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评机器学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任鹏举 2017-7-21 14:48
在笔者的关注的材料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使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材料预测的工作。几年前,美国就提出了“材料基因组”计划,现在的趋势和成果都表明这一计划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目前的情况仍然处在方法开发、整合。这些方法逐渐开始成熟,产出一些初步的结果,比如出现许多新的材料结构和性能的计算数据库。这些成果还处于 ...
个人分类: 班门弄斧|334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热度 1 任鹏举 2016-3-23 17:11
注*:这里的“用”不是泛指基础研究的意义,而是更现实的、更直接的“应用”和“用途”。一般提到基础研究第一印象是距离实际应用很远,是“阳春白雪”。以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基础研究的现实应用价值。 基础研究的第一层用途是“制造”新闻 。比如最近的引力波,上帝粒子等研究,或者是去年的罗塞塔登陆彗星 ...
个人分类: 得意之作|420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IT系统工程失败的教训
任鹏举 2015-11-23 11:58
读了 闵应骅 发表的“我们从信息技术系统失败中学到了什么?(1511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937696.html ”非常受到启发,记录一些心得如下。 他在文中总结道: 纵观这些(指的是IT系统)故障,我们可以看到: l IT系统的现代化是困难的、昂贵的。 l 数字化医疗保健记录是困难的、昂 ...
个人分类: 班门弄斧|3080 次阅读|没有评论
胡乱春意
任鹏举 2015-4-22 11:04
按: 看到院子里正在给花草浇水, 小草绿盈盈的. 想到小区边上的杂草丛, 却还是荒草一片, 看来是缺水导致的无法趁着春风生长发芽. 揣春 春到雨未到 花嫌春太早 何处揣春意 风中杨柳飘 国家在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大, 我们在选题的时候总是要贴合着科研的热点, 否则就会像没有雨水的小草, 是不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反而 ...
个人分类: 得意之作|287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器为下,用为上
任鹏举 2014-7-17 20:36
器为下,用为上;用为下,体为上。 器,就是东西。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某种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要广博。对物质的迷恋和追求是没有尽头的,然而不能忘了这些东西原本的用途。与追求建造新的机器相比,更重要的是使用这些东西去使它们发挥作用。上个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甚至不如现在的一部手机 ...
个人分类: 得意之作|377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其他智慧体可能存在,只是我们听不懂彼此
任鹏举 2014-7-14 17:14
如果存在一种智慧体,它所处的尺度和维度和人类截然不同,因而我们具有不同的思维和认知。那么,即便是它们存在,我们现阶段依然无法感知它们,它们可能也无法感知我们。 比如机器智慧,人们当前最大的问题不是它们本身的智慧问题,而是它们如何和人类交互。当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似乎我们在人工智能的方面不会有革命 ...
个人分类: 班门弄斧|3250 次阅读|没有评论
生活的热力学定律
热度 1 任鹏举 2014-6-26 14:40
生活的热力学定律:自由能=焓-温度x熵 首先生活是自发的向着幸福进发的,自由能减少。如果保持这一趋势只能达到局部的幸福。(极小值点)生活的势能面是崎岖不平的,所以,我们需要从提升自己的自由能去克服生活中的能垒。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自己的涵(焓)养,一是降低随机性带来的注意力的下降。(温度x熵)焓的贡献 ...
311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创新与生命的长度:享受生命,也享受死亡
任鹏举 2014-6-17 20:10
摘要: 过于长寿的人种或许存在过,但是可能不适应环境而逐渐淘汰掉了。所以对于人的寿命更为理智的做法是:享受生命,也享受死亡。 每天早上起床,迎接崭新的自己和新的一天,良好的睡眠功不可没。但你有没有想到过睡眠对于人进化的意义有多么重大?反过来想,如果人不睡觉将会怎样?有些时候确实是这样,工作还没 ...
个人分类: 得意之作|240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我们的科学研究如何反思?读“臺灣生物醫學研究的省思”
任鹏举 2013-9-5 22:46
今天读到 周成功的“二十年來臺灣生物醫學研究的省思”(附录) 。这篇文章是我最近读到最激烈的批判科研的文章,也是最揭露本质的文章。此文是针对台湾生物医学的反思,但是他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把主语换成大陆的整个科研界。因为作者只是最基层的学生,看不到整个中国的科研全貌,所以只能在题目中使用疑问句:“我们的科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27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6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