。不过,谷物初碾时尺度较大,玉米在 5 mm 左右,碾磙需要压缩、翻越谷物,必然受到向后的水平阻力。即使是圆柱碾磙,其底部受到的水平作用合力并不为零,推碾所需的力矩也就增大。笔者所购木质碾子模型,不能压碎大米,只能推之滑移,而自身不再绕轴转动。

与同等质量的圆柱碾磙比较,若圆台碾磙的大端在内侧,而谷物总是靠近碾盘中心添加,在碾磙较大直径和较大竖直压力下易于被翻越、压缩而降低高度;谷物产生的水平阻力对竖轴的力臂也较小,减小了推碾者的出力。谷物初步破碎之后经倾斜台面推挤或帚扫刷向外;碾磙外侧尽管直径较小,压力较小,但滑动速度较大,粉碎效果较好。

平稳碾压时,圆台大端在内侧时所需力矩较大,即有效工作阻力较大,表明其粉碎谷物的效率较高;干活儿总得出力才能见效。该力矩低于初期破碎谷物时数值,并不会构成推碾的实际困难。大端在内侧时纯滚动截面比在外侧时更靠近碾台中心,近7.4 cm;因而自转速度较小,碾磙相对于碾盘的滑动速度更大,有助于谷物的粉碎。极而言之,若大端在外侧,且顶点正好位于碾盘中心,则碾磙作纯滚动而最为省力,但只能将谷物压成饼状。

圆台制作增加了难度和时间,但与同重量的圆柱碾磙相比,可以增大破碎能力,减小初碾谷物时阻力,提高后期碾压粉碎的效率。某些博物馆将圆台碾磙的大端置于外侧,或许有误。

 2   推碾的方向和位置

石磨上下盘(扇)都有齿槽,转动时可将物料向外推送,因而只能以单一方向——通常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碾子是对称结构;不过,人多数右侧手臂力量较强,而逆时针推碾右手在外侧,可以得到较大力矩:若推力X>x, 力臂Y>y, 则力矩XY+ xy > Xy +xY。

基于网上视频、照片及少量咨询,可以确认推碾位置在A B,即在碾架内侧向外推碾(图3)。这样不仅视觉效果较好,且可以减小竖轴与碾架的作用力及摩擦引起的无效阻力矩,延缓轴孔磨损,降低噪音。噪音高低也是结构是否优良的标志,且容易判别。

碾磙绕碾盘中心竖轴转动会产生离心力,推碾速度较快时其数值可与推碾力相当;而在位置b向内、或B向外推碾,分别是推力与离心力之和、或之差作用于竖轴。后者显然较优。

大碾子的转动速度较低,离心力相对较小;而碾磙与碾盘之间水平作用的合力相对增大,在位置 A向外推碾时部分推力可以由碾盘的作用力平衡,从而减少竖轴与碾架之间的作用力。畜拉的大碾子当然应拴套于A

如果两个人推碾,主推者得在位置A B,而力弱辅助者在对称位置a b;在C处推碾也是为了减小竖轴与碾架之间的作用力。

3   碾子与冬小麦

石转磨发明于春秋,制作困难,开凿齿槽对石材要求较高,且需定期修整[1];时至西汉,民间仍很缺乏。与此相应,秋播夏熟的冬小麦在4000年前或更早自西亚传入后,尽管适宜北方气候,但仅在少数地方种植,长期不被当作主要粮食作物[3, 4]——小麦若不被粉碎去麸而整粒煮食,乃是“恶食”,如南宋·朱翌“邦人馈米不肯取,示以麦饭吾所有幼时也曾听祖父说,塾师曾以“葱羹麦饭两相宜,麦补丹田葱润脾;太守休言其味淡,前村尚有未成炊”告诫学生。

碾子最早出现于东汉[1],其制作难度较低,使用寿命极长,地方拥有量会累积增多。或许是碾子,而不是石转磨,促进了冬小麦在北方传播。至于人口即劳动力优势对冬小麦传播及两年三熟制的决定性作用[4],似仍可讨论。人口数量与粮食生产本是相互促进而非因果关系。

历史上北人因战乱多次大规模南迁,冬小麦随之南传,出现一年稻麦两熟的轮作;但北人融入当地后多放弃小麦而单种水稻,一年一熟[4]。这或许缘于南方缺少加工小麦的器物。碾盘直径 180 cm、厚 20 cm时质量已达1370 kg,在江淮水网地区运输困难。

4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所在,由此产生了众多用具,进而影响粮食作物的传播和人口的增加。这些用具经千百年来的传承演变,已经完全符合力学原理,显示出能工巧匠对万物之理的探究和理解。抚摸浑重的碾磙,遥想先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辛劳和智慧,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    . 中国农具通史.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12-337789-791.

2   刘延柱,朱本华,杨海兴. 理论力学(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01-429.

3    . 一部纸笔完成的耕耘. 读书,2012(10)57-62

4   韩茂莉.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15-371. 

拙稿已发表于:力学与实践,2014, 36(3)373-376

相关博文:诗句为什么有不同的版本.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75856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809458.html

上一篇:农具手柄的联结
下一篇:打连枷的动作说明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32 郑小康 刘全慧 朱晓刚 史晓雷 罗会仟 张檀琴 王小平 许培扬 黄建斌 肖重发 卢东强 李健 张能立 黄兴滨 陈冬生 王林平 李帅军 郭战胜 黄永义 丁大勇 蒋新正 杨正瓴 曹俊兴 庄世宇 孙强 侯成亚 dulizhi95 dchlin ybyb3929 luxiaobing12 Vetaren11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