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刚教学法的阅读笔记
王永晖
我以前就知道孙维刚老师(十年前去世),但当时年青也忙于科研没有深究,现在有孩子了,开始接触教育,网上关于孙维刚老师的资料挺多,他的著作也能下载,学习了一下,粗浅心得做个记录。
『孙维刚:教师要善于把不聪明的孩子教聪明了,把聪明的孩子教得更加聪明。要想这样,老师先应学得聪明起来。他说,问题是,现实中我们有很多老师呀,把本来人家很聪明的孩子教傻了,越教越傻。』
孙老师的很多观点,被后面的教育实践所验证,现在把孩子教傻的老师,是更多了呢,还是变得少了呢。
『孙维刚:逐级向上,都要选择、考试,这样即使一再减少课程内容,缩小范围,降低难度,还不是95分就"上去"了,90分就"下来"了吗?而且,愈是容易的题,考前就愈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机械的重复练习,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快速、准确"解题。所以,从根本上说,考试和选择的办法要改革。』
这个情况,现在也是愈演愈烈,我的数学家同事们,在给我介绍当今教育难点时,其实也是这个观点。其中一个同事看的非常深入,认为正是这个情况,让我们很难把好的教学方法,高阶的教学方法,深入到中小学去。
我不是很能暸然他的这个观点,但要想改变目前这种把孩子越教就可能越傻的情况,确实不容易。
孙维刚老师,之所以在教学上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在我看来,归于几点;
一、学问不错,懂得道理学通之益。
『孙维刚: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智力素质,造就一个强大、智慧的头脑,凭它,去答卷子,这时好成绩自然在其中了。』
我的学生,去中学工作,今天下午回来看我,刚跟我讲,不一定要学通,就一样可以得到好成绩的道理,现在很多学生,包括我已经教了三个学期的本科生们,都有类似这样的观点,比例还是多数。
其实,就我的求学和教学经验,我还是信孙维刚老师的说法。
这就要求老师的水平了,老师水平上不去,那只有敷衍了事,随便找个说法了,但是真是假,其实没什么统计数据的。
师资水平,也可以看看现在北京市各中学招老师的情况,我们系只有硕士生才可能去稍微重点的中学,而现在这些中学校长呢,非常精明了,学基础数学专业的硕士生,跟数学教育专业的硕士生,校长们反而看重前者。
更有一个校长,面试的时候根本不问同学高中的知识,不讲高中课,直接让我的助教研究生(是系里另外一位老师的学生)讲大学知识,看她学明白了没,结果呢,立刻签约,之前北大清华来应聘的硕士生都没要,就要我们这个女生。
师资,以学问为底,这是硬门槛。从孙维刚老师的教学上来看,他显然有这个底蕴,他自己看来从小就是好学生,但是从网上信息,我看不出来他是哪所大学毕业的,知者请言。
同学提供信息补记:孙维刚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该校撤销后,一部分并入北京师范学院,后改称首都师范大学),随即开始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历时40年。
二、舍得投入,一轮六年
孙维刚老师,认识到,必须从初一带起,从根子上带起,这个认识已经被很多老师认识到,前几天还有位老师跟我说,要办中学就要从小学一年级带起呢,原因是,现在的学校,比十年前更变本加厉了。
从披露信息上看,孙老师真是舍得投入,是对学生真心的好。他是不给学生布置数学作业的,但是,他自己却是做了大量的功课,给同学讲一道题,他要调查十道题,少而精是怎么来的,是教师辛苦得来的。
『孙维刚:题不在多而在精,更在于"知题善任",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
他开家长会,最长的时间有到7小时的,他对家长会的作用和任务,在他的书中已经讲过了。他为学生规划时间表,吃饭的时间,睡觉的时间,都做到了掌控,这种控制癖,必须有家长的配合才能真正完成,为此他绝对是花了大功夫。
王元先生在《华罗庚》传里,直言不讳,对华罗庚先生的一条龙教学法,评价并不高。那是大学教育,牵涉到中小学教育,孙维刚老师做的其实就是一条龙教学法,一个人把六年数学课都带下来,看来价值就是非常大,所以这种教学法,在中小学教学里,还是有巨大的威力的,这样做,教师可能也更有兴趣。
这里要说的是,二十二中的校长看来也有魄力,在1980年让孙老师只带一个班直到6年,一般来说,公立学校的老师,都是要带两个班的,做到一个老师只带一个班,在公立学校不容易。
三、人格魅力,以德为先
我们看孙老师的很多原话,这些话,放到十年后的现在讲,可能就不会有什么教育效果,只可能是家长们的窃窃私笑了。
我们应该理解为孙老师的人格魅力,说什么话都有那个话语的时代背景,关键是表现出的那种人格魅力。
孙老师的以德为先,自我表率,一轮六年做下来,自然能感化任何一个人,更别说是小孩子们了。孙老师的这种影响力,使得他在癌症尿血病发之时,都不敢去医院,而要陪着竞赛学生把两天的竞赛做结束了再说,这种事我信其理,因为那种师生情谊,确实是有可能影响到正在竞赛的学生的。
孙老师是一个数学老师,但是他把班主任工作看得很重要。他的这种做法,更加证实了我博客置顶文档中的一个提法,一个人的逻辑训练,最早不是来源于数学,而是来源于他的家教规则。所以,孙老师所做的这一切,在后面的数学教育上就非常有意义,因为同学们把脑子弄清楚了,学数学自然非常快。
不把学生教傻,这很重要,老师是关键,一个老师德性有亏,真是能够把学生弄傻的,这里不光是道德影响的问题。
我文档中的这个提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被验证,具体案例就不能多说了,因为牵扯到了学生个人隐私。
这么说起来,孙维刚老师也真没什么秘诀,但是,孙维刚老师也似乎没有可复制性,没听说有特别多的后继者,反而我们当今的中小学教育,是离孙维刚老师所倡的主旨,愈来愈远了。
这里面,哪个地方出毛病了呢?
我看待教育,从来不期待圣人出现,超人出现,孙维刚老师,貌似超人,创造了后人无法复制的奇迹,这是有点美中不足的地方,但美中不足在哪里呢?
是大势使然乎,还是中国真正缺人乎?
附记 1. 现在都是拿钱来说话,但是我们想问问,孙维刚这种老师,要拿多少钱能聘到,或者说,拿多少钱,可以堆出一个孙维刚。
所以说,教育界绝对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运行规律,有很多东西,是拿钱堆不出来的。可是,当我提出可复制性问题的时候,往往是“钱”的作用了,有“钱”,就能够把可复制的东西复制出来,但是碰到不可复制的东西,像孙维刚,这就没用了。
所以,从事教育的推广者,经营者,校长或董事长之类,必须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道理,道理不对,干什么都瞎掰。我为什么不会相信新东方俞敏洪在网络上发的教育壮志之类的呢,就是这个道理,他那种机制,箭已发出到商业培训上就无回头做教育的可能了。
述己心志:我们期待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机制里,不需要出什么圣人、超人教师,就可以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各行业的精英,甚至是大师级科学家,孙维刚的三轮班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至少再上三个量级才行,400所学校,每所400人。
这里面就牵扯到一个可复制性的问题,将可复制的提炼出来,不可复制性的留下来,这是教育构思的关键,可惜的是,孙老师留下的著作,似乎对此说的不多,而我认为,这很可能正是科学网上温景嵩教授所谈的西方大学机制--Seminar制度,研讲制度,如果把这种制度贯彻到中小学教育中去,教师层面的,学生层面的,就很可能让我们找到了一种可复制性的东西,一种可以用“钱”堆出来的东西,那就是制度。
所以,我们把钱投在教育上,投的应该是这种机制,一个学校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教室,因为这样的教室会反应和支持这个学校的预设机制,一个学校为什么会把钱投在师资的这个方面,那个方面,同样也是因为它反应和支持了这个学校的预设机制。
所以相比于孙老师的教学奇迹,我更加重视的是机制,有了机制,也许我们还是不会有孙老师这种教学超人,但是,我们这个机制下的学生,会出现各行各业的精英乃至大师级科学家,这不就更好么。
其实,我现在教大学生,也是这个劲道,即使是一个班,我也是尽量让机制发力,所以每学期都写了教学流程(包括考试办法)发给学生们,下学期的办法又有变化,要养出一批“狼”出来。
附记 2. 现在还有可能出现孙维刚这样的教学超人么,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义。我们要问的是,如果没有,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替代性做法,来实现孙老师所曾经实现过的作用。
其中一个可能的是,现在的资源比十年前又有很大改进,有很多书籍去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长会”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借助这些资源而建立,甚至专门成立网站进行支持,这又是一个机制问题,最终还是会回到人身上来。
孙维刚老师的独到之处,我感觉,主要就是我们分析的第三点,大量的思想工作,为人表率,对学生,对家长。
一个数学老师,同时还要对思想工作很熟悉,这样的人才本来就少,而这样的人才,管个百八十人的公司,不 在话下,或者做高科技,都是很好的工作。我这三个学期培养的本科生,也就大二,其中至少有4个已经达到了很好的研讲水平,绝对够中学老师的水准了,相比于孙维刚老师他们肯定还是有不足,但是即使我们这些年青学生们在素质上还比不上孙维刚老师,他们将来也都很可能不会去当中小学老师。
所以中小学的“思想工作”很重要,但是真正能做,有资格做的很少,达到孙维刚这样级别的,又愿意下这么大功夫的,看来是少有后来者。这恐怕是孙维刚模式难以复制的根本原因吧。
不是我们中国缺人,而是要改变机制,不能老从年青人里培养老师,要从社会中的已有成就、生活安定的领袖人物里找,让他们跟既有老师参合在一起,起到定心轴的作用。
教师,还是需要有人格魅力的,但是通过我在首师大数学系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要想从这帮师范生中产生出很有人格魅力的,很难,微乎其微,我认为99.99%都不具有这个潜质,孙维刚模式的难以推广,也验证了我这种想法,所以,与其如此,我们还真是只能采取新的策略,从更大的范围里,从一个更宽的思路里,去吸引和培养老师,让各行业的成功人士,金盆洗手,转身教育,未必是不可能的事,作用绝对大。
根据这个思路,我又重新修改了一下以前的博客广告,并提升到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