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科学网中国科学报采访许培扬博主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已有 2583 次阅读 2015-10-5 18:06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cienceNews1 小时前

许教授

北京时间今天晚上5:30左右就要公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作为科学网的知名博主,不知道今天奖项出来后能否为我们评论两句?(由于今天就要出稿子,所以如果您能看到的话还请您在晚上7:30之前给回复几句?)
关于2015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问题回复可以包括:
1. 此次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否符合您的预期还是有些出乎意料?在您看来是否实至名归?

   2011年新京报记者采访我时,我对屠呦呦教授的科学贡献作了评论,我认为屠教授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名至实归。
2. 您认为获奖的这项研究成果有怎样的重要意义?这个领域是否多次有诺奖级的重大产出?

    国内外科学家对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的科学意义和价值多年来已有很多、很高的科学评价。
3. 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如何?比方说国家支持、原创性研究成果、机理研究、技术发展与产业化研究如何?

     中国在青蒿素研究领域一直是最先进的。

     请你们参考我今天和以前对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的分析评论博文系列博文。


4. 也请回复您的姓名、单位和职位方便我在文章中引用您。

      许培扬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非常感谢您对中国科学报社和科学网的支持。

姜天海

xupeiyang1 小时前

姜老师,您好!

十分感谢您对我的信任。因我今天刚从浙江老家回京,时间比较紧急,对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分析评论可能比较困难,我一定尽力。您们可以与孙学军博主联系,他比较了解国际医学科研动态。

许培扬

ScienceNews1 小时前

哈哈,许老师~我等着您~毕竟您也是这个领域的知名博主,而且您本身也关注诺奖嘛!您给我个电话号码,我在今晚七点左右给您打电话聊5分钟好么?

中国科学报

xupeiyang1 小时前

13901205407许培扬 谢谢姜老师

 

华伦阿尔波特基金会官方公布获奖信息

许培扬   诺贝尔奖系列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classid=156046&view=me&from=spac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16121.html

年复一年,年年期待。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16121.html

屠呦呦   青蒿素

 

屠呦呦可望获诺贝尔奖    许博主答京华时报记者(2011年9月)                          

已有 360 次阅读2015-9-9 19:40|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推荐到群组

 

 

 

 




据诺奖官网信息,2015年诺贝尔奖的揭晓时间已经确定,从北京时间今天(10月5日)傍晚开始,各个奖项将会陆续公布。第一个公布的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美国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 ōmura),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治疗疟疾的开创性疗法和治疗蛔虫感染的新疗法。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科学网消息称,今年6月,屠呦呦获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屠呦呦获奖原因是,她和她的团队成功研制出青蒿素药物,至今该类药物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抗疟药物,成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事实上,每年有4亿人份的青蒿素被使用于抗疟的综合治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25468.html

上一篇:屠呦呦教授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名至实归
下一篇:屠呦呦的科学贡献 青蒿素的科学意义
收藏 IP: 114.111.167.*| 热度|

8 戴德昌 罗德海 孙学军 刘立 吕洪波 刘锋 李连达 韦玉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