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一个奇怪的“代”领导 精选

已有 6882 次阅读 2014-5-22 17: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个奇怪的“代”领导

喻海良,2014-05-22

在大学里面,很多老师从来不关心领导是谁。很多人认为,领导们“抓大事”、“抓宏观”,对自己的具体课题很少过问。自己有本事,就多写文章、多拿课题、多得奖项;自己没有本事,领导是谁也不会让自己丢掉饭碗,打不了收入少一部分。特别是基层领导,基本上都是任命制,看着他们天天开会、天天签字、天天接待,心里高兴呀,这些人的科研终于要荒弃了。当然也有特殊的,特别是国内,获奖的、开会的、科研产出多的,好像还是“领导”们呀。

某大学某中心在业界有较高的影响力,在前任领导的带领下,取得了非常高的业绩。也因此,前领导高升了,去了其它部门。领导离职之后,这个中心突然变的“群龙无首”。也因此,学校从另一个部门派来了一位“代”领导。

通常情形下,“代”主任在开始的一年里面会想方设法把中心的工作做得更好,只有这样“代”字才能够被去掉。然而,该中心来的“代”主任却非常非常的奇怪。

1)有经费不让花。该中心每年都有不少的经费,前任领导几乎都会通过各种预算把经费花掉。或者买设备、或者跟新设备、或者培养职员等等。同时,如果钱很多的时候,他会给下面的人员发邮件,告诉大家还有多少经费,问问大家有什么想法,看看能够用这些钱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然而,“代”领导来了之后,对经费管理非常严格,基本上是想方设法压缩大家的“合理开支”。最终,年终的时候,中心留下来很多的积蓄,需要突击使用。

2)来新设备不让装。前任领导在位时,考虑到中心的发展,高价购买了一个控件。是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几项新的功能。做科研的朋友都知道,科研设备是绝大部分人的“命根子”。有了新的设备,就一定会有一些新的结果,可能取得更高端的成绩。遗憾的是,原领导走了一段时间,这个控件才到货。通常情况下,“代”领导看到新的设备来了,一定会马上把设备用起来,这也应该算他的业绩。然而,他的决定让大家大跌眼镜。他认为要调试新控件,会耽误原设备的使用(需要专业人员花2天左右的时间)。同时,他认为新设备现在没有人员申请使用,也就是可装可不装。转眼控件到货10个月了,还在包装盒里面放着。这个时候,对方服务人员咨询控件的使用情况,才得知再过2个月就要过了“维修期”了。也因此,最后急匆匆地把控件装上。

3)嫉妒他人出成果。上任领导是一个能人,在任期间出了很多的科研成果。也因此,他鼓励大家把中心的所有成果都挂到中心门口的墙上。一方面,外宾来访的时候,也可以算作是中心实力的一个展示。另一方面,也方便大家相互了解。可以防止工作重复,也可以督促那些成果少的人更加的努力。然而,“代”领导到任之后,他的研究方向和中的方向不是很一致。也因此,他自己是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果的。而其他员工延续了上任领导的作风,成果依然不断。大家也继续把各种论文贴到墙上。然而,很遗憾,墙上是贴的满满的,但是,就是找不到“代”领导的名字。在一个晚上,他把所有论文都取了下来,放了几份其它没用的文档。并告诉大家“如果有人对文章感兴趣,可以用Google去检索下载阅读”。

4)不让加班。通常情况下,领导都是希望下属“免费加班”的。对于“免费加班”的人员,领导可能不会明着要求,但是也不会明着不许的。确实,工作干劲是一个中心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代”领导来了之后,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过了晚上6点以后,所有职员都必须离开中心。原因很简单:他6点要下班,下班后中心的安全没有人负责。有一次某老师加班没有征得他同意,被他发现,当着很多人的面,就是一阵子批评。

……

后来得知了这样的原因,这位代领导将近60了,再过一段时间就要退休了。也因此,他希望平平安安地从领导岗位上退休。而此时,中心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至于中心是否出成果,那是下一任领导的事情。当然,听说学校已经开始物色下一任领导了,很多员工期盼着中心发生新的变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796760.html

上一篇:有两种情况要鼓励导师用自己材料发表论文
下一篇:佩服呀,80岁老爷子一年一作4篇顶级论文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16 赵凤光 田云川 徐耀 薛宇 唐凌峰 陈永金 韦玉程 李泳 陈新泉 赵星 葛肖虹 陈振玺 杨金波 biofans chenhuansheng dengdaifeixi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