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屠呦呦教授在瑞典 12月6日 参观诺奖博物馆

已有 3064 次阅读 2015-12-7 07:46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中国诺奖,百年梦想,今日如愿。

 12月6日下午,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药物科学家大村智一同出席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举行的诺奖得主新闻发布会。

http://video.sina.com.cn/p/news/w/v/2015-12-07/082265145103.html

 

恭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诗词大全

2015-12-7 08:15中国诺奖,百年梦想。  今天如愿,世界恭贺。  ----许培扬  呦呦诺奖长鸣声  屠式科学华夏腾  科技体系优化路  学人更要肯攀登  ----  张凯军  博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65263-941514.html     恭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诗词大全     2015-12-7 08:15 中国诺奖,百年梦想。 今天如愿,世界恭贺。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7 次阅读|没有评论分享<!--导出-->

 

屠呦呦教授在瑞典   12月6日 参观诺奖博物馆

2015-12-7 07:46中国诺奖,百年梦想,今日如愿。    屠呦呦教授在瑞典 12月5日 医学诺奖评委会官员迎接     热度 8   2015-12-6 09:44 大家非常关注屠呦呦教授在瑞典的活动。 中国诺奖,百年梦想,今日如愿。     play 屠呦呦赴瑞典参加诺奖颁奖礼    play 《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6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屠呦呦教授在瑞典  12月5日 医学诺奖评委会官员迎接

热度 8 2015-12-6 09:44大家非常关注屠呦呦教授在瑞典的活动。  中国诺奖,百年梦想,今日如愿。         play  屠呦呦赴瑞典参加诺奖颁奖礼       play  《24小时》 屠呦呦抵达瑞典 将出席颁奖典礼       向前  向后       12月4日屠呦呦乘坐飞机抵达瑞典机场,诺贝尔医学奖评委会官员到场迎接。     原标题:诺贝尔颁奖礼座次曝光 屠呦呦座位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802 次阅读|8 个评论分享<!--导出-->

 

屠呦呦赴瑞典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12月4日

热度 2 2015-12-5 08:22屠呦呦赴瑞典参加诺奖颁奖礼           play  屠呦呦赴瑞典参加诺奖颁奖礼       向前  向后        现场图       现场图       现场图     原标题:屠呦呦走普通登机道赴欧领奖 避开送行领导    @中国日报:【屠呦呦启程赴瑞典,走普通登机道,避开VIP厅等候的记者和送行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08 次阅读|2 个评论

 

屠呦呦出席诺奖记者会:三提“工作尚未完成”

12月6日下午,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药物科学家大村智一同出席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举行的诺奖得主新闻发布会。图为屠呦呦(右)在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在交流。沈晨摄

12月6日下午,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中)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药物科学家大村智一同出席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举行的诺奖得主新闻发布会。沈晨摄

中新社斯德哥尔摩12月6日电 题:诺奖得主屠呦呦称“工作尚未完成”

中新社记者 沈晨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屠呦呦12月6日留给中新社记者的印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最为恰当。

当天下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三位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在“诺贝尔周”首度与媒体直接交流。

中新社记者简单统计后发现,屠呦呦在这次与媒体的交流过程中先后三次提到自己“工作尚未完成”。屠呦呦当天首度提到“工作尚未完成”,是她在回答一位西方媒体记者问题的时候。

当时,一位西方媒体记者问屠呦呦:得到诺贝尔奖会给她的科研工作带来什么改变?

屠呦呦直率地回答说:“当初接受任务的时候,疟疾的危害相当严重。那个时候,我没有过多考虑其他的问题,只是一心想把任务完成。现在,我感觉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做完,(编者注:青蒿素)耐药性问题已经出现,我关心的是这个问题。得奖之后会怎么样?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也不太感兴趣。”

作为全球流行的重大传染病之一,疟疾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疾病治疗更是陷入了困境。1969年,当时还是中医研究院初级研究员的屠呦呦接受任务,被任命为“523项目”研究组组长,负责寻找治疗疟疾的“良方”。

再次提到“工作尚未完成”这个话题,屠呦呦如是表述:“这个工作还没有完成,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目前,依然还有很多研究工作值得我们深入进行。”

屠呦呦回忆说:“最初做这项研究时确实很难,后来我们系统查阅古代文献,才选择青蒿这个有两千年历史的药物进行攻关。”

第三次提到“工作尚未完成”,屠呦呦显得很着急。她说:“青蒿素一旦产生耐药性,就需要再花十年时间研究新药。我为这个药(编者注:青蒿素)的前景感到担心。我希望关心疟疾的各位能够共同努力,延缓这种可能性的出现。”

中新社记者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上查到:“恶性疟原虫出现对青蒿素的耐药性,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威胁着减少所有疟疾流行区负担全球工作的可持续性”。

正是基于恶性疟原虫出现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情况,屠呦呦呼吁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下使用青蒿素,尽可能延缓抗药性的出现。有资料显示:过去几十年来,在发生寄生虫耐药性蔓延后,多种抗疟药不得不退市。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诺奖得主屠呦呦寄语中国的年轻学者们为人类造福。她说:“我希望这次获得诺贝尔奖,能够产生一种新的激励机制,让年轻人更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传统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努力提高,为人类造福。”(完)(原标题:诺奖得主屠呦呦:工作尚未完成 担忧青蒿素前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2/333368.shtm

 

1/8

当地时间12月6日,屠呦呦及其他2015年诺奖获得者一起前往诺奖博物馆参观,并按诺奖传统,在博物馆里的椅子上留签名并捐赠物品。图为屠呦呦在诺贝尔博物馆捐赠现场。(文、图/腾讯特派记者黄媛发自瑞典)

2/8

屠呦呦与另两位2015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获得者的签

3/8

屠呦呦捐赠给诺贝尔博物馆的瓷盘清样。

4/8

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及其他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签名。

5/8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签名。

6/8

馆藏爱因斯坦捐赠的两封亲笔信。

7/8

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获奖作品灵感产生时散步穿的鞋。

8/8

诺奖博物馆地板上诺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雕像。

 6日,屠呦呦在诺贝尔博物馆咖啡馆椅子上签名。

 

  6日,屠呦呦在诺贝尔博物馆咖啡馆椅子上签名。

  【环球时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刘仲华】2015年诺贝尔周系列活动于6日正式启动。这天,现年85岁的中国首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参加了她“诺奖之旅”的首个活动——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希望得奖对中国科研是一个激励,让青年科研工作者加强创新,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屠呦呦将于本月10日参加颁奖典礼,11日出席瑞典国王为诺贝尔奖得主举办的招待会。

  当地时间4日下午4时40分左右,屠呦呦抵达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阿兰达机场。虽然经历了8小时的长途飞行,但刚走下飞机的屠呦呦看起来精神矍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评委会秘书长沃尔本·列达勒亲自到机场接机。当时给屠呦呦献花的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斯德哥尔摩营业部总经理朱津川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能祝贺屠老师获诺贝尔奖并献花是我们的荣幸。作为中国人感到很自豪和骄傲。”当天,屠呦呦一行人乘车前往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宏大酒店入住。作为当地历史最悠久的酒店之一,宏大酒店是接待诺贝尔奖得主的定点酒店。据了解,诺贝尔基金会为屠呦呦配备了一名来自瑞典外交部的男性联络官和一名华裔女士作为陪同,还有一辆黑色的印有诺贝尔奖标志的专车供她使用。据悉,屠呦呦将于13日离开瑞典结束“诺奖之旅”。考虑到屠呦呦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并应本人请求,诺贝尔基金会精简了屠呦呦的行程。

  按照日程安排,6日下午2时,屠呦呦和其他两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共同出席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她表示,获奖以后并没有考虑个人的荣誉和地位,而是希望能继续对青蒿素的研究。中国传统中医药领域有很多好东西。当年她就是通过不断翻阅古代文献,从中寻找到灵感的。她说,有关青蒿素的研究仍远远没有完成,还有很多其他工作需要做。当天,屠呦呦还在诺贝尔博物馆咖啡馆的椅子上签名。

  7日下午1时,屠呦呦将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 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演讲最热门,需要提前预定。但记者听说,今年许多旅居瑞典的华人华侨都会去参加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演讲活动。

  屠呦呦7日中午还将前往诺贝尔博物馆,与其他所有获奖者一起捐赠自己的特色物品,以供博物馆日后展出。以往许多获奖者会捐赠帽子,屠呦呦的捐赠品目前不得而知。当天下午2时,博物馆就会开放供人们参观。

  8日晚上,屠呦呦将参加诺贝尔音乐会。10日下午4时半,诺贝尔颁奖典礼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典礼约一个半小时。按照诺贝尔基金会的日程,屠呦呦届时将坐在音乐厅舞台左侧前排第8号座位。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在典礼上将依次为获奖者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10日晚上7时至11时,屠呦呦将参加诺贝尔晚宴。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气势恢宏的蓝厅,1300名嘉宾将同时用餐。当晚,诺奖得主的证书和奖章也将在市政厅展出。晚宴结束后,来宾将参加在金色大厅举办的舞会。屠呦呦等诺奖得主将与瑞典国王进行短暂会谈。

  瑞典王室将于11日晚为屠呦呦等诺奖得主举行皇家晚宴,瑞典国王、王后等王室成员都将出席。11日以后,屠呦呦一行人将在瑞典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包括去诺贝尔基金会办公室取回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牌,并就所获得的400万瑞典克朗奖金的转账事宜进行协商。

  今年到瑞典参加诺贝尔颁奖典礼等活动的诺奖得主共有10名,他们在6日之前都抵达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周系列活动举办的时间是6日至13日。诺贝尔基金会执行主任拉什·海肯斯滕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今年诺贝尔周活动的总花费是1500万瑞典克朗,包括领奖者及其亲属的交通费和住宿费等费用。针对有关巴黎恐袭事件后对瑞典安全形势的担忧,海肯斯滕说,“瑞典警方前不久将国家防范恐袭的警戒级别提到了4级,最高级别是5级。跟前几年相比,本届诺贝尔周期间确保安全的警力有所增加,大家不需要为这期间的安全问题担心”。

  与往年的诺贝尔周相比,《环球时报》记者确实感觉到这次瑞典警方明显加强了安保措施力度,对所有参加活动的工作人员的背景审查更加严格。返回腾讯网首页>>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SogouKeywords { margin-top:10px; margin-bottom:15px; font-size:14px }.SogouKeywords h2 { font-weight:bold; font-size:14px; margin-bottom:8px }.SogouKeywordsList {    }.SogouKeywordsList li { float:left; width:210px; line-height:28px; }.SogouKeywordsList a { }.SogouKeywordsList a:hover { color:#333;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屠呦呦向诺贝尔博物馆赠书 记载青蒿素发现历程

 

昨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屠呦呦抵达诺贝尔博物馆。新华社发

京华时报讯昨天,“诺贝尔周”拉开帷幕。包括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内的10位诺奖得主已陆续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将于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据了解,考虑到屠呦呦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并应屠呦呦本人请求,诺贝尔基金会“精简”了屠呦呦的部分行程。

昨天上午,屠呦呦随其他诺奖得主一同前往诺贝尔博物馆,接受诺贝尔官网的简短采访。其间,屠呦呦在诺贝尔博物馆咖啡馆的椅子上签名,并将《青蒿抗疟研究(1971-1978)》这本汇集屠呦呦团队早期抗疟研究成果、记载青蒿素发现历程的图书赠送给了诺贝尔博物馆。

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屠呦呦还将于12月7日下午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屠呦呦当天下午第三个出场演讲。届时,她将用中文讲述发现青蒿素的过程,诺贝尔奖委员会方面将在现场提供英文的同声传译。

为了保证“诺贝尔周”的顺利进行,确保诺奖得主及与会嘉宾的安全,瑞典安全部门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当地媒体介绍说,瑞典警方对近800名参与“诺贝尔周”活动的接待、工作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背景审核调查。

瑞典安全局新闻发言人弗莱德瑞克·米尔德指出:“我们每年在诺贝尔奖颁奖期间都会戒备森严,这是我们每年最重视的活动之一。今年和往年不会有所不同。”

当地时间12月5日上午,在诺贝尔博物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向外界披露了诺奖颁奖典礼座次,屠呦呦将坐在中国人的“幸运号”8号座位上。屠呦呦身旁分别是7号座位上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9号座位上的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

综合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人民网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41520.html

上一篇:央视女主播方静癌症去世 44岁
下一篇:恭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诗词大全
收藏 IP: 114.111.167.*| 热度|

3 徐传胜 王涛 李土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0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