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称评审,除了荣誉,关键是与经济利益挂钩,所以谁也不会轻易退出这场职称评审大战。尤其是最近几年,从“副”到“正”的难度更是越来越大,以至于有损知识分子斯文的各种言行甚嚣尘上。
对年龄偏大的副职而言,除了年龄优势,在面对越来越优秀的后起之秀时,好像已经黔驴技穷了。因此,在同等的评审条件下,他们落选的机会大大增加。落选后,这些人将面临精神和经济福利的双重压力。试想想,一个1997年就评上副教授,但2013年还没有转正的人,情何以堪?首先,学生会质疑其学术水平;其次,同事不认可;最后,虽然是丑话,但却是实情,那就是无法向家人、亲朋好友交代!在此窘境下,能安心投入教学科研吗?
本来,评审的目的是在同等条件下,让优胜者胜出。比如,优博论文评审,都是在博士范围内进行的。行文至此,也许有人会问,正教授也是在副教授中评选的,有何不对?这里我要说明的是,优博是在同一时间尺度上进行的,而职称评审中,且往往忽略了这一点!2012年的优秀博士论文能和1992年的相提并论吗?同理,20年前的博士能和现在的博士相比吗?
现在的博士,从一踏入学校开始,就着手准备各种硬件,尤其是SCI。大家都知道,只要有人愿意为这个东西殚精竭虑,用心良苦,甚至曲线救国的话,谁不会炮制几篇所谓的SCI呢?可20年前的博士们,在踏入学校后,都干了些什么呢?具体情况我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绝非为SCI而呕心沥血。
既然大家的历程不一样,为什么还要放在一起,生搬硬套所谓的评审条件呢?这是明显的不公平,甚至是歧视!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在SCI论文的磨练中走过来的,年龄大的人没有经历这种文化熏陶,当然处于下风。犹如很多老教授的电脑水平不及年轻人的一样。
所以,职称评审时,要对年轻人和年龄偏大的人区别对待,甚至让年轻人做出适当的让步,这才是正真意义上公平、公正和公开。否则,评审就有点像不同起跑线上的两个人冲刺同一终点线一样,除了不公平,还有点滑稽的味道了。
我一直不明白,很多大学、研究所在招聘条件中,明确对年龄做了限制。但不知为什么,职称评审中就不考虑年龄问题呢?如果前者是有作为歧视话,那后者就是无作为的歧视了。呵呵!歧视怎么无处不在,作不作为结果都一样!这是不是传说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至于年轻人如何让步,建议有二:
1. 在有年龄偏大副职的情况下,主动放弃申报,因为你有的是机会。
2. 政策制定者要给年龄偏大者适当的政策倾斜,比如国内期刊和国外期刊的这算等。
后记:结合评论,突然发现,忘了很重要的一点,即职称评审政策在向年龄大的人倾斜时,其它方面千万别忘了年轻人,比如基金申请、学校福利等。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既善待大龄人,又要保护年轻人利益的系列政策需要组装起来,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术运行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大龄人不再为职称整年奔波,年轻人不再为科研资金、住房而一筹莫展。此为双赢,善莫大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