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拂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kuan15 拂去杂尘,干干净净

博文

你认识这个院士吗?牛人院士其人其事2!

已有 13008 次阅读 2009-8-27 15:57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三聚氰胺, 王厚德, 双奇胶囊, 纳豆胶囊

 
谁是蛋白精的最早应用者
 
  没几个月,时英学到了王厚德的蛋白精技术。她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了一份《高合成饲料真蛋白精(NPN非蛋白氮)生产技术》简介,这就是当时学习的成果。其主要原理是,尿素和甲醛在铁锅中烧制催化合成羟甲基尿素——一种新型的非蛋白氮。
 
  尽管现在大多数人已将“蛋白精”等同于三聚氰胺,但“真正的术语里没有‘蛋白精’这个名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资源研究室主任干小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蛋白精有能是混合物,或许不是三聚氰胺做的。”
 
  现在,已无从考证“蛋白精”这个名词是谁演绎出来的。
 
  尽管时英坚持“蛋白精”技术是王厚德首创,但王厚德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他曾公开表示:这类技术是引进的。苏智勇也称:“蛋白精在国外很早就有了,王教授应该是国内最早用的。”
 
  但他所指的国外的技术并不叫“蛋白精”技术,而是非蛋白氮技术——利用反刍动物的胃,将其中的氮合成动物体内的蛋白质,从而取代饲料中所含的天然蛋白质。这也是90年代国内饲料界趋之若鹜的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追述到1880年,德国科学家在绵羊的基础日粮(每天的基础粮食)中首次添加了非蛋白氮化合物天门冬酰胺,提高了绵羊体内氮的保留量。1963年芬兰科学家A.L.Virtanen用不含天然蛋白质的尿素和铵盐合成日粮,在业界引起大轰动。
 
  1998年第10期《饲料研究》称,中国对非蛋白氮的研究利用开始于1951年。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将尿素直接加入饲料中,但效果不好——使用过量,容易引起动物中毒。
 
  80年代后,还没成长起来的中国饲料技术人员除了学习国外,也已开始自主研制出尿素及其衍生物产品。当时的农业期刊上经常会出现“某某地区研制的饲料能提高鸡的产蛋量”“哪种饲料被证明能够提高牛的产奶量”。在类似《故事会》这样的大众读物上,此类广告也是满天飞。而这些“新发明”的拥有者,多是养殖场里的土专家。
 
  王厚德的蛋白精虽然被他称为非蛋白氮技术,但与国外技术相比,确有“创新”——如甲醛的加入,以及用非蛋白氮饲料喂养家禽。
 
  时英的技术说明里称:“甲醛在动物体内转变成甲酸,可作为能量被利用,甲醛具有保护饲料蛋白的功能,对于提高饲料质量十分有用;猪饲料可添加4%,鸡饲料添加1%。由于含蛋白量达257%,1克饲料能合成2.5克真蛋白,添加4%能提高饲料蛋白10%,因此称为饲料蛋白精,可作为超级料精添加。”
 
  但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畜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刁其玉指出了这项技术的两个严重错误:“甲醛绝对不能用于饲料,家禽也不能使用非蛋白氮。”这个观点也被绝大多数饲料专家所认同——甲醛是一种强刺激、毒性很高的有机原料。
 
盲目的技术流转
 
  时英学成之后,王厚德告诉她:“你可以往我的技术里加入你的东西,形成新的东西转让给别人。不过我很忙,你不要再找我。”
 
  此时的时英自认为是真正掌握了技术,可以去寻求转让赚钱了。当时的饲料厂迫切地渴求技术,比如鱼粉饲料——1983年7月首次发布的鱼粉饲料国标中,将鱼粉的粗蛋白指标划分了4个等级,等级不同,鱼粉的价格也不同。为了能够提高饲料的销售价格,许多饲料厂想方设法提高饲料的蛋白指标。
 
  为创新技术,时英等“土专家”需要和农民打成一片。“只能深入到养殖户中,才能试验出饲料有没有效果。”时英后来取得了一个“成果”,用土加蛋白精混合起来喂鸡。
 
  在那个疯狂的技术研发和传播年代,许多尚在研究中或是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技术——诸如添加甲醛,已被希望迅速致富的农民应用。在传播中,又不断“杂交变种”。
 
  但实际的技术转让并没有时英想象的容易。往往到了谈判的过程中,对方就会要求她把技术展示出来。而当白纸黑字被拿出来展示后,马上又被人“偷学”,转让费用不了了之。
 
  1994年,时英到河北省唐山市下辖的一个县去做技术员,为当地的养殖户提供饲料技术。就在这里,她遇见了高银相——这位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也在今年三聚氰胺事件中成为焦点人物。当时,高的头衔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但时英称:“其实只是个名号,高银相此前一直做后勤工作,并不懂饲料技术。”
 
  所谓的应用技术研究所,其实只是中科院名下的一个企业。聚氰胺奶粉事件后,高银相接受媒体采访时称:“1994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成立了应用技术研究所,主要是组织一些老专家、老教授弄点项目创收,也有企业找上门来寻找帮助的。当时,大家觉得饲料添加剂是一个热点。”
 
  “他觉得我有技术,就把我带到了北京。”时英向《中国新闻周刊》出示了1995年高银相给她下的一份聘书,职位是“应用技术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为期两年。此时,时英接触饲料技术不到5年。但据时英称,“所里的高级工程师没几个,都不懂什么技术。”
 
  有了中科院的背景,时英的掌握的饲料“技术”就更具有公信力,传播转让速度也更为广泛。这也是当初许多“土专家”拼命找机会挂靠高校、发表文章、制造专业度的原因。
 
  《中国新闻周刊》拿到了一份盖有该所印章的饲料配方可行性报告,其中就有时英从王厚德那里学来的“高合成饲料真蛋白精”生产技术。标明“原料和生产成本4000元/吨,销售价4650元/吨,日产2吨年产650吨,年利润42万元。”
 
  时英称,这项技术的入门费1.5万元;一份“配方可行性报告”可以卖到50元。
 
  接触久了,时英发现高银相“想利用别人的技术,拼凑成自己的东西去推广转让”。她觉得自己在应用技术研究所已经没有价值了,但是还是留了下来,因为“如果走了,客户找上门的就是中科院,不是我”。
 
 
 
  蛋白精如何变成三聚氰胺?
 
  两年后,时英最终离开了中科院,也退出了饲料界,未能亲身经历2008年饲料行业的巨大变故。
 
  9月,奶粉事件让“三聚氰胺”这个化工名词变得尽人皆知。但包括时英和干小英等饲料行业的专家都表示,以前没有听说这个名词。
 
  事实上,在174年前,德国化学家贾斯特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就合成了三聚氰胺。这名化学家还有另一项伟大的发明——“婴儿汤”。它可以替代母乳,也是人们现在所用的幼婴食品的前身。
 
  这是三聚氰胺与幼婴食品最早的“关联”。
 
  李比希采用的是双氰胺法合成出三聚氰胺。为了降低成本,现代人把尿素作为了原料。每3吨尿素,可以产出1吨三聚氰胺。而这又和时英等人掌握的“蛋白精”的生产主原料相同。
 
  三聚氰胺是一种纯白、无味的晶体粉末状。与尿素46%的含氮量相比,它的含氮量高出了两成。而且因为没有刺鼻的氨味,在饲料中添加难以被检测出来,在牛奶或者奶粉中添加同样能掩人耳目。
 
  因此,在2007年轰动美国的“毒饲料”事件被曝光前,山东、江苏、河北一带的饲料厂在网上求购三聚氰胺下脚料的广告并不少见。而这类用三聚氰胺合成产品也以“蛋白精”的形式包装出售。
 
  苏智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三聚氰胺这个东西进入饲料应该有五六年了,行业谁都知道这个东西,但就是不知道它叫三聚氰胺,他们都叫它蛋白精。”
 
  5年前,江苏徐州一家公司的推销员跑到厚德生物新技术研究所推销蛋白精。苏智勇觉得可笑,这项技术“厚德”是掌握最早的,反而被推销上门。“看他们满世界推销,也觉得奇怪,我们也有蛋白精,干吗要他们的?”
 
  事实上,此蛋白精非彼蛋白精。在蛋白精技术的流转中,土专家不断改进配方和农民的误用,让三聚氰胺进入了饲料链条。三聚氰胺废渣价格比尿素低,含氮量更高,也没有强烈的氨味,最终了成了苏智勇所指“蛋白精”中的尿素的替代品。由于废料里还有其他物质,所以毒性远远大于三聚氰胺。
 
  上海益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饲料研究部的方世俊在饲料行业工作十几年,“每天要联系几百个供货商,整个行业的人都认识”。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业内普遍认同用三聚氰胺来提高饲料原料蛋白含量的做法最早是山东,大约是1998年。”
 
  作为中国的玉米主产省,山东玉米深加工企业云集,作为副产品的玉米蛋白粉产出量丰富。因此,把三聚氰胺添加到玉米蛋白粉中提高蛋白含量,最早发生在这里并不奇怪。
 
  方世俊本人在2001年就曾遭遇过三聚氰胺。当时,山东贸易商提供的玉米蛋白粉,合同中预定的粗蛋白含量(所有含氮物都计算在内)为55%以上,成品到厂后检测粗蛋白含量高达70%。
 
  但当方世俊所在的公司将该化验结果通报给供应商的时候,对方并没有对高出部分的蛋白提出加价要求。这引起了方所在公司的怀疑,将产品进行了真蛋白检测(只检测蛋白质含量,不包括所有含氮物)。进行镜检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些晶体状的透明不明物质,对比镜检图谱,这种晶体不属于玉米蛋白粉应该含有的物质。
 
  “最后,公司将该批样品送到集团总部检测,确认是被掺入三聚氰胺。我们当时说的还是‘人造蛋白、变性尿素、蛋白精’。”方世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实业界很多人都碰见这样的事情,只是现在没人敢说了。”
 
  “推销的人是不会让人知道那是三聚氰胺的。别人知道了配方,就不会买他的蛋白精了,直接去买三聚氰胺废料,很便宜,以前才1000元一吨,后来才涨价。”苏智勇说。
 
  方世俊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了玉米蛋白粉掺入三聚氰胺的方式:1.以较低的价格向蛋白粉生产企业购进低蛋白玉米蛋白粉,然后添加三聚氰胺来提高蛋白含量,再以高价卖出;2.购买高蛋白蛋白粉,然后掺入其他色泽、颗粒等与玉米蛋白粉类似的物质对高蛋白玉米蛋白粉进行稀释,从而增加产品重量,再加入三聚氰胺来提高蛋白含量,然后以较高的价格卖出;3.对于其他一些价格偏低的蛋白类饲料原料如豆粕、菜棉粕及花生粕,造假者大都是通过向原品中加入其他类似原料来增重,然后再掺入三聚氰胺提高蛋白含量。
 
  他同时指出,掺假的饲料原料远远不止玉米蛋白粉,诸如大米蛋白粉、鱼粉、肉粉、肉骨粉、血粉、豆粕等很多饲料原料都是不法商人青睐的品种。目前在中国,饲用玉米蛋白粉、鱼粉、肉粉及肉骨粉被掺假是最普遍的。
 
  “当市场上的饲用鱼粉价格都在每吨7000元以上时,你能轻松地在很多地方购买到每吨4000元左右的鱼粉,就是最好的证明。”方世俊说。
 
 
 
  结局依然迷离
 
  尽管三聚氰胺的出现早已是饲料行业的“潜规则”。但在2007年“毒饲料”事件后,农业部才下达了《关于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蛋白精”违法行为的通知》。
 
  通知中称:“以三聚氰胺废料、羟甲基羧基氮等为原料的‘蛋白精’是一类假蛋白饲料。在饲料生产中造假使用 ‘蛋白精’降低了饲料中真蛋白质的含量,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甚至可能对动物产生危害。”
 
  尽管农业部的通知中严禁的是以三聚氰胺废料、羟甲基羧基氮等为原料的“蛋白精”,但从2007年起,“蛋白精”就成了敏感字眼,被饲料行业封杀。
 
  “去年农业部来了一辆车,到我们门口了才打电话说来查了,要是有厂家被查到就倒霉了。”苏智勇说。那一次突击检查中,“一德”过关——他们的“蛋白精”中没有三聚氰胺。
 
  2008年9月12日,三鹿奶粉事件刚刚被揭开时,又有网友发帖:《这位可是三聚氰胺蛋白精的发明人?》
 
  帖子中,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所名为“DH合成高蛋白饲料添加剂”的技术被质疑是否可能产生三聚氰胺。其中提到:“利用有机氮及催化剂合成的高蛋白精料作为畜禽高蛋白饲料添加剂补充料,具有含氮量高(36%以上,非蛋白250%以上),成本低,来源广等优点。本技术项目的原料为有机化工原料及农用化肥原料。”
 
  尽管应用技术研究所在2000年就已经撤销,但是矛头依然指向此推广的联系人高银相。为此,《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多次前往高银相的办公室,得到的答复均为外出、出差。而当记者4次拨通高银相的宅电表明采访意图之后,高一口拒绝。
 
  中科院新闻发言人蒋协助则称:“事件发生后我们迅速组成责任组,经过认真调查,证明中科院与‘三聚氰胺作为蛋白精饲料添加剂’无任何关系,之后我们已将调查结果写成报告上报国务院有关部门。”但蒋协助也拒绝将调查报告公之于众。
 
  另一则流传网络论坛的帖子——《谁是三聚氰胺的始作俑者?》,则直指王厚德。
 
  网友发现“武汉市新洲厚德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网站上,供货信息栏中的产品介绍有:蛋白精:本产品是全国著名生物技术专家王厚德教授发明的专利产品,可等同蛋白替代鱼粉、豆粕等高蛋白原料,也可以单独添加,使每吨全价饲料降低成本15~80元,且“安全无毒”。
 
  王厚德也曾公开表示:自己从未申请过蛋白精的专利。毒奶粉事件之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曾给湖北省发过明码电报,要求调查该蛋白精。包括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三级质监部门还有农业厅等部门已经先后14次到该所进行过调查,均没有检测出三聚氰胺。
 
  直到今天,中国官方依然没有查找公布谁是第一个把三聚氰胺添入饲料的人。尽管近10年来,三聚氰胺已经成为饲料行业的“潜规则”。而在官方的要求下,不少专家——包括一些土专家,已开始担负其检测三聚氰胺的任务。 (文中时英为化名)
 
 
 
看到这里,我们又觉得,王厚德真是个奇人,似乎有些神通广大。我们来看看王院士还有什么作为巴!从互联网上简单搜索其申请的专利有二十来个,多是实用性专利,主要是农业养殖和人体保健方面的,可以去钱眼网查看:http://search.qianyan.biz/patent.do?q=%CD%F5%BA%F1%B5%C2
 
 
 
此外,还有他的两个非常有名的产品:双奇胶囊和纳豆胶囊。让我们先来看看双奇胶囊吧。
 
 
 
双奇胶囊:所谓的“双奇胶囊”,全称为“东方之子牌双歧胶囊”,它的保健功能是“增强免疫力”。说明书上的内容主要为“该产品是以婴儿双歧杆菌、葡萄糖、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经动物功能试验证明,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能”。在注意事项一栏内,明确标注了“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在“双奇胶囊”的健康宣传手册中,明确表明“双奇中独有的Cp因子,对慢性胃炎的显效率达93.89%、胃溃疡显效率达95.39%、十二指肠溃疡的显效率达96.79%、慢性结肠炎的显效率达98.68%、顽固性腹泻的显效率达99.88%”。
 
 
 
当搜索“双奇胶囊”时,出现较多的信息却是说他是个假药!
 
假药报道:
 
    2008年1月3日,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最新一期违法保健食品广告“黑名单”,涉及15种保健食品,部分产品已是屡次上“黑名单”。被曝光的15种保健食品包括:东方之子牌双歧胶囊(又称“双奇胶囊”,武汉东方之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都邦超英牌麦芪参胶囊(陕西天龙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快邦片(陕西百年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优邦胶囊(湖北洋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古优复合钙片(江中集团)、活效株(南京连江生物制品开发有限公司)、OJO活性睾丸因子(经销单位:新余市和济生祥大药房)等
 
被曝光的保健食品广告违法内容主要有:未经审批擅自发布虚假广告,利用消费者、专家或科研院所等名义为产品功效作证明,未标明产品批准文号、广告批准文号和忠告语等,含有表示产品功效的断言,擅自篡改审批内容进行虚假宣传、扩大宣传产品功能,未标明不适宜人群,改变产品名称等。
 
搜狐新闻报道:
 
双奇胶囊吃了不治病,反而会害病:http://news.sohu.com/20070326/n248963129.sht
 
双奇胶囊专治胃病疗效100%?http://news.sohu.com/20070323/n248912182.shtml
 
投诉双奇胶囊 消费者如潮涌 http://news.sohu.com/20070325/n248949195.shtml
 
    3.15消费者权益投诉:
 
 
对此,我们先不加评论,且看,他的另一个产品:
 
纳豆胶囊:这一产品有多家企业在生产,主要包括以下两家:
 
 
海奥圣纳豆(海奥圣纳肽胶囊)由于融合了王厚德院士毕生多项成果。特别富含了双歧因子和神奇的HD-0抗衰老物质,“清淤(溶栓)、净源(改善肠道)、修复(抗衰老和重塑生理机能)”三位一体,三效合一。作为纳豆产品高端的象征,在著名生物学家王厚德的亲自领导下,其王氏诱导流加发酵工艺对整个微生物研究具有“颠覆性革命”的影响。其纳豆激酶的活性非常高,纳豆菌达到100——800亿/g,最为重要的是其中富含双歧因子和世界最著名的抗衰老物质HD-0。
 
 
目前120粒装、500mg/粒市场统一价798元,海奥圣国际作为知名企业,特地在推广期间将其调整为市场统一推广价598元,可谓性价比无与伦比。
 
纳豆王,北京山河在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爱汝身纳豆是从日本传统食品纳豆中提炼出的全新生物制剂。由王厚德院士运用其专利的“王氏诱导发酵工艺”研制而成,攻克了纳豆激酶的提取难题,纳豆激酶的溶栓显效时间可持续4-12小时,是普通注射用溶栓化学制剂的60倍。
 
[产品性能]:适用于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稠、心律不齐、心脑供血不足等人群,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脑溢血、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人群。
 
津卫食证字(2006)第120000-开S00046号。价格96元/瓶。
 
    先来说说这个双奇胶囊吧,其中以婴儿双歧杆菌、葡萄糖、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是一种保健品,稍微有点益生菌常识的人就知道,其主要功效成分就是双歧杆菌,经科学验证,双歧杆菌的确具有一定得效果,能提高肠道吸收和促进毒素排泄,减少氧自由基生成等。但是,从没有确切的报道说他能够治疗胃病,此外,一个保健品非要冒充药准字,这不就是欺骗吗,价格还卖的出奇的贵,这是严重的道德问题。看看市面上相似的产品(如金双歧,培菲康等)哪一个像他这样子卖?不过确实也符合王院士的思想:勇敢!“我这么多年来坚持搞科研工作,‘勇敢’这两个字很关键。”王厚德这样总结自己,“敢于向传统、权威结论挑战,敢于否定自己,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不够勇敢就别做科研。” 我觉得,不光在科研上,在经商上也是相当的勇敢!
 
       再说说这个纳豆胶囊吧,这一产品目前还没有多少不良反应,但就其宣传产品性能:适用于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稠、心律不齐、心脑供血不足等人群,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脑溢血、脑萎缩、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人群。这一点可以认定,又是再夸大疗效,宣传治疗效果。何况他还不是一个保健品,仅仅是有食品卫生批号的食品(津卫食证字)。此外,从专业人士的角度讲:  专业人士认为除了他们宣传里玩“噱头”,不可能真实。一方面生产工艺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有效性,就算能达到在成本上也不可能消化;另一方面与其单纯让纳豆激酶很高含量或活性,不如多吃纳豆。另外,我们极不赞成并强烈反对人工添加纳豆激酶到纳豆胶囊中。从医学上讲,溶栓与凝血机制需要互相平衡,单独添加纳豆激酶,缺乏维生素K2的平衡作用,对人体是不安全的。从工艺上讲,纳豆激酶离开纳豆本体,半小时内就可能失活,本不成立,所以又不存在安全问题,但是无效。从成本上讲,消化不了提取费用,唯一的途径就是并非是纳豆中提取的纳豆激酶,而是通达芽孢杆菌从其它物质上发酵产生的类似纳豆激酶结构的物质。从法律上讲,目前纳豆激酶既未列入中国药典,又没有列入食品添加剂。格外添加纳豆激酶岂非违法?!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大致知道了王厚德院士(这个称呼似乎很容易让人误会,他可绝对不是我们理解的中科院院士)的工作,以及他的科研生涯。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聪明人,具有极高的智商和超高的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然而,从他的科研成果来看,我们还不能说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毕竟他是制作“三聚氰胺”的鼻祖,是他研发了两个假冒的药品!可能他早期在农业上的成果的确造福了很多百姓,然而,他也曾经伤害了很多的人民,其中包括我们每一个吃过蛋白精的农产品的人,包括哪些因为吃了含“三聚氰胺”的奶粉而失去生命或留下后遗症的孩子,包括哪些因为购买和服用以上两种“药品”而损失金钱和身体健康的人们!
 
真相总是出人意料,令人无语!在这样的真相面前,作为从事科研的人员,我们只能自我反省,为什么做科研?怎样做科研?做什么样的科研?
 
文中所有资料来源于互联网,本人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所有评论仅建立在真实报道的基础上,属于我个人观点,如有冒犯,敬请自行回帖澄清。
 
以上这些这就足以说明这样产品的不可信,相信不久会出现不少有关这方面的投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00-251763.html

上一篇:职业不论高低贵贱!?
下一篇:流感疫苗的真相--无奈的选择!硫柳汞!
收藏 IP: .*| 热度|

4 李传亮 孙学军 关法春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