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今年的第一篇博文《山中金矿偶遇娜塔莎》说了山,第二篇博文该说水。 有了山水,才能说到人。人在山水之间穿行,马年更应该如此。 从西湖、太湖到太平洋我都说过了,再要说水,我想到了威尼斯。翻几张照片贴上,可以看见它很水的样子。娜塔莎和威尼斯,两个经历对我都是短暂的,这辈子不知会不会还有下一次。没有也许更好,就像人生若只如初见,留下的都是美好。
关于威尼斯,有很多的文字介绍。最著名的,是朱自清1932年写的游记散文《威尼斯》。文中把这座水城的大情小况做了介绍。其中的用词,比如方场,衙门,公爷府,带点旧时的行文气息。照片他是没有的。朱自清说威尼斯仿佛是江南的水乡,甚至看到了点秦淮河的光景,我信他说的,因为我也见到了。可能是因为水的原因,1980年威尼斯和苏州结为友好城市,后来和青岛也友好了,淡水海水都是水。但它和南京还没有攀上关系。
我一直对威尼斯有特别的好奇心。从小就知道有这么个城市,建在水面上,在意大利。中世纪有几百年的时间中,威尼斯曾经是世界最为富有和繁华的城市,犹如今天的纽约、上海、伦敦,是世界主要的贸易中心之一。后来因为战争、黑死病,威尼斯从15世纪开始没落。欧洲国家中,意大利留给我的各种印象中有墨索里尼,西西里岛,黑手党,罗马斗兽场,当然还有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以及他们那些经典作品。所有这些对我来说,曾经都只是传说。其中威尼斯给我一种最浪漫的想像,那里有失意的商人,寻仇的海盗,还有朱自清描写的运河、歌女、“刚朵拉”,玫瑰红…。
终于有机会到威尼斯转一圈时,有一种心情:我们是老相识了,原来你是这个样子。从圣塔露西亚火车站拉着行李往旧市区走,都是步行区,这里没有车,大部分街道也狭窄得容不下车,旅馆房门也很小,一不留神就错过了。有些窄长的小巷,两人错“车”时,得侧过身子才能过去。挂着“出租”牌子的地方是码头,可以跳上“船的”,去想去的地方。 看着那些被海水淹着的建筑地基,剥蚀的砖和石头,想这儿的人是否容易得关节炎。那些建筑的地基下,都是打入泥石中的粗大木桩,所以这个城不仅在水上,严格地说,是建立在水中森林上。
除了坐船游,我喜欢在迷朦潮湿的天空下乱穿那些网格般的街道。迷路是必须的。而寻路中,更能体会这个水上的城市。石板铺成的街道,一座座的石头拱桥,水面上的贡多拉小船,站在桥上等客的帅哥船主,近处和远处教堂传来的钟声,突然飞起来的鸽子,小摊上各种当地特产面具,昏暗路灯下的行人,跪地乞讨的老妇,街道上的菜市场,店家玻璃窗后各色巧克力、冰激凌,当然还有意大利到处可见的奶酪、火腿和肉肠…。吃多了比萨饼和海鲜,看着菜市场上的新鲜蔬菜就想上去咬一口。烤栗子和北京的糖炒栗子不同,这儿是把栗子埋在炭火的白灰中烘烤,裂开了,挺大个,蛮诱人的样子。越说越向吃靠拢了。
朱自清的《威尼斯》中,也提到威尼斯的夜曲,我想就是现在说的船歌吧。我曾经写过“月满夜归风影寝,晚菘浊酒和船歌”的句子。到了威尼斯,明显感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对船歌的理解也不同。此月非彼月,此酒非彼酒,此歌非彼歌。不身临其境,很难理解这些差别。门德尔松有钢琴无词歌《威尼斯船歌》,而那不勒斯船歌《桑塔露琪亚》更是广为流传。有了亲身游荡威尼斯的体验后,再去听这些音乐,会觉得有不到的地方。还是眼见为实好。
岛岸边古老的圣马可广场上耸立的教堂、钟楼、总督宫都非常讲究、壮观,里面的雕塑和壁画也非常漂亮,仍然可以显出八百年前的繁华。但我也发现,在神奇与浪漫后面,那些斑驳的建筑和昏暗的街灯,透出来一种莫名的惆怅。圣马可广场上的飞狮,那个威尼斯的标志物,似乎也有些迷茫。这和我去时,碰上天气有点霾有关。威尼斯已经完成了它在历史中的使命,人们回头去观赏它时,它除了自豪外,还会有些心酸,为了自己的城老珠黄。这座城的历史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水绕着城一直流下去,不是见到河东,就是见到河西;当然还有河南与河北。任何荣华富贵后面,接下来会是什么,看了威尼斯就知道答案。 但无论精彩与否,威尼斯是唯一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