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与某位师兄就有关知见展开辩论之后,这位师兄表示忏悔,说“我的问题是常常陷入到知见中,常无端引起争论”,应该停止辩论,因为“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这位师兄我觉得是佛子中人品很好,素质比较高的一位,争论发生之后,能够迅速反省自己检讨自己,身体力行印祖的教诫:“看一切人都是菩萨 ,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如果有善知识指点,应该会修得很好。但是可惜的是,由于缺乏善知识指导,虽然很有修养,人品很好,他的知见却是错误的。
首先,他似乎认为有知见本身是错误的,妨碍修行的。这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佛教修行中有正见是非常重要的,而所谓正见就是正确的知见。我们总是有知见,区别在于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该做的是选择正确的知见。
其次,他认为争论本身是要不得的,是妨碍修行的。他不知道佛教在印度传播时有辩经的传统,直至今天,西藏佛教界还把辩经作为修学佛法非常重要的手段。为了追求真理,为了澄清知见,如理如法地辩论佛教义理问题,辩论是有功德的,功德甚至不见得比诵经、念佛、打坐、放生小。
当然,许多人没有理性争论问题,探讨教义的习惯,在争论时很容易陷入意气之争,容易对人不对事,容易引发嗔恨心,就妨碍修行了。但是,这不是讨论教理的问题,而恰恰是平时人们缺乏锻炼,不懂合理辩论的规则,没有养成理性辩论的习惯。解决的办法是要制定、学习理性辩论的规则,然后彼此提醒监督遵循辩论规则,在辩论中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通过辩论来修心,这本身也是很好的修行方式。
最后,“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这句话理解完全错误。原文是唐朝百丈禅师的二十条丛林要则之一,意思是说,修行人应超脱于世俗的事务纠纷,应将个人毁誉置之度外,超越于世俗角度的是非对错,对于这类是非纠纷不必辩白;但不是说在佛法大义上不去追求真理,不关心知见教理,不去讨论澄清教理上的疑惑。
附录:
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云: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良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力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门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