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工农兵学员的优秀代表----张召忠将军

已有 5070 次阅读 2013-6-6 08:03 |个人分类:文革研究|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张召忠,男,1952年生于河北盐山中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和军事评论家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副军职,海军少将军衔。2006年开始参与中央电视台《防务新观察》栏目制作。

       1974年10月,张召忠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走进北大校门,直到这个时候,张召忠才第一次听说世界上还有这种语言——阿拉伯语。学习初期,张召忠极不适应。他苦恼了,“科学技术主要是理解原理,灵活运用,外语则是死记硬背。你有天大的理解本领和创造潜质也离不开一句一句把外语读下来、背下来,这需要千百次的重复再重复。”

       工农兵学员应该是承前启后的一代
       对于“工农兵学员”人们是不屑一顾的,认为这些人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是社会过渡时期的特殊产物,不少人在用干部、评职称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牵连。我是比较幸运的一个,由于有多项成果获奖,1990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后转为教授),1993年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已有十几部著作出版,并在一些学会和院校中担任常务理事、理事和兼职教授等职务。我虽然没法与那些大家相比,但也并非一事无成。我想用自己的成就明白地告诉世人,不要嫌弃这些“工农兵学员”,他们毕竟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如果没有这一代人的承上启下,我们的社会将会怎样?
1952年,张召忠出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州
一个毫不起眼的农家子弟,“伴着泥土的芬芳读完了小学、中学和机电中专”。
1970年入伍,当上了“蹲在山沟里的海军”,在山风的陪伴下,搞了10年岸舰导弹。
1974年因为他的才干和“高学历”,部队选送张召忠进北京大学学习阿拉伯语。因为老发不准阿拉伯语中的颤音,张召忠不惜作了舌部手术。
大学毕业时,参加命题作文,三题可任选一题。可张召忠却在规定时间里,一气完成了三题,外国专家给他打了少有的满分。
四年大学毕业后,他被派往伊拉克当阿拉伯语翻译。两年后,爆发了两伊战争,他第一次亲历了战争风云
张召忠回国后,进了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失去了用“语”之地,又发奋攻读英语。
1986年、1988年两次被派到英国任口语翻译。之后,于工作之便,他又自学了日语,为今后的专业军事研究夯实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从军近40年,张召忠几乎一直在海军搞武器装备研究。这是一个精密而又寂寞的行当。他与众不同,能沉下心来,从原理构造开始摸索,一直到系统应用,所有环节必须吃透搞清,再逐步扩展到相关门类。
他研究航母、潜艇,再搞导弹,先后上过十多个国家的数十艘军舰。在海军的最后4年,又转行搞“海军陆战队”,研究陆军的坦克、装甲车、火炮和各种步兵武器,几年下来,他又成了武器学的“百科全书”。
对他本人来说,任何一门学问都充满着诱惑;对旁人而言,张召忠不管搞什么,只要钻进去了,“出来时就成专家了”。
       张召忠,国防大学教授,副军职,海军少将,军事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事装备学学科

 

带头人,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先后在北京大学、国防大学、英国皇家军事科学学院学习,具有较为扎实的理工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长期在作战部队、科研院所及军事院校工作,研究范围涉及科学技术、武器装备、联合作战、军事战略、国防建设、国际法规等多个学科领域。
曾获国家及军队级科技进步奖和全军育才奖等多种奖励,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发表论文专著数千万字,海洋方面的代表性专著有:《未来海洋世纪的冲击》、《海战法概论》、《现代海战启示录》;战争和军事方面的代表性专著有:《兵器知识库》、《战争离我们有多远》、《谁在制造战争》、《网络战争》、《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打赢信息化战争》、《百年航母》、《下一场战争》;国防建设方面的专著有:《话说国防》、《明天我们安全吗》、《下一个目标是谁》、《中国让战争走开》。并与方保定先生一起翻译了西方著名军事作家汤姆·克兰西的海战题材小说《猎杀红色十月》。
经常参与的电视节目有:中央电视台七频道《防务新观察》、四频道《今日关注》、《海峡两岸》;北京电视台《天下天天谈》。网络媒体的固定栏目有:人民网《张召忠的博客》,腾讯网《张召忠的博客》、《召忠说军事视频访谈录》。面向社会的讲课题目为:《国际形势与军事热点》。

http://baike.baidu.com/view/665207.htm

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4789214943801465818c4239c3933fcf331d5c113da2f977725113d3b22f2643b84828b1a62173410925b69dcd824dcabb967872db67622b4a914064d00dea960673ce37e65dfede1ef0bb8025e2a5c5a5ae4325ce44737a97f0fa4d701fdd1cf60340e4b1ea43025e60ad9d33728b53&p=8b2a96468d934eaf5ebad52742598f&newp=c2769a46d58911a058ebd3204248cc231615d70e38d4d15f&user=baidu&fm=sc&query=%D5%C5%C9%DC%D6%D2+%B9%A4%C5%A9%B1%F8&qid=&p1=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96987.html

上一篇:科学网上早班的同志
下一篇:十年来你的工资真涨了吗?
收藏 IP: 222.35.21.*| 热度|

1 陈学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