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ar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art

博文

居里夫人为什么被法国科学院拒之门外?

已有 6937 次阅读 2015-10-23 15:12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编按: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获奖。获奖消息揭晓在北京时间17:30,从那时起到现在,无数讨论屠呦呦的文章新鲜出炉或被重新搬出来。对于屠呦呦当初落选中科院院士,更是成了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

屠呦呦

其实,类似的事情在科学史上早有先例。一百多年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也曾被法国科学院拒之门外。1910年底,居里夫人参选法国科学院院士,这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兴趣,因为这涉及到妇女能否进入科学院的问题。但由于大部分院士反对居里夫人当选,投票没有达到法定数额,居里夫人遗憾落选。从此,居里夫人再也没有参选院士——法国科学院就这样将自己最优秀的科学家拒之门外!


居里夫人


皮埃尔.居里出生于1859年,玛丽亚生于1867年。1897年底玛丽亚开始做博士论文,导师是索邦(巴黎大学一部)的李普曼,但玛丽亚是到皮埃尔的实验室做实验,他们很快演化成了夫妻间的合作,在几个月之内就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1903年他们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皮埃尔1906年去世,玛丽亚1911年获化学奖,1934年去世。次年,他们的女儿女婿获奖。粗看上去他们一帆风顺。可是,皮埃尔第一次竞选法国科学院院士时落选,而玛丽亚则终生未进法国科学院。是否当选院士,对一位科学家来说自然是有荣誉和认可的问题。另外,当时的科学结构中,法国科学院还是科学交流和研究经费掌管的主要机构。这样一来,对法国科学家来说,当选院士又有更多一些意义。比如,因为居里夫妇都不是院士,当他们的开创性发现在1898年出来时,他们的论文是由其他是院士的科学家在法国科学院代讲的。


1895年7月,玛丽和皮埃尔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这时候玛丽28岁,皮埃尔36岁,他刚获得博士学位并被巴黎理化学校聘为教授。他们用一笔礼金购买了一辆自行车。图为新婚中的居里夫妇正准备开始蜜月旅行:骑车去乡村旅行。这也是他们婚后最喜爱的业余活动


居里夫妇被科学院拒之门外的原因有不同之处。皮埃尔从小就有性格孤僻的倾向,家庭不是彼时的“上流社会”,自己又不是擅长交往的人,上的学校也不是最时兴的,得到的教职是在物理化学学院,而不是邻近的名牌索邦。事实上,他在1898年和1902年两度争取索邦的教职都被拒绝。1902年他第一次被提名竞选科学院士,也未成功。对此,他并非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毫不在意。从他给朋友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不高兴的。1905年,在他们发现放射性元素8年、得诺贝尔奖两年后,皮埃尔才入选法国科学院。而这时候,社会和科学界的部分人士,想当然地把玛丽亚作为配角,甚至有报纸发表记者就皮埃尔当选院士的“访问记”,称她为丈夫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而她作为女子惟一的雄心就是帮助丈夫工作。这个“访问记”第二天就被居里夫人投信否认:我没有与贵报任何人说过话,而且从未对任何人表达过那些意思。


1904年巴黎的一份报纸报道居里夫妇



1904年12日,居里夫妇的漫画出现在《名利场》杂志上


1910年,居里夫人被提名为下一年度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这一事件在全法国引起了争议:女性可否作为有成就的独立人物。在这以前已有两个例子显示当时女性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玛丽亚·居里在获诺贝尔奖时,根本没有人想到请她讲述自己的研究工作,而只是请皮埃尔讲;玛丽亚在得奖以后仍然只是在一所女子师范教书,而没有自己的实验室,直到皮埃尔死后,居里夫人才接过他在索邦的实验室,但没有他的教席头衔(皮埃尔是在得奖后才获索邦接纳)。这两件事是教育界、科学界“内部运作”的,反映了当时的“解冻”情况。而居里夫人参选法国科学院,成了更大的社会讨论话题。小报大报、自由派、保守派、女权人士、教会等等都发表意见,争论不休。居里夫人有著名科学家如数学家彭加勒等人的支持,但他们的声音也被淹没。通常,科学院院士是由科学院投票决定的。科学院与文学院、政治学院等,又在一个联合的名义上组成更大的机构。1911年1月这个更大的机构在科学院表决前,先开了一次会,出席的人数创纪录,最后投票决定不赞成女性做院士。在社会和时代的大环境以及彼时“学术界”那样的小气候下,当1月底科学院投票表决时,居里夫人以28票对另一位科学家的30票而落选。居里夫人从此未再参选。同年年底,她第二次获诺贝尔奖。51年后,居里夫人的一个学生成为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


在对两个女儿的教育中,居里夫人认为学校的各种读写训练占去的时间太多,科学课程普遍缺乏实际练习。于是和朋友组织起来共同教育孩子,每个人负责一门课程,给所有的孩子上课,把文理两方面的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孩子们兴趣很大,亦取得明显的效果,比如大女儿伊伦娜就受益匪浅。伊伦娜12岁时就已经显示出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喜欢科学,智力方面像她的父亲。从17岁开始,伊伦娜就成为妈妈的得力助手


居里夫妇表面上因不同的原因不为法国上世纪初的权威机构所欢迎,但两个例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对他们的判断都不是以科学为首要衡量标准,懂行的科学家的意见为社会和不同行的“学术界”所忽略。有鉴于此,居里夫妇的朋友和同事、1926年诺贝尔奖得主让·佩林此后积极参与法国科学体系的改革,其中包括创立了著名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居里夫人及其与家人的合影

本书荣获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入选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读书知化学活动向社会公众推荐图书。

本书的内容太丰富,是市场上最完整、最经典的居里夫人文献。有首次译成中文的居里夫人的博士论文,有居里夫人自传,还有居里夫人写的居里传,有居里夫人两次获诺贝尔奖的授奖词和获奖演说,有居里夫人的中国学生回忆录。书中配有一百多幅彩色和黑白插图,每一幅插图均配有详细的图注。这些图片展现了居里夫人的家庭环境,童年、少女生活,失败的初恋,艰难的求学,美满的婚姻,慈母之爱,丧夫之痛,寡居后的绯闻,艰苦的研究,伟大的成就,公众明星,社会影响以及为培养中国学生而作出的种种努力。还配有荣获第16届奥斯卡奖七项提名的《居里夫人》电影光盘一张。

【本期编辑:陈静、吴卫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99505-930370.html

上一篇:花之拉斐尔
下一篇:“三无”科学家 | 从居里夫人到屠呦呦,科学家到底需要什么?
收藏 IP: 124.205.189.*|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