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的朋友,说要送我一本书,一本大书。我说好啊,书我都喜欢,大书好看,我更喜欢。结果看到书的时候,才发现那书比我想象的还要大、还要沉,据说有四公斤,按书的标价算,差不多50块一斤。这书勉强可以塞进我的行李箱,让行李箱在机场被贴上“Heavy”的标签。不过那书的确挺好看,我拍几张作为例子搁在博文里。
书是著书的两位朋友送过来的,其中一位算是老朋友,几年前帮我们的一篇文章做了一个复原图,成为有我们文章那期《自然》的封面图, 好像是中国艺术家首次在《自然》封面上的绘画作品,不容易,也是一桩趣事。这张图也收在大书里。书名很酷:《它们》。和我们相对而言,书名有点淡然的趣味,也有些对地球上曾经的生命的敬畏。
书的主编是韩寒同学,我不认识,只知道他的博文比我的要知名得多。他在书后写了个《跋》,说往事如烟,现实如烟屁股,以及他一岁多的女儿。书的两位作者,绘画的是赵闯同学,拟文的是杨杨同学,都是80后。我问他们倆讨了签名,也直接了当地问两位:韩少是书的主编,他参与了多少工作,你们服气吗?他们说这没有啥吧,就像一个电影的制片或导演,他们没有在电影中表演,但没有他们就不会有那些电影。 杨杨说写了三个版本,韩同学最后选择了一个文字比较简洁的,也给书定了题目,这大概就是首长意志的表现了。当然,因为韩同学的名声,书能卖更好的价钱,这就是市场规律了。以社会名人来推动和科普有关的出版物,在市场经济下的中国,也许是值得探索的一种方式。
这本书是带文字的画册,介绍地史时期中的脊椎动物,以恐龙和中国领土上发现的物种为主。虽然书商建议上架为科普类,但严格地说,我觉得这本书还不算是真正的科普,因为它更多的偏向于感性内容,而不是理性内容,但感性中是带有理性的。比如那些图,其根据是真实的化石形态学和相关研究,各种测量数据,细到毛发有多长,牙尖有多高,手指头有多长,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种环境中同时还可能有什么生物,它们吃什么,能做什么样的身体动作,等等。在这些条件下,再去构思画作,通常会来回修改了许多稿。记得当初赵闯为我们的图找背景,跑到北京山里去拍了些银杏树回来作参考。图的初稿出来后,我说现在的银杏和侏罗纪时的银杏树叶是有差别的,同时提供了一些侏罗纪银杏化石叶子作为参考,让他修改图。从文字上看,这本书也偏“文艺”而不是科普,有点讲故事的味道,辅助介绍图片内容,勿需多言。粗粗读了几段,文字挺流畅,虽然在科学内容上也有可以挑剔的地方,不过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在我知道的中文科普书中,我认为这一本是比较出众的。我周围一些朋友,也出过一些相关的科普书,大部分书质量都不够,多有点走低成本、薄利多销、主打低端市场的路线,让本来不错的故事,萝卜白菜一般就卖了,如同纽约的中餐馆,挣的是辛苦钱。对我一个自认为是看过猪跑的人来说,《它们》中的绘画作品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是顶尖的,完全有做成精品的内容和本钱。把书做到有内容、有品味,体现出作者把活做得漂亮的心情和劳动,这是我比较看重的地方。现在有很多的“书”,错误百出的就不说了,好些都是猫盖屎一般的凑合,好一点也不过是胡适曾经调侃过的“差不多”先生的模样,都是着了急功近利、捞一把就得、不捞白不捞的魔。真要能静下心来做,像莫言那样去慢慢讲自己的故事,什么事都能做到全世界最好。
我特别想说的是,书中的200余幅图,都是赵同学一个人的作品。有些图过去他也在别的书中发过,这本大概是他这个系列绘画的一个“全集”,也会是最高质量的表现了,印刷得很精美。赵同学有点闯劲,能弄出这么一个集子来,不容易。在我们今天很在意各种留洋、名校出身的年代,他基本上是自学,没有受过美院的专业训练,手中的作品完全来自于爱好、天赋和努力,算是民间艺术家吧。当我翻看他随身带的素描本上的“涂鸦”,从人物速写到卡通造型,感觉都挺棒的,我当场就有想撕几页下来作为收藏的冲动。那些画让我想到了泰坦尼克号上的杰克,尽管杰克同学的小脸白了一点。如果赵同学要碰上一位罗丝那样的女朋友,我会建议他们旅行时最好不要坐船,会很危险。
在纽约我见过不少中国各家美院出来的学生,在街头上摆一摊,为人素描作画挣钱,每天工作十分的辛苦。他们手上写实的功夫,可以说是好得令人羡慕嫉妒恨。可是这样的写实功夫,在艺术上很难超越曾经有过的那些大师们,不免会显得匠气。在一生的漂流和追求中,只能先凭手艺弄口饭吃,然后琢磨以后的辉煌。《它们》这种和科学有关的画册,正规美院出身的学生,是不是也愿意做、也能做得成?毕竟,这样的作品还是很不容易的。
跟两位作者聊天,也感到了现在一些80后打拼的劲头,经常为了赶活而熬夜,很伤身体的样子。如今北京这种地方,过日子不容易,很多人都被钱压榨得如朽木一般,毫无生气。年轻人拿自己的青春来燃烧,照亮每天吃食堂饭菜、挤住在狭小空间里的日子,期盼着能翻身的一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处。但相比而言,我还是觉得今天的年轻人,比我们当年的机会多,也不用担心成为反革命。有本事的人、能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到最后的人,终究会有出头的日子,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