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老、庄思想的差异(中)

已有 5218 次阅读 2007-7-1 23:38 |个人分类:道家.道教

老、庄的社会理想不同:

老子追求“小国寡民”;庄子追求“至德之世”。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老、庄都力主复古,欲将历史车轮由文明社会倒退到远古的自然社会。然而,细加考察,则可发现,他们的社会理想,其实并不完全相同:老子追求“小国寡民”;庄子追求“至德之世”。

“小国寡民”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

“至德之世”的主要特征是:“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2]

显然,庄子的“至德之世”较老子的“小国寡民”更为原始:“小国寡民”犹带有文明社会的某些特征,诸如“甲兵”、“舟舆”之类。尤其是“甲兵”,此乃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显示了“小国寡民”作为文明社会的特性;而“至德之世”却全无文明之迹象,国家固不存在(以其无“君子”、“小人”之分),就连“舟梁”都还没有,人们甚至尚未构木为巢,而“同与禽兽居”,这说明其时代至少也得在“有巢氏”以前。以此,若谓老子的“小国寡民”是属于文明社会之初始阶段的话,则庄子的“至德之世”则当属原始社会无疑,甚或还是原始社会的早期。由此,我们就更不难理解为何老子以“气”为宇宙的本原,而庄子却进而要把宇宙的本原推及于“本无气”的虚无了。

老、庄的人生观不同:老子严肃认真;庄子玩世不恭

在人生观上,老、庄皆主张以“自然”态度来对待人生。然而,同是“自然”的态度,于老子是严肃认真的,在庄子却是玩世不恭的。下面,我们试从其名利观和生死观两个方面来说明之。

首先来看其名利观。

乍看起来,老、庄都是淡泊名利的,似乎无甚区别。其实不然。老子的名利观颇似于儒家鼻祖孔子的观点。孔子虽“罕言利”,但他并不一般地反对追求“利”,而是主张“见利思义”,即认为应该通过正当的、合礼合法的渠道来谋取个人利益。老子对于“利”,亦抱有类似的态度。他强调“利而不害”[3],反对损人利己。他认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4],主张把利己和利人统一起来,通过利人的手段来达到利己之目的。当然,老子并不是很重利。在他看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5];并且,“多藏必厚亡”[6]。因此,他更强调的是“知足者富”[7],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8]。所以,他主张“少私寡欲”[9],反对贪得无厌的求利。

对于“名”的态度,老子亦很接近于孔子。孔子并不怎样看重“利”,但却十分看重“名”,不过不是当世之名,而是没世之名。他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0]孔子所追求的乃是青史留名!与之相似,老子其实亦是十分看重“名”的,不过不是昙花一现的“非常”之“名”,而是名垂千古的“常名”。他认为,只有不为一时的功名所牵累,才能获得永垂不朽的大名,故曰:“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1]反之,居功则必损其名。所以,他力主“功遂身退”[12]。此亦即所谓“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13]之意。若是,则纵然身死,而其名可以不去。此之谓“死而不亡”。“死而不亡者,寿。”[14]老子所孜孜以求的人生大目标,正是这样的“寿”!由此观之,老子对于没世之名的追求实较孔子为甚,其执著认真的态度着实令人肃然而起敬。

与老子相比,庄子的名利观可就大相径庭了。《逍遥游》中许由说的一番话,可看出庄子对于名利的态度来,其曰;“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此话之底蕴实就是说:我只消填饱肚子,再有个睡觉的地方,行了;什么功名利禄,我全不在乎!所以,庄子的处世原则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15]也。这种处世态度,分明是一种混世主义、滑头主义!

其次,再来看其生死观。

对于生命,老子是十分珍惜的,并因此很注重养生之道。他主张通过内气(德)的存养,即所谓“积德”,来达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目的。他认为,“物”的存在是依赖于积聚在其体内的“气”(“德”),其内气一旦散失(“失德”),则必然导致其灭亡。而欲念则是导致人的内气散失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16]这也就是说,欲念与内气是互相排斥的。欲念减少则内气增多;反之,欲念增多则内气减少。因此,他主张“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17],亦即要使欲念减少到与“自然”相一致的程度。如此,其心便能“不欲以静”[18],以至于“心不使气”,从而就能保持内气充足,使生命力常盛不衰;反之,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巳。”[19]此所谓“不道”者,乃指不合乎上述“长生久视之道”。当然,老子虽认为通过“积德”可以“长生久视”,但也仅仅是延长寿命而已;他未尝认为养气可以长生不死,所谓“不道早已”,反过来恰好说明了“为道”(“积德”)也不过是迟死罢了。在这一点上,老子的观点与后世道教徒的“长生不死”的神仙观点是有本质区别的。

庄子对于生死则是持一种极端消极的自然主义态度。他以“死生为昼夜”[20],“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21]。并以相对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生,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22]以为人生短促而虚幻,不必看得太认真。他更以悲观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人生,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23]他因此嘲讽那些追求长生久视的养形存身者:“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24]他极欣赏那些“游方之外者”的人生态度,认为其“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25]的生死观,才是真正通乎生死之道的。唯其如此,方能达到“死生无变于己”[26],而“入于不死不生”[27]之地。庄子的这种企图从精神上解脱死生的做法,实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

 

 

 



[1]《老子·八十章》。

[2]《庄子·马蹄》。

[3]《老子·八十一章》。

[4]《老子·八十一章》。

[5]《老子·九章》。

[6]《老子·四十四章》。

[7]《老子·三十三章》。

[8]《老子·四十六章》。

[9]《老子·十九章》。

[10]《论语·卫灵公》。

[11]《老子·二章》。

[12]《老子·九章》。

[13]《老子·三十二章》。

[14]《老子·三十三章》。

[15]《庄子·养生主》。

[16]《老子·四十二章》。

[17]《老子·四十八章》。

[18]《老子·三十七章》。

[19]《老子·五十五章》。

[20]《庄子·至乐》。

[21]《庄子·大宗师》。

[22]《庄子·知北游》)

[23]《庄子·至乐》)

[24]《庄子·至乐》。

[25]《庄子·大宗师》)

[26]《庄子·齐物论》)

[27]《庄子·大宗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4062.html

上一篇:老、庄思想的差异(上)
下一篇:知识经济的要求:“政教分离”与“经教合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