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如何使用科研人员的“5年豁免期” 精选

已有 17616 次阅读 2012-6-2 13:19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人员, 简历

武夷山:如何使用科研人员的“5年豁免期”

中国科学报,2012,6月2日


找工作需要简历,评职称也需要简历。一般来说,简历上提供的业绩越辉煌,越有利于简历的主人实现自己的目标。于是,你若是搞研究的,就需要论文越多越好,论文的档次越高越好。不过,对个体是合理的做法,对于社会整体不一定合理。大家都承认,现在对论文是过分重视了,但是,谁也不知道不重视论文又能怎么做。卢森堡大学校长Rolf Tarrach在英国《交叉科学评论》季刊2011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中建议:今后,应允许每个人用5年自由时间干通常的科研业绩考核事项以外的事情,同时强制推行一种新型简历。在人们求职或申请职称所提交的简历中,只列出他们在这5年以外年份里的科研业绩。比如,你10年发表了10篇文章,扣除那特殊的“5年豁免期”,则算你年均发文两篇而不是年均发文一篇。简而言之,给每人“5年豁免期”,这5年间即使没有科研成果或科研成果较少也不会影响其学术生涯。
这特殊的5年可以干什么?该大学校长历历数来(作者注:以下12条都是他提的,但是在说明每一条的理由时,有时加入了笔者的观点、语言或例证)。
——生养孩子。过去的实证研究数据表明,女性在学术金字塔上攀登得越高,其平均子女数越少,而男性不是这样,这说明生养孩子使女性在学术竞争中失利。采用上述“5年豁免期”,就可以缓解这种不公平状况。
——去公司的研发部门工作。这对产学研结合肯定有利。
——自己开公司或者到其他教师同事开的公司里去尝试尝试。没有“5年豁免期”,没有几个人敢下海。
——到发展中国家去“支研”或“支教”。很多人有这个心,没这个胆,怕去了之后在事业发展方面就永远追不上同事了。
——搞一个成功率很低的超难课题。高风险课题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得出“此路不通”的结论,那么就发表不了什么文章。没有“5年豁免期”,即使是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也不敢贸然尝试超难课题。
——搞一个很耗费人工的困难课题。与第5种情形不同的是,投入足够时间与精力,这样的课题总会有结果。
——改换研究方向,尝试新题目。过去,学科兴趣的稳定期要比人的寿命长。现在,人的寿命增加了,但学科分化速率大大加快。科研人员若是转向,自己原先的知识优势和技能优势就丧失了;若是不转向,自己熟悉的这个学科可能很快就被淘汰了。有了“5年豁免期”,人们探讨新方向就没有太多顾虑了。
——投入跨学科研究。大家都说跨学科研究重要,可是谁做跨学科研究谁倒霉,因为申请项目都是按专业学部的口子来申请的,发表论文的渠道也都是专业期刊。更何况,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熟悉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都需要相当的时间。有了“5年豁免期”,从事跨学科研究的风险就小多了。
——到中小学当科学教师。没有好的科学教育,就吸引不了青少年立志投身科技,就没有下一代科技人才。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自身没搞过科研,就只能照本宣科地讲课,效果不会好。有科研经验的大学教师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好处多多。尤其是,若能吸引更多女性今后投身科学事业的话,她们也许还能带来观察与研究问题的新视角,使科学技术事业更加丰富多彩。
——从事一些与科技政策相关的工作,比如给国会议员当顾问。这对消除科技界与政治界的相互误解,制定更合理的科技政策是很有益处的。
——投身科普活动。在很多地方,科研人员搞科普都被同行视为不务正业。在“5年豁免期”里,就可以堂堂正正地搞科普了。
——创新教学方法。没有优秀的教学方法,知识传承和知识前沿推进都会受挫。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需要时间潜心思考与逐步实践的。
且不说这12条是否可行,但是可以问一句,中国的大学校长,尤其是副部级大学校长,有一个敢这样想吗?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2-06-02 A3 观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77783.html

上一篇:意大利评选卓越中心的尝试
下一篇:罗马俱乐部的预测水平
收藏 IP: 1.202.66.*| 热度|

89 曹聪 印大中 何学锋 赵美娣 刘进平 许培扬 李毅伟 彭真明 平文丽 李学宽 李土荣 谭密琴 陈安 盛弘强 刘颖彪 林涛 赵凤光 钟炳 孙玉涛 温世正 陈湘明 曹俊 杨传颖 陈小润 赵星 彭振华 郭超 李来山 王号 孙静宇 赵新铭 程金生 吕喆 侯雄坡 曾荣昌 王金良 徐迎晓 廖晓琳 李子欣 赵斌 陈彬 褚昭明 许浚远 刘用生 武爱 陈苏华 李伟钢 鲍博 吴云鹏 翟自洋 徐耀 周普查 李欣海 王枫 罗勇锋 刘广明 周素琴 韩健 陈学伟 谢强 王一华 吴锦宇 刘宇 王云才 刘桂锋 黎夏 杨正瓴 赵大良 邢志忠 韩涛 席鹏 化柏林 张鹏举 黄齐林 MassSpec1688 crossludo fansg xqhuang BrianUSA lingling101 lotusleaf liuerbai dulizhi95 xiafan chenjie2012 sea8sun tothinkit dreamworld tianshiy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