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老Never too old to learn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changjie

博文

到了新团队,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兼毕业生赠言 精选

已有 23859 次阅读 2012-5-21 20:02 |个人分类:观察感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实验室, 团队, 份内事, 份外事, 毕业赠言

到了新团队,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兼毕业生赠言(唐常杰

    最近,科学网上有以学生名义发表的博文,抱怨指导教师安排了太多的份外事,引发了热议。

   份内事 vs.份外事 询问了周围的朋友和同事,学生参与的属于论文之外的事,大约有下列几类:

   (1)实验室内、论文之外的事务,如到财务处报账、让师兄辅导师弟学习实验室的ABC、主办学术会议时,做会务志愿者,或分配学生接站送人、修改科研报告、起草合同、以合作者身份起草专利报告、检查修改基金申请书、老师开会请学生代一次实验课、做实验室清洁、购买电脑耗材,送修打印机,参加校院分配的公益活动任务,....

   这类事中,难事易事,总是实验室的事;重要次要、都是团队之要;学校中的大多数中小团队,没有专职秘书,成员A不做,就由成员B来作,或者,最后由指导教师做。如果有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称为”份外度“的模糊量FW,相对“份外度”与学生的主人翁感相关,如果主人翁感强,团队的事是团队人的份内事,研究生适当参与这一类事,不算太过“份”,如果能较均匀地分散给学生做,负担也不会太大。

   (2)实验室内的突发或偶发事务,例如,有一次我们实验室被盗,若干学生参与处理,有的去报案、有的做笔录、有的做善后事宜,有的去联系买锁修门等,(参见博文 小小突发事件和研究生责任感历练)。这类事情发生得不多,”份外度”也不大,积极参与,是一种锻炼。

   (3) 低频低度份外事 老师搬家,请了搬家公司,又请学生帮忙招呼协调,这类事情,有一定的“份外度”,但频率不高;一位同学生病了,短期中,师生轮流去照应,这类事情也不至于不愉快,病床旁的思考和交流有时也会产生灵感(参见博文辐射、服碘、补盐、空袭和卷积)。

  (4)高“份外度”事务 少数老师请学生替老师、或老师的家人报医疗保险费,由于报账繁琐,让学生来回签章,颇受蹉跎,这类事情的“份外度”比较大;又如长期分派学生为老师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久作必不愉快,学生抱怨有理,老师有失厚道,类似的繁事可能还有一些,请博友们补充;

  (5)其它......

   孤立点是怎样炼成的 一位学术新兵到了一个新团队,如果总是抱怨实验室内的“份外事”分配多了(主要指第一类),久而久之,人们就减少其任务、或者完全不给他分配“杂”事,有项目不请他合作,有合作论文的题目也不麻烦他参与;即使某一天,他心情高兴,主动要求作点什么,别人也可能说,不麻烦了;慢慢地,就练成了孤立点,即聚类技术中的outlier。

   随和者易融人 如果一位新来者比较随和,不是每次耕耘都精算回报,请他合作的人一定多,也许他比较累,他也不会因此而发达,但是他快乐。年轻人精力充沛,累了,睡一觉,早上醒来,又是一个生龙活虎的“我”。囤集在商业上或许是一种可行策略,但如果囤集的是精力和智力,发达指数并不大。统计表明,在强调合作的现代科学领域,独做的科研、独著的论文,如果作者不是牛人,争取承认或发表时比较困难。事实上,在审稿中也常发现,独著论文中出现错漏的概率大一些;如果年纪轻轻,就混到了无人合作的地步,不愉快的事情会多一些,学习科研的困难会大一些;

   所以,到了新团队,事情多只算小困难,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

   学院正在作毕业赠言小册子,要我写一页,时间较紧,一时想不出新的,把去前年的毕业生赠言找出来,手写了一页,字写得不好,心意是真诚的。

   “一祝迅速融入新团队”的表达类似于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其中,第一个C是“合作”,随和的人亲和力大,较易融入进新团队,而太计较、太惜力、防卫心理太强的人,就像表面张力太强的油滴,很难融进水里;而“二祝”中的“积微者速成”是《荀子.强国篇》中的论点,曲线积分公式中的s表示积分路线,如果路线曲线的参数方程为:

      x=f(t),    y=g(t);

则 ds=((f')2+(g')2)1/2)dt, 从而可转化为时间上的积累,但表达为曲线积分,更能突出人生中路线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在短的路径上积分不一定最简单、积分值不一定最高。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7179-573487.html

上一篇:轻松自信去答辩
下一篇:葡萄沟的葡萄快要熟了,巴音布鲁克的天鹅快起飞了
收藏 IP: 218.88.4.*| 热度|

89 李学宽 彭真明 谢玉江 郭桅 罗汉江 李宇斌 杨秀海 曹聪 刘旭霞 李刚 许培扬 赵云雪 陈安 刘洋 吕喆 王一华 徐明昆 曹广福 刘进平 王红磊 李春华 方晓汾 罗淼 高建国 顾生越 褚昭明 曹墨源 严少华 黄继红 杨继平 张杨 吴明火 刘建国 翟自洋 武夷山 王善勇 王军强 赵斌 金小伟 康维钧 唐小卿 占礼葵 周跃明 林中鹿 郭向云 张伟 研学交流 刘鹰翔 李泳 余震 柳东阳 刘广明 何红伟 孙凯 杨绍琼 黄育和 胡瑞祥 朱新亮 徐长庆 王佳 杜贻清 陈苏华 张国梁 王丽 马磊 杨连新 陆俊茜 张玉秀 杨正瓴 苏德辰 曾新林 王云才 陈万浩 李红 何承林 牛丕业 lingling101 xqhuang zhouguanghui zdzszl crossludo rizen datapro xiaoxiantao tjuhan xiaoning0224 ycan yxh3161 zhengmao311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