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银河,籍贯衡阳市衡山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最著名性学家。著名作家王小波之妻,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李银河插队内蒙古和山西,作为工农兵学员上了大学。
1969年北京 “从初一就开始停课,我物理化学一天都没学过。”李银河说
17岁的李银河随着准备跟着上山下乡的洪流,到吉林去插队。
1973年,山西大学到沁县招收工农兵学员,李银河报考。
“英语应该是个工具吧。”当招生人员问对英语的看法时,李银河回答,她与上大学失之交臂,“大概招生的人觉得,英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这么简单,没有招我。”
“历史学并非我所爱,历史在我心里不是活的。”李银河说。
1974年,山西大学到沁县只招收学历史的学生,她想“还是别挑了”。
22岁的李银河走进了山西大学校园,结束了知青生活。
1977年,李银河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做编辑工作。
1978年下半年,李银河被调到国务院研究室。
1982年,霍尔兹曼为李银河提供了奖学金,她到了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社会学硕士博士,得到了6年正规训练。
1988年,李银河攻读下社会学博士,进入北大社会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师从费孝通。她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文科博士后,“回国后主要从事婚姻、家庭、性别和性,特别是性和同性恋的研究。
1992年,李银河调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1995年末评为研究员,43岁。
http://baike.baidu.com/view/34913.htm
“失落的一代”
李银河当时被推荐去了山西大学读历史系。与许多“工农兵学员”(特指1970~1976年间通过推荐上大学的人)一样,这段上大学的经历,并没有成为李银河履历中值得骄傲书写的一笔,反而成为她心中一段挥之不去、不愿触及的阴影。
她对自己的工农兵大学生学历非常不甘心。李银河说,她以前就读的学校是北京师大女附中(现实验中学),当时是考分最高的女校,而她当年读书成绩又是非常优异。直到多年后,李银河在回忆时仍对此耿耿于怀:“我的智力没有受到真正的考验,我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清华?北大?北师大?还是山西大学?它得有一个考试!我就从来没有这样的考试。没有!”为了弥补心中的缺憾,“文革”结束后不久,李银河经过几年短暂的工作后,就迅速赴美国攻读社会学博士,并成为我国设立文科博士后制度后的第一个社会学博士后。
李银河可能算是同龄人中最为幸运的少数人之一,因为出生于1950年代的人,在他们最美好的青春时期,大都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长期关注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汉学家、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潘鸣啸(Michel Bonnin)在其一部探讨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著述中,将这一代人——多达1600多万的城镇知识青年——称为“失落的一代”。
http://www.nfcmag.com/article/4104-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