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

已有 4720 次阅读 2019-2-17 16:56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

中国科学院 力学研究所 吴中祥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研究?

    人类必须了解、掌握客观世界的特性、运动规律,利用并改造客观世界,满足不断地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的需求。

    这就必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才能逐渐地趋于实现。

    科学就应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特性、运动规律,阶段性的,符合已知客观实际的,正确了解、掌握;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就应是,也才是科学研究

    显然,它们都随条件、情况,和合理需求,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即使,阶段性正确,也非绝对正确、永远完善,更何况,常会存在流行的缺陷、错误。

 

2.什么是基础科学?什么是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科学、基础科学研究应是最根本、最基层、最源头,也最简单的科学,和科学研究。

各门科学,也都有其各自的基础和基础研究,例如:军事科学是以取胜、屈人之兵,为战略、战术的基础和相应的基础研究;计算机科学是以芯片为其提高计算速度基础和相应的基础研究;航空科学是以发动机为其提高飞行器速度基础和相应的基础研究;等等。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又以自然科学为其基础和相应的基础研究;自然科学中的生物科学又以化学、物理学为其基础和相应的基础研究;而物理学和数学相互配合就是最基础的科学。

一切物体都在时空中运动,在相应的尺度、条件下,都是粒子,形成相应的封闭系统。

    研究各种封闭系统内各相应粒子的各维矢量的物理、数学特性和运动规律,就是最基础的科学研究。

 

3.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

    根据科学研究、础科学研究的如上特性,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就需要重视如下的关键问题:

    (1) 必须对客观世界的特性、运动规律,阶段性的,符合已知客观实际的,正确了解、掌握;和相应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否则,就已经谈不上科学和相应的科学研究,更怎能是它们的基础?

    例如,已经在全世界闹了好几年,现在还没停歇的所谓“探测到‘引力波’”事件,就是这种错误的典型。

 引力与其它各力不同,其运动方程(经典和相对论物理学),都是:d^2r(3)/dt^2=km/r(3)^2,由其相应矢量方程的相应初始和边界矢量条件,v(3)0r(3)0,积分,就只能有唯一的能量,解得:其各维运动轨迹为: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的一支、抛物线),或其特例(圆、直线),而不可能形成任何不同的能级。

因此,引力,不可能产生任何静止质量=0的粒子,也不能形成任何波。

现有流行错误理论因不能区分引力与其它各力的矢量差别,而不能具体证明:“引力波”就是因为对于非惯性牵引运动系的变换,就产生时空的弯曲,而放弃矢量,由曲线坐标、张量运算,类比由经典物理学的电磁方程转变为4维时空的电磁场方程,用度规张量由典物理学的引力方程转变为“非线性的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时,在其中,混进了 实际是电磁力的,爱因斯坦所说,但未能具体证明的“更多东西”,而使现有流行观点至今仍认定根本不是“引力波”的东西为“引力波”。

LIGO和VIRGO采用激光干涉仪原理设计想探测所谓“引力波”的灵敏设备,确实已接收到共4次大范围的微弱振动信号的波形,就宣称它们是双黑洞或双中子星合并减少的静止质量能形成引力波

也未说明,根据什么双黑洞或双中子星合并,减少的静止质量能形成引力波

只是第1次和第3次,具体地说:他们所测到的波形有分别为约0.几毫秒(ms)的一段与他们所设想双黑洞合并减少的静止质量,按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计算出的波形相符,就宣称它们都是双黑洞合并产生的所谓引力波

无论他们根据什么模型、模式设计,由爱因斯坦按非惯性牵引运动有时空弯曲特性,放弃矢量,导出的非线性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计算出的所谓引力波,就只能是爱因斯坦在题为“Do Gravitational Waves Exist?(引力波存在吗?)的学术论文中,就已经非常正确的更正指出的:尽管在初级近似下它们的存在曾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而实际上,却是:非线性的广义相对论波动场方程(因放弃矢量,类比电磁力,而混进的实为电磁力的)告诉我们的更多东西

 2个黑洞或中子星等合并减少的质量,按照相对论,都只能是其中的各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反应、演变,前后,其静止质量乘c^2的差值,所释放的,大量频率,并经数十亿光年,显著红移后的光波

它们 组合的波形怎么可能仅由0.几毫秒(ms)的一段波形就能判定?

20178月17日的事件中,中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国的,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射线、紫外和射电波等波段开展观测,确认来自距地球约1.3亿光年的长蛇座内NGC4993星系的信号,确可肯定的只能是:来自该星系的“光波”,没有任何根据说明它是“引力波”。

特别是,LIGO和VIRGO所采用的激光干涉仪的设备是只能探测微弱振动,不能探测到光波、电磁波,的信号。

所有信号的速度都不可能超过所在介质中的光速,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捕捉到的那个信号比美国费米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伽马射线暴信号早到了2秒,怎么会来自同一来源?

     如此大量的客观事实,已充分表明:LIGOVIRGO这次测得的,仍然只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某种作用产生的结果,恰巧比来自长蛇座内NGC4993星系的“光波”信号早2秒,而被国际流行“引力波”专家们误解为得到了他们一直孜孜以求,而实际并不存在的“引力波”至宝,而又闹一次大笑话。

    国际流行“引力波”专家们还可能造出更多的“探测到‘引力波’”事件,但是,只要以“符合客观实际”为判定是非正误的唯一标准,他们就无法否认错误。

(2)关于人力、经费资源投入问题

认识到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实际意义和效果的重要性,当然就会尽力给以必要足够的人力、经费资源的投入。

    关键在于,正确了解并掌握具体项目的实际意义和效果。

    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造成人力、经费资源的浪费。

    例如,被国际流行错误的误导,迷信存在所谓“暗物质粒子”,而要卫星上天,打洞入地,花费大量人力、经费资源,去尽力搜寻。

其实,现代宇宙学 按仅适用于惯性牵引运动的 都普勒效应,观测、分析并非惯性牵引运动的各星体光频率移动,错误地给出:各星体光频率移动与其相对运动速度成正比,而错误地得出所谓“宇宙膨胀论”,乃至,“大爆炸宇宙论”。

把偶然发现的低温,(等效温度~2.73K) “背景辐射”当成所谓“宇宙年龄约为10万年时,由光子退耦产生的”,而作为所谓“大爆炸宇宙论”的重要依据。

由仅适用于惯性牵引运动的 都普勒效应,得来的各星体错误的

运动速度,按引力公式估算,得出宇宙有大量“质量缺失”,而认为存在大量“暗物质”,等严重错误结论。

虽已发现各星系中心,存在巨大质量的黑洞,其巨大质量的引力对其中最大能量的可见光子的作用,使其也不能逃出相应的视界;外界看不见它,故称为“黑洞”。但其中某些局部可能形成的更大能量的粒子虽经其引力减弱,就仍可能逃出相应的视界,而被发现。

并且还可由其附近,星体或高能粒子运动速度的离心力估算其质量,但是按现有探测到的错误数据计算,尚远不能完全弥补所谓的“宇宙质量缺失”,以及采用惯性牵引运动公式,分析宇宙远处星体的红移超过了与发光体速度成正比的“都普勒公式”,现代的所谓宇宙学家,甚至,就得出更为错误的“宇宙加速膨胀论”,并由此推论得出存在所谓反引力的“暗能量”、“暗物质粒子”的错误结论。

    显然,所谓“暗能量”、“暗物质粒子”完全是如上一系列错误造成的错误结论,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东西。

而所谓具有“火眼金睛”的“悟空号”卫星却要到太空去寻找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暗物质粒子”。

    早在“悟空”上天之初,本博主就发出博文:

引用本博主多篇博文所具体论证的,除了巨大质量使所有可见光频的光子都不能逃出其相应视界的“黑洞”而外,根本不存在其它任何所谓“暗物质粒子”。

“悟空”虽有“火眼金睛”也不应以寻找所谓“暗物质粒子”而上太空。

当得知“悟空”上太空,虽未能,也不可能,找到所谓“暗物质粒子”,却已经“歪打正着”地,探测到8亿个高能粒子,完成了90%天区的扫描,而且,还在继续每天发回500万高能粒子数据,就及时强调地指明:这就相当于得到了太空送给我国的丰富的大自然高能实验数据。这可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啊!

建议:充分重视,详细记录、分析,各粒子的能量、性质,出现的时间,地点(特别是,区分,面对或被遮太阳)以及各粒子间相互关联的情况,定能分析得到有关的重要结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981617.html

20161111日,看到报道“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竟然仍然把探测根本不存在的“暗物质粒子”作为目标。

特别是,为此目标还要对从太空得到的各种基本粒子的宝贵数据中,进行标定和重建, 剔除其中99%以上的质子等宇宙线核素的信息,只留下其中只有0.1%的他们认为有用的电子,光子的数据。

当晚,即发出博文:“‘悟空’上天快一年,应立即改正错误目标、纠正错误做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1014236.html

次日,又发文:紧急建议抢救“悟空”发回的重要数据。

并请[科学网]版主尽快将此建议报告各有关领导和单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1014311.html

2017年1月27日新华社报道了,“悟空”和“师傅”猴年里的最后一场对话。

得知:“悟空”改正了“剔除探测到的99%的重要基本粒子”的严重错误,而将:每天探测、回传的500万个粒子信息,在这里被分散打包成31个小文件逐一标定。

于是,又发 博文:对“悟空和师傅猴年里最后一场对话”的喜、忧,与建议。

具体建议:把原始详细的数据(包括各粒子的能量、性质,出现的时间,地点(特别是,区分,面对或被遮太阳);各种入射粒子的方向、能量和电荷;以及各粒子间相互关联的情况),尽快让由有关需要的单位,选取、查阅,进行整理、分析,定能得出许多有关重要科学规律的具体例证。

千万不要再耽误:对已经探测了近20亿个,并还在继续探测的重要宇宙粒子,所蕴涵着的许多重要自然科学规律的分析,提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1151214.html 

    但是,对于这样不需增加任何投入就能得到如此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建议,却至今未见执行。

又例如,国际流行观点误认为:“中微子或反中微子,有3种,两两间振荡”,是因为:

当时称作“太阳中微子之谜”的“电子中微子与μ中微子组合振荡的迹象”,是因为太阳发出的大量粒子中在太空分布着一定密度的电子和中微子,会以一定的几率,结合成μ介子,而μ介子又与中微子结合成派介子,而派介子又会以一定的几率,转变为μ介子和中微子,形成似乎是电子中微子与μ中微子的振荡。

当时称作“大气中微子之谜”的“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振荡的迹象”,是因为大气中也布着一定密度的电子和中微子,它们既会以一定的几率,形成μ介子和中微子,也可交替地以一定的几率,形成τ轻子与中微子,形成似乎是τ轻子中微子与μ介子中微子的振荡。

在大亚湾核反应堆附近,也分布着一定密度的电子和中微子,既会以一定的几率,形成电子和中微子,也可交替地以一定的几率,形成τ轻子与中微子,形成似乎是τ轻子中微子与电子中微子的振荡。

可见,它们都是唯一的一种中微子,在不同的情况下,交替地与相应的其它粒子同时出现,并非3种类型的两两间振荡。

 

    这样,就非常清楚地解释了,现有理论误判:所谓“中微子有3种类型,且两两间振荡"的实质。

既然分别测得了在各2种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中微子,这分别测得的各2种中微子,又,实际上,是同一种中微子,那么,它们的差别就只能是运动质量的差别。就应能从实测数据中,分别以一定足够的精度,分析得到那2种中微子的能量,E1E2,动量,p1p2

由于大亚湾实验是相应稳定、可控、可知的条件下,以及在反应堆附近测得的中微子的有关数据,就有利于,各粒子的能量、动量守恒关系,分析得到各中微子的动能E、动量p

因而建议,由大亚湾分析得到中微子的能量、动量的数据,由各粒子相对论动能、动量和运动质量的公式:

E1=[m0]c^2/ (1-[v3]1^2/c^2)^(1/2)=m1[v3]1^2

m1=[m0]/(1-[v3]1^2/c^2)^(1/2)

p1=[m0] [v3]1/(1-[v3]1^2/c^2)^(1/2)

E2=[m0]c^2/ (1-[v3]2^2/c^2)^(1/2)= m2[v3]2^2

m2=[m0]/(1-[v3]2^2/c^2)^(1/2)

[m0]是该粒子静止质量,[v3]是该粒子速度的空间分量,c是光速的空间分量。

即得:各中微子的静止质量[m0]和速度[v3]

也可由其中较准确的转变的中微子,求得其静止质量[m0]和速度[v3]后,由得到的静止质量[m0]和另一种转变的中微子的动能E或动量p之较准确者,求得其速度[v3]

并进一步具体证明:中微子就是唯一的一种。

  而且,建议尽快进行,否则,其它2种探测,就可能捷足先登了。

    但是,对于这样不需增加任何投入就能得到如此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建议,却也是至今未见执行。

   (3)应充分重视现有基础科学存在的缺陷、错误的弥补、纠正

   现有基础科学实际存在诸多国际流行的严重缺陷和错误,必须充分重视给以弥补、纠正,例如:

一.没有时空各维多线矢及其矢算的缺陷

相对论创新提出4维时空1线矢,解决了迈克尔逊光学实验显示

的伽利略变换不成立,而使经典物理学绝对时间产生的根本困难,使物理学进入到了包括光速的高速运动领域,经典物理学只是其速度与光速相比可以忽略的近似。

但是,缺少4维时空矢算必然客观产生的时空各维多线矢的严重缺陷,已造成诸多严重的错误。

本人已根据4维时空矢量的基本矢量特性,创建4维时空各多线矢量的具体表达,及其矢算,比3维空间的矢量和矢算,复杂、丰富得多,后者只是前者的低维特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1094203.html 

4维时空矢量,及其矢算,就导出比3维矢量及其矢算丰富、复杂得多的矢量,例如:

24维的时空1线矢的叉乘,就是6维的时空2线矢、26维的时空2线矢的叉乘,就是15维的时空22线矢、15维的时空22线矢的叉乘,就是12维的时空22,1线矢,等高维的多线矢。

运动力、离心力、引力仍然是3维的;

长度弹性力,是4维的;

时空动量自旋力(=3维空间的运动力+离心力)、 电磁力(=3维空间的,静电力+磁力)、膜弹性力,是6维的;

强力、弱力、高维弹性力,是12维的。

特别是为解决非惯性牵引运动系,必然产生时空弯曲特性的矢量及矢算问题,采用惯性牵引运动位置1线矢,r(1线矢),各方向余弦表达的正交归一矩阵的变换建立相应的可变系,可由其此不变系的 各矢量与牵引运动矩阵参量,及由此,可变系产生的时空联络系数(黎曼-克利斯托夫(Riemann-Christoffel)符号)、和相应的各曲线坐标函数等的乘积求和表达可变系各矢量,及其代数和解析矢算。

3维空间的经典物理学,对于非惯性牵引运动,又只是在足够小的时空范围内,时空弯曲可以忽略,的近似。

具体表明:必须有4维时空各可变系矢量,及其矢算,才能全面正确地处理强力、弱力,光子、声子,以及各种波的问题。

若仅由3维矢量和矢算或仅由 4维时空的1线矢,以及所谓“量子色动力学”等,就会产生国际流行的各种严重错误,例如:

 (一.1) 缺少各维多线矢造成的严重错误

(1.1)经典物理学把运动力与离心力、静电力与磁力,都分别当

23维的矢量;实际上,都分别只是6维的时空动量自旋力、电磁力,时空2线矢的两组分量。

      具体表明:运动力与离心力是相伴而生的;电与磁,都是电荷在时空运动的表现。

(1.2) 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现有量子色动力学的所谓“标准模型”,仅局限于4维的1线矢量,把基本粒子的演变,引进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的自由度参量,所谓“味”、“色”等,而把实际是高维的多线矢表达为多个3维或4维的1线矢,例如,把6维时空2线矢各种介子的23维分量误当作2个相应的夸克组成、12维时空22,1线矢的34维分量、误当作3个相应4维的夸克禁闭成团组成。

实际上,既无单个的夸克,在时空,又不可能禁闭成团, 以所谓“夸克禁闭成团”为基础的所谓“标准模型”就是根本错误的。

(一.2)对质量的错误认识造成的严重错误

(2.1)一切物体粒子的质量都是有限的。而所谓“量子色动力学”微扰的高次近似却得出无穷大,这本身就是由其理论的错误造成的,却不纠正其基础缺陷,而用所谓“重整化”来形式地消除、掩盖。

(2.2)一切物体粒子都有质量,光子和声子虽无静止质量,但也都

有运动质量。而现有权威的所谓“量子色动力学”,却得出没有质量的粒子,这本身也是该理论的根本缺陷造成的错误。

却不从根本原因解决,而要提出所谓“希格斯机制”、“希格斯粒子”,作为“一切粒子质量的‘来源’”,以挽救所谓“标准模型”,并硬要把粒子加速器,产生的某个新粒子“疑似”为“希格斯粒子”,而根本不能证明;它是怎么能产生?什么粒子的质量?

还给这种错误冠以所谓“诺贝尔物理奖”。

(一.3)关于对称性的认识错误,造成的问题和严重错误

按变分法可导出、证明,各类不同维数的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的对称性守恒量都必须是守恒的,但各类不同维数的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的对称性守恒量和守恒律,又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我国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理论证明了弱力作用下,4维时空的宇称对称性不守恒,并由吴健雄用实验证明,具体显示了,弱力与4维时空自旋力、电磁力,等的显著差别。

现有“标准模型”,把 弱力和强力,高次、线多线矢物理量都按4维的1-线矢物理量分析其对称性守恒量,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弱力作用下宇称对称性的不守恒”、“强力作用下对称性的自发破缺”?

(一.4) 光子、声子的基本特性是由时空动量的变换导出的

由光学实验,相对论导出,时空位置 矢量 分量由光子传送的,模长是ict

对于任何1个粒子的动量矢量由3维空间变换为4维时空,就导出:该粒子的运动质量m光为:

m=m0/(1-v(3)^2/c^2)^(1/2)

    该粒子的时空动量 mv(4)为:

mv(4)=m0v(4)/(1-v(3)^2/c^2)^(1/2)v(4)=((ict)^2+v(3)^2)^(1/2)

    因物体粒子的运动质量m必为有限值。

光子的3维空间速度v(3)=c,因而,光子的静止质量m0 必然是=0

而运动质量m=0/0,其数值须由大量同种光子统计形成光频率表达为:

m=h光频率/c^2,能量光= h光频率,动量光= h光频率/ cc是所在介质的光速。

光子可在真空中运动,在真空中光速为c0c= c0n光,n光是所在介质的光折射率。

类似地,由声子传送的,模 就应是ia*ta*是所在介质的声速。

物体粒子的运动质量m声就应为:

m=m0/(1-v(3)^2/a*^2)^(1/2)

    该粒子的时空动量 m v(4)为:

m v(4)=m0 v(4) /(1-v(3)^2/a*^2)^(1/2)

v(4)=((ia*t)^2+v(3)^2)^(1/2)

就得到:声子也是静止质量m0=0的粒子。

其运动质量m=0/0,其数值须由大量同种声子统计形成声频率表达为:

m=h声频率/a*^2,能量= h声频率,动量= h声频率/ a*

声子不能在真空中运动,以标准大气状态,p0v0T0,条件下的声速为a*0a*= a*0n声,n声是所在介质的声折射率。

物体的速度v(3)可以大于声速a*

超声速v(3)=Ma*M是马赫数。超声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质量为:

m=m0/(1-M^2)^(1/2)

    该粒子的时空动量模长m v(4超声)为:

m v(4超声)=m0 v(4超声)/(1-M^2)^(1/2)

v(4超声)=((ia*t)^2+(Ma*)^2)^(1/2)

可见,超声速粒子的时空动量模长 显著地大于亚声速粒子的时空动量模长,而且,随马赫数,M,的增大,而急剧增大。

这正是物体在超声运动时,产生 声障、声爆、激波等现象的缘由。

有关现象与经典物理学的显著差异,都应由此具体分析解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1150981.html

(一.5) 4维时空的的矢量推演得到远程和近程的不同

c^2t^2<<r(3)^2,为远程,相应的力就是吸力;c^2t^2>>r(3)^2,为近程,相应的力就是斥力。

这在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5.1)纳米量级物体性能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

1纳米=10^(-9)米。原子尺度的量级是10^(-8)米,当r(3)由大于原子尺度减小为小于原子尺度,就使其间的作用力就从远程的各力转变成近程的相应各力。

这就是,纳米尺度量级的物体,性能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

(5.2)强力经一定的弛豫时间,转变为弱力的机制和原因

光速是3108次方米每秒,c=310^8/秒,r(t)=ict小于r(t)就是,2个基本粒子在强力(吸力)作用下,形成激发态新粒子,经一定的弛豫时间,t,由ct 小于r(3),增大达到相应的尺度大于r(3),就会自发地形成相应的弱力,在其作用下,带电或电中性粒子分别跃迁于不同能级,分别发出相应的光子或声子,成为非激发态粒子,或分裂为相应的两个粒子。

这就是强力经一定的弛豫时间,转变为弱力的机制和原因。

(一.6) 4种自然力的统一场论

4种自然力就分别表现为:

远程(3)引力1-线矢(吸力)就是通常的引力。

远程自旋力2线矢(=3维空间的运动力+离心力)就是通常的运动力+离心力。

远程电磁力2线矢(=3维空间的,静电力+磁力,同性为吸力;异性为斥力)就是通常的电磁力。

近程电磁力22.1-线矢(斥力), 近程自旋力22.1-线矢(斥力),,等都相当于通常所谓“弱力”。

远程自旋力22,1-线矢(吸力)以及电荷符号相反粒子的近程电磁力22,1-线矢, (吸力),等都相当于通常所谓“强力”,强力作用后,经一定的驰豫时间,转变为弱力作用。

这就统一地解释、表达了4种自然力,成为4种自然力的统一场论。

 

二.与非惯性牵引运动有关的缺陷

牵引运动的变换,按几何原理,是由牵引位置矢各方向余弦组成的正交归一变换矩阵决定的,只是惯性牵引运动的变换才可由牵引速度矢各方向余弦组成的正交归一变换矩阵决定。

3维空间,惯性和非惯性牵引运动的变换,速度和位置方向余弦组成的正交归一变换矩阵,都是伽利略变换。

惯性牵引运动的变换,不随时间改变,但是,非惯性牵引运动也有时空的弯曲,例如:各行星的进动,就必须计及相应的时空弯曲才能得到正确结果。

4维时空,惯性牵引运动的变换,是时空速度方向余弦组成的正交归一变换矩阵的洛伦兹变换,而非惯性由时空位置方向余弦组成的正交归一变换矩阵的变换。

惯性牵引运动的变换,也不随时间改变,对于非惯性牵引运动系的变换,就产生时空的弯曲,就需要按非惯性牵引运动系时空弯曲特性的“可变系时空多线矢,及其矢算”处理才能正确解决。

还有,6维时空、12维时空,惯性和非惯性牵引运动系的变换,就分别是不同于洛伦兹变换的变换。

创建了适用于非惯性牵引运动系时空弯曲特性的“可变系时空多线矢,及其矢算”,更具体表明:。

就必须分别按各自不同维的时空矢量及惯性和非惯性牵引运动系的变换,处理。

特别是,把非惯性牵引运动系的问题,按惯性牵引运动系的规律处理,就造成种种严重错误。

 (二.1)现有各种粒子的运动方程(包括电动力学各方程)都是

在地球这个惯性牵引运动系的试验得出的。

不适用于非惯性牵引运动系,须按非惯性牵引运动创建。

但是,对于非惯性牵引运动系的各种矢量,相应的变换就应由牵引运动位置矢各方向余弦组成的正交归一矩阵表达,导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否则,就会造成严重错误。

    (二.2)广义相对论的缺陷

广义相对论提出了非惯性(2个参考系中心有力作用)牵引运动

换产生时空弯曲,前面已指出的放弃矢量,不能区分不同矢量,而使得根本不存在的“引力波”的痴迷们,不断地闹出“测到引力波”的笑话,以及将仅适用于惯性牵引运动的杜普勒公式错误的用于远非惯性牵引运动的各星体间的运动情况,而造成所谓“宇宙膨胀”、“宇宙大爆炸”、“宇宙加速膨胀”、“反引力的暗能量”、“暗物质粒子”,等等,的有关严重错误

 

三.基本粒子组合、转变的基本规律

由基本粒子演变的各种已知实验、观测,得到:

(三.1) “‘电子’与‘正电子’逐次组合、转变为,中微子、各种轻子、各种介子、各种超子、质子、中子、各种原子、分子”,就得出“一切物质都是由‘电子’与‘正电子’逐次组合、转变而成”。

(三.2)各种正、反粒子,相互作用,都不是国际流行观点所误解的“彼此湮灭”,而是组成新的粒子,并辐射出相应的光子。

(三.3)没有反质子与反中子组成的反核子,因而自然界不存在国际流行观点所认为的“反原子和反分子”。

(三.4)中微子反中微子都只是唯一的一种,由于它分别与电子、缪介子、陶轻子,相互作用,而交替同时出现,而被国际流行观点误解为:“中微子有3种,两两间振荡”。

 

四.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的主要缺陷和严重错误

量子力学、量子场论,都是采用所谓“波函数”,由国际流行的所谓“波、粒2象性”错误观点,把它作为相应个别粒子的本征特性的“运动态”的运动力学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实际上,只是以“波函数”作为大量粒子的“几率分布”进行的统计力学、统计场论,对大量粒子微观特性的统计得到的统计、几率宏观特性结果,例如:波尔的氢原子轨道模型等等,诸多客观实际问题,都能得到符合实验结果的验证,而与相对论一起,形成了继经典物理学,统一认识、利用与改造、发展客观世界的,第1次科学革命之后的,第2次科学革命。

但因现有的所有统计,包括所谓“量子统计”,都是“3维空间相宇”的统计,其最可几分布函数,都是不显含时的,不能证明它们得到的结果是“波函数”。

而通常就仍然误认为,作为个别粒子 “运动态”的“波函数”计算得到的结果,是个别粒子的特性,而产生相应的诸多国际流行的错误观念,例如所谓:“测不准关系”、“量子隧道效应”、“量子真空能量涨落”、“量子粒子纠缠”,等等。

乃至形成“颠覆认知哲学”,“不确定的世界”,“粒子相互感应”等,否定“因果论”、“决定论”,甚至散布“唯心论”等,一系列错误哲学观点。

竟然造成所谓:用量子力学处理“关在笼子里的猫”就得出“不知:是猫、非猫,或活猫、死猫”的“悖论”。

爱因斯坦(Einstein)与波尔(Niels Bohr)这2位都认为个别粒子有所谓“波、粒2象性”、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是相应个别粒子的“本征态”,以及对“统计”、“概率”分别不准确的认识,的巨人,甚至因这些观点,客观存在的矛盾,而引起激烈的争论:

爱因斯坦在他们的推论中,实际上,隐含了两项基本原则:

 其一,物理实在是独立于观测者而客观地存在的。

其二,两粒子间传递讯息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不存在超距作用(action-at-a-distance)

这项假设后来被称为 Einstein 定域性原理(locality principle)

而认为:量子力学的描述必是不完备的,“量子力学虽然令人赞叹,但在我的心中有个声音告诉我, 它还不是那真实的东西……我无论如何不相信上帝会在掷骰子!”,而同时期待将会出现新而完备的理论。

波尔辩称:量子力学是一个和谐的数学体系。它的预测与微观领域的实验结果都符合得很好。既然它的预测都能够被实验所证实,实验又得不出比理论更多的东西,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它有更高的“完备性”呢? 量子力学确实描述了宏观仪器对微观客体的度量,这种宏观度量只能得出微观客体运动的统计结果。量子力学也只能透过这些宏观表现去观测微观客体的某些属性,它确实以“作用量”反映了客体的运动状况。因此,认为,从它自身逻辑的相容性、和经验符合的程度来看,量子力学是完备的。

不过Bohr以为一个物理量只有当它被测量了以后才是实在的。这种观点,怎能回答, Einstein Aphis的提问:“是否真的相信,月亮只有在我去看它的时候才存在?”?

本人创建的各类“时空多线矢组成的相宇”的统计,就,也才,得到各相应的最可几分布函数,都是“显含时”的,也就是各相应的“波函数”,对于时空位置1线矢和时空动量1线矢组成的“相宇”得到的最可几分布函数,就是量子力学、量子场论采用的,“显含时”的,“波函数”,因而,就,也才,具体证明了量子力学、量子场论,都是大量粒子的统计、几率结果。因而,这些正确的统计是能给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并能据以解决量子力学、量子场论中的那些矛盾和悖论;纠正那些有关的国际流行错误观念,例如:

由大量粒子位置和动量矢量相应各分量模长的均方差不能同时为零,就只是大量粒子时空统计的几率效应,不能看作是单个粒子的所谓“测不准关系”;

大量粒子能够有一定的几率穿过某种通常不可逾越势垒,就只是大量粒子时空统计的几率效应,不能认为是所谓“量子隧道效应”;

大量粒子在通常会有在真空的位置出现的几率,就只是大量粒子时空统计的几率分布,不能认为是所谓“量子真空能量涨落”;

不同的多种大量粒子的最可几分布必然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因而表现出的所谓“量子纠缠”等等现象,就不能误认为实际的个别粒子有所谓“量子粒子纠缠”、能超高速运动,更不能认为各类个别粒子有所谓“心灵感应”。

也不是个别的各种粒子,所谓“量子粒子纠缠”,能用作所谓“卫星量子密钥保密通讯”、不存在所谓“量子隐型传送”。

采用多次分解得到的是多束偏振光,实际上,是分解、造成多类大量相应频率光子统计的各最可几分布函数,即:相应的各波函数,因而,有所谓“量子纠缠”和“卫星量子密钥保密通讯”,但并无所谓“心灵感应”的“量子粒子纠缠”,因也可利用“量子纠缠”进行高速破解,而并不能绝对保密。

所谓“不知:是猫、非猫,或活猫、死猫” 的“悖论”也不存在了。

2位巨人的争论也可解决了。

由此而产生诸如:“颠覆认知哲学”,“不确定的世界”,“粒子相互感应”等,否定“因果论”、“决定论”,甚至散布“唯心论”等,一系列错误哲学观点就都不攻自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1095811.html 

创新采用各类时空多线矢相宇的统计,还将各多线矢标量的相宇 创新地扩展到矢量的相宇,而极大地扩展了统计的作用与使用范围。

 

五.现有理论,存在尚未解决确定时空位置矢量,ict中的t,的缺陷

    本人已创新由如下方法确定时空位置矢量,ict中的t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1095033.html 

时空位置1线矢时轴坐标,ict是光子从发光或反射光各种物体经t时刻运行的距离。

宇宙间各星体都可被视为近似真空中牵引运动的质点粒子,其在3维空间运动的距离,在真空中3维空间的运动速度,c0,不变,随时间改变的规律是始终一致的。

星系发射的光子运动到观测系接收的时间差,t,就是该星体时空位置1线矢时轴坐标,ic0t,中的,t

只要知道,星系发射光子的 某光频率红移量的数据,就能得到运动到观测系接收时对应的时间差,t

已知观测系接收到137亿年前,即,t=137亿年时,某星系的某一光频率已知的红移量数据,z=22,而从该星系发射时,即,t=0时,当然是z=0

即已知:t=0时,z=0t=13.7时,z=22

由于在太空中3维空间的光速,近似真空中光速,c0,不变,随时间改变的规律是始终近似一致的,即可:

t(t=10亿年为单位,以13.71,从01)z(z=1为单位,以221,从01),对照相应各点作图。

就得到观测系在相应任何时间差,t,星体该光频率相应的红移量,z,的数值。(作图,粗估数据只能有3位有效数字)表明:

z(z=1为单位,221)     0 .0023 .0722  .105 .169  .803  1

t(10亿年为单位,13.71 )0 .073  .730  .803  .876  .993  1

作图表明:它是双曲线的一支(理论分析也证明:zt应是双曲线的一支)

因此,可设此双曲线的一支为:(z+z0)(t+t0)=a, 由图上如下3(z,t):

z(z=1为单位,221)    0.0  .105   1

t(10亿年为单位,13.71) 0.0   .803  1

按上式,定3个常数z0t0a,得到:

(0.0+z0)(0.0+t0)=a,   z0t0=a,                       (1)

(.105+z0)(.803+t0)=a,  z0t0+.105t0+.803z0+.0843=a,    (2)

(1+z0)(1+t0)=a,z0t0+t0+z0+1=a,                      (3)

(2)-(1):.105t0+.803z0+.0843=0

(3)-(1):  t0+z0+1=0 解得:(3个参数可计算到较高的有效数字)

(.803-.105)z0+(.0843-.105)=0

.698z0=.0207

z0=2.965616x10^(-2)

t0=-1.029656

a=-t0(t0+1)=-3.053548x10^(-2)

z=-2.965616x10^(-2)-3.053548x10^(-2)/(t-1.029656)

   t代入检验z(可计算到z按理论曲线,得到的较高有效数字)

   例如,取6位有效数字:(还可按需要,取更高的有效数字)

z0  .002267 .072246 .105066  .169070 .803372  1

t0   .073   .730   .803      .876   .993     1

由此 z=-2.965616x10^(-2)-3.053548 x10^(-2)/(t-1.029656),可得到各t z的更高相应位有效数值。

得到各星系光频率红移量z随时间t改变的规律。

而且,适用于真空中,任何发射或反射相应频率光的物体或粒子,特别是,2个近程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

由此,即可由任何发射或反射相应频率光物体或粒子在太空(近真空)测得的光频率红移量z光确定其时空`位置1线矢时轴坐标,ic0t光,中的,t

而在任意介质,任意状态条件下,其时空位置1线矢时轴坐标,ict*=inc0t*,而可由:t=nt*,求得 t*=t/n光。

各星体发出或反射的光,在太空是以一定有效数字,近似为真空中的光速传到地球上的观测点,就可以由测得的z,表达的t 乘太空中的光速而得到各星体到地球的距离。

而由测得z~t公式得到的光从各星体到地球的距离的时间导数就可以得到各星体中心相对地球的运动速度。

由此就可正确计算各星系中心黑洞附近星体绕黑洞的速度和黑洞的质量弥补所谓“宇宙质量缺失”,从而根本消除有反引力的所谓:“暗能量”之虑。

    类似地,可由任何发射或反射相应频率声物体或粒子在标准状态空气测得的声频率红移量z声确定其时空`位置1线矢时轴坐标,ia0t声,中的,t

而在任意介质,任意状态条件下,其时空位置1线矢时轴坐标,ict*=ina0t*,而可由:t=nt*,求得 t*=t/n声。

 

六.纠正“光波也是电磁波”的国际流行错误

国际流行观点认为:“光波也是电磁波”、“光波、光子,符合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电磁波是大量带电粒子集体振动的表现,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总结带电粒子实验得出的电磁特性方程组,当然,电磁波符合麦克斯韦方程组。

但是,真空中没有任何带电粒子,电磁波不可能在真空中传播。

光子或光波,都没有电荷,怎么可能“有”或“是”电磁场或电磁波?怎么可能符合电磁特性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应该从基本科学理论,符合客观实际的基本原则,纠正国际流行的那种认为:电磁波就是光子或光波、光子或光波符合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的严重误解!

     只能是:

     大量带电粒子在不同能级跃迁形成电磁波,电磁波是符合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由它描述。

但是,真空中没有任何带电粒子,电磁波不可能在真空中传播。

      大量带电粒子在不同能级跃迁,同时辐射相应的大量光子,大量光子时空相宇的统计形成的波函数才是光波,就可在真空中传播,但是,光的波函数并不是,也不符合电磁特性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七.电流是如何在导体、半导体内形成的

现在流行的观点认为: 分别是,导体、半导体的导带内的电子、空穴流动形成的。

但是,任何粒子,当然也包括电子、空穴,的速度都必然远小于相应介质中的光速,电流速度却是相应介质中的光速。显然,现在流行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实际上,导体、半导体中电场沿流动方向的传播,不是电子、空穴沿流动方向的移动。

只能是:导体导带内各原子的自由电子或半导体导带内各空穴都只在其各自相应的能级跃迁,并不作电流方向的运动。

而沿电流方向的传播,只是由相应反复被发射和被吸收的光子进行的,因而,电流才能以相应介质中的光速进行。

跃迁的过程就分别是导带内的电子或空穴被相应光子或电激励的诱发,跃迁到相应的高能级,其可以在高能级里停留一定的驰豫时间后,又跃迁回到相应的低能级,并释放相应频率的光子,这也是激光的基本原理。

   导体导带内各原子或分子的自由电子或半导体导带内各原子或分子的空穴,在其各自的相应能级往返跃迁吸收相应能量,释放相应频率的光子就在导带内各相邻原子或分子间传送,就能,也才能形成,以相应介质中的光速传送的电流。

   而且在不同介质中,就因其导带内各原子从吸收到发射光子驰豫时间的长短和能耗的多少,分别决定该导体的折射率和电阻率。

  电与磁都是带电粒子时空运动的表现。

   电场强度、磁场强度 ,分别是 6维的电磁场强度【2线矢】的23维的分量。

铁磁 是各磁场形成磁畴的表现。

    洛仑兹力和安培力以及欧姆定律,中的电流,实际上都应分别是导体导带内各原子的自由电子或半导体导带内各空穴在相应能级跃迁并发射光子传送被吸收而形成的。

  电容器极板之间,以及真空管的两极间,有电位差当然会有电子在其间的迁移,但其速度必远小于光速,而且,当形成相应的平衡后,就只能按:电源正极极板上的电动势使电子跃迁到相应的上能级,经一定的驰豫时间,跃迁回相应的低能级,并辐射出相应的光子,电源负极吸收相应的光子使其电子跃迁到相应的上能级,经一定的驰豫时间,跃迁回相应的能级,并辐射出相应的光子给电容另一极板使其导带内类似的如此传送,把一个极板上的电动势传到另一极板上,并形成电流。

  直到电动势消失,电流停止,极板间电荷差也消失。

    无线电波是用设定的电路产生相应频率的电磁波,用相应的天线把相应频率光子的信号组合辐射于大气或太空,传播到接收站,由相应的天线和调制为相应频率电磁波的电路,接收相应频率的光子,成为相应电磁波信号组合,因而,才能实现无线电通讯。

     用水流比喻电流是牛头不对马嘴。

    电流速度是相应介质中的光速,不可能是电子运动的速度,只能是光子传送的速度。

水流速度不是水中的声速,只是水分子流动的速度,不是由声子传送;水中声子的传送速度是水分子相应能级往返跃迁吸收相应能量,释放相应频率的声子在水中传送的速度,与水分子流动的速度,根本不是一回事。

水中,水分子流动,与声子传送,分别是不同的速度。

水流与电流,2者性质不同,不能类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1069496.html 

    仅由以上这些,就已经显然可见:必须充分重视对现有基础科学存在的各项严重缺陷、错误的弥补、纠正,争取领跑统一认识、利用与改造、发展客观世界的,第3次科学革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1162651.html

上一篇:少了鞭炮声,多了文化味——这个春节“颜值”与“气质”兼具
下一篇:科学认识、运用客观世界的基本特性(33)
收藏 IP: 123.123.255.*| 热度|

2 马德义 刘山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