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estc2014xiaoyu 传道、授业、解惑也~ Learn about the most effective knowledge to solve problems and achieve insight.

博文

教育 精选

已有 25135 次阅读 2017-8-6 09:46 |个人分类:三尺讲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 团队, 做学术, 空心病

最近朋友圈很火的一篇文章是《美国教授写给[被开除]中国留学生的一封信:我就不该录取你》,相信很多同仁都有所知晓,并且感触颇多!

这不禁让我思考时下我们教育的初衷是什么,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很多同学,尤其是中国学生或许已经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读书了,这也从近些年在大学普遍出现的“空心病”现象,可窥一斑!

个人观点,教育的初衷一定是让处在文明社会的我们,能更好的理解所谓的人类社会、所谓的文明,能更好的认识人的本我、自我和大我,让大家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自知、内视的人!

庸庸碌碌的一生,无可厚非;

内敛而热烈的人生,难能可贵;

自知仍平淡燃烧的一世,最为珍贵!

……

这是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的感知都源于教育!

教育不是狭隘的校园教育,也不是单纯的社会教育,而是全体!

有人说,人类的文明都是虚构的,都是意识的,这个我无从评判。

有人说,历史是唯物的,是辩证的,是联系一切的,这个我也不知如何诠释。

其实,随着教育程度的提升,随着教育带给我们每个小脑瓜的不断冲击和优化,我们只想活的更加明白的同时,更加“糊涂”!

回到受教育的目的上,我想也是离不开的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定义。

很多人类的文明成果,是获得性的,就像对某些工具的使用,不需要像学习数理化那般经过定义、推导、论证、完备。比如语言,只要你反复听、说、用、反馈,就可以顺利掌握,然而现在的很多教育理念把这些都混淆了,让大家分不清哪些是获取型的,哪些是学习型的,以至于反馈到自身的学习模型就出现了偏差,出现了唯知识论,唯学习论!

很多孩子在原生态家庭接触到的世界观,就是一切都需要学习。

是的,这个学习是广泛的概念,并非课堂上、校园里的侠义知识学习!

而是,生活、社会,时时、处处都在进化的学习!

有些是知识型的,有些是经验型的,有些是传承型的。

所以,大家觉得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应该更多是一种视野,是一种思路和方法,是一种态度。

然而,现在众多的受教育者,却本末倒置了。所以,出现“被开除”的中国留学生现象也不足为奇。

在教育和受教育的问题上,我觉得无论是“师者”还是“学生”,大家都应该首先解放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像新生的婴儿一般,无拘无束~

同时,让自己找到那份学到知识之后的本真快乐! :)

翻过来,其实我们可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

读本科,读研究生,读博士,每个阶段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之所以出现“被开除”的中国留学生,可能有一个根源问题,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本身他适合吗?喜欢嘛?

因为现在很多中国学生和孩子,没有所谓的专业爱好,没有所谓的职业规划。

他们选择专业的出发点是功利的,是被动的,是无法自洽的,但是没办法,因为父母觉得好,因为亲戚朋友觉得好,因为大众舆论觉得好!既无奈有可悲,却也可怜!

平时,我经常会问每一位来到团队的学生,你喜欢我们的团队吗?你喜欢这个专业方向吗?你喜欢这个课题吗?你知道工程和学术的区别吗?其实这四问,看似简单,其实我想传达的是:你对于自己的内心有把握吗?你对于职业规划有初步的概念吗?你对于所谓的团队文化认可吗?你对于自己适合做工程还是做研究有判断吗?这四点搞清楚了,我可爱的学生们,你们才会学习的快乐,有源动力,并且能慢慢把握自己的人生,活的既明白,又“糊涂”。

空了,就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些阶段,我会再和大家唠叨唠叨。

那么关于做学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大家都会从自身的经历、环境出发,尽可能客观的评判,仍不乏有些主观。我想随着自己工作的不断沉淀,我也会慢慢悟出一二。

8月3日的小木虫上,有位朋友写了“一位海归学着总结的学术圈生存之道”,有些借鉴意义,但是也有些偏颇和不妥,不过大家还是可以读一下的。或许对于做学术的初衷有所帮助。

上个月底,我的博士生邓博士给小房间分享了一封邮件,我觉得甚是有意思,所以征得邓博士同意,今天也写在下面,作为教育与做学术的一个句号。

**********************************************************

最近回武汉,跟以前实验室的大牛聊天,请教学术,然后他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谈了下做学术的心得,跟大家分享下。这位同学的学术成果已经超过了我们单位院士在35岁时的学术水平。原文如下:

刘维建:
   对于学术,我的整体感觉是:正确的方法+持之以恒=成功。下面具体谈3点感受。
   一、做学术研究,基础非常非常重要!
   我博士课题做的是多通道信号自适应检测,基本自学。刚开始做,我感觉太难了,公式很多,根本看不懂。经过在查找多篇文章后面参考文献中的书籍,以及在网上搜索,发帖请教别人,我大体确定了多通道信号自适应检测需要的数学知识。接下来的时间,我主要补自己的数学基础(主要是矩阵理论和多元统计分析),看一段时间数学书籍,再读读文献,矫正一下自己看数学的方向,以保证看的知识是与课题相关。
   二、一定要看高档次文章,并进行总计归纳
   经过1年多的坚持,我觉的自己充实了很多,又重新集中看文献,主要是看《IEEE Trans./Letter》和《Signal Processing》(这两年这个期刊的水平提升很快,已经是JCR 1区)上的文章。这段时间,再看文章基本没什么大的问题,几乎每个细节都可以看搞明白,而且我基本上都会自己推导一遍文章中的公式。等彻底搞明白几篇后,再看其他的文章就容易多了,算是触类旁通吧。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几乎每天都有收获,但怎么还没有突破?感觉可写的思路,别人都已经发过文章了。我又反复看了几篇自己认为重要的文章,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就找到了idea,文章就陆续写了好几篇。
   当你搞明白零散的几篇文章后,就如同了解到了几个,把它们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自己可能就获得了一条线或者一个面,就会有创新思路了。
   三、文章写作非常重要
   如果写作不好,文章的创新性再好也不可能被录用的。尽管写作占的比重没有创新性高,但写作和创新性可以看作两门同等重要的两门课,都达到良好才能被录取。写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流畅的英语表达,二是严谨而具有逻辑性的写作思路。前者通过自己不断用英语写作可以提高,但后者仅通过自己努力提升比较慢(我个人认为是这样)。除了写作能力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写作态度。如果typo太多、上下文有重复、语义跳跃大、数学符号定义乱,则说明写作态度不好,这会引起审稿人很大的反感,如果文章的创新性不是特别高,这种文章基本都会被毙掉。
   如果不在好的团队,可以Email联系IEEE Trans.期刊上的作者,总能找到乐意帮助你的人,后期可以长期合作(提高自己的水平,别人更愿意合作),这样都可以从中受益。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81219-1069774.html

上一篇:出国留学(二)--蒋灿@研究生出国
下一篇:立秋第一场雨,刚刚好!
收藏 IP: 222.212.206.*| 热度|

12 陈永 强涛 史仍飞 韦玉程 吕健 黄永义 邱趖 陈敬朴 宁利中 彭真明 xlsd Zen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