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当作者对审稿决定和意见“不服”并“胡闹”时,主编怎么办? 精选

已有 25228 次阅读 2017-8-23 06:08 |个人分类:杂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投稿学术论文时,被拒稿会有三个层次:一是,投上去,主编或编委会立马拒稿,给你一个不疼不痒的理由“我们投稿数多,拒稿率高,要求具有国际影响的稿子”或“不符合我们杂志的刊稿范围”。作者虽然“生气”,但痛快被拒,也省得被拖。第二种,副主编或被审稿后被拒,属于正常。第三种,修改了几次,结果给拒了,拖了很久,花了很多力气,特别是高水平的杂志,被拒了,好可惜。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拒稿是,会有有审稿人审得不是非常专一,或有较大变差,作者“狠”生气,觉得审稿不专业,甚至不理解,或误解。这时怎么办?

正常情况,和编辑部沟通,一是可以要求再请一个审稿人,尤其是在审稿意见差太大的情况下。二是可以要求修改后再投一次,但作为修改稿。三是,修改后作为新稿件投稿。有些拒稿是拒死了,不能作为修改稿再投同一期刊,少数拒稿是“现在这一稿被拒,修改后可以新的稿件重新投稿”。这时和主编或编辑部的理智、专业沟通很重要,特别是你的稿件并没有硬伤的时候,又特别想被该刊接受。

但是,也有少数作者,看到编辑部决定信和审稿意见后不服决定,觉得审稿意见“不公正”时,要和编辑部和主编去“理论”。我创办园艺研究三年多,第一次遇到一个这样要和我“理论”的作者。现在说说这个情况,和我是如何处理的。

这个作者收到审稿决定信和审稿意见后(当然是拒稿),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要我给他审稿人的邮箱,他要和审稿人去“理论”,说这个审稿人“胡审”、“非常荒唐”、“一点也不专业”!

我看到邮件后,就去稿件处理系统去查记录,也认真看了审稿意见,两个审稿人的核心拒稿理由是生物学重复不够,所以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有问题,审稿人和副主编、最后我自己都是基于这个主要原因拒稿的。而作者有些“胡搅蛮缠”,还不服,我也觉得“很生气”,但还是非常理智客气地回邮件:谢谢你投稿并和我沟通审稿意见。但我告诉他,我们不能给你审稿人的信息,你可以反驳,修改稿件,通过投稿系统重投为新稿件,我们不能拒绝投稿。第二,我告诉他,我仔细看了审稿过程,每一步都是专业性和职业性处理的,审稿意见我也看了,认为很合理,所以拒稿理由是专业的。第三,我不认同你这种“非专业的指责”,这多我们的审稿人副主编是一种侮辱,我不能接受这种指责。

他一会儿回邮件说“嗯?你说你们专业处理?巴拉巴拉。。。”。我再回邮件:对你这种“蛮横”态度,我再次表示无法接受。第二,当你怀疑我的专业性和职业性,那我只好选择不和你辩论,因为无法再辩论。结果他就“沉默”了!因为我再和他争辩,就好像和一个强盗争辩“他是在抢东西还是拿东西”。

我自己发论文这么多年,也和主编“争辩”过一些稿件,大多是未送审的稿件,无论怎么“抗争”,基本都没有成功的。第一,主编和编辑们要“维护”其“尊严”。第二,主编和编辑有这个权力直接拒稿。第三,口碑好的高影响力杂志,都是非常专业地去处理稿件的,虽然说100%的可能性是没有的,但审稿和判断稿件的“影响”有时还是会有偏差的,但很少是会带“私仇”去特意扼杀一篇稿子的,特别是都是不认识的人。对于被拒的稿件,认真修改稿件,再试一下,好几次,都是成功的。如果还不行,就改投其他杂志,又不是除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但如果我觉得他们“太无理”,我就再也不投那个刊了

所以,办杂志,首先,做主编、副主编,要专业性和职业性地处理所有稿件,做到“认稿不认人”,公平公正地去处理每一件稿件。但同行评审的过程,不能绝对避免这些,遇到这样的情况,编辑部和主编,或者责任编辑也要理性处理。作为作者,可以去和编辑部和主编沟通,但也要理性,用“无理蛮横”的态度去“沟通”,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当一个作者怀疑我的专业性和职业道德时,我再和他纠缠、争辩就毫无意义了。即使如此,如果他下一次再投稿,我还是会这样去处理。没有私冤,只有公事。

程宗明,2017年8月22日星期二,Knoxville,TN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072319.html

上一篇:中国英文期刊出版的路会非常艰难
下一篇:欧美的涂鸦文化:言论自由?艺术?还是发泄?
收藏 IP: 160.36.207.*| 热度|

31 王启云 张建成 吴斌 吕洪波 高建国 黄旭 文克玲 李健 LetPub编辑 汤茂林 Editage意得辑 王从彦 蔡小宁 苏德辰 宁利中 彭渤 周金元 皮江 彭真明 付福友 蒋永华 冯建灿 黄永义 梁洪泽 李万春 陈飞 qzw liyou1983 xlsd jusoun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