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不需要任何理由,简单的喜欢,就好像第一眼我看上了你,然后这份情愫就地老天荒地存在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如果现在有老师拿出这样的讲义来上课,不知道会不会被赶下讲台去?(赶的人不得是学生,不要误会。)毕竟这些知识不属于稳定性的、不确定性的,用费老的话来说,这些都是探索性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多是些“不成熟的想法”,也自认为是“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恐怕现在的课堂很缺少这样“好的教育方法”: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探讨不成熟的知识,引导学生向未知进军,多少还带点无所顾忌,肆无忌惮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是不被权威束缚的,也没有被稳定压倒一切的条条框框的知识束缚约束。事实上,不稳定的探索才是获得稳定知识和可靠知识的途径,所谓闯出一条新路来。
高中的化学老师老杨同志经常告诫我们,看书的时候要用心,学习的时候要思考,也还是鼓励我们有股闯劲。有一次他辅导我们晚自习,有意无意的问我们,“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发现真理,你们看到没?”看同学一脸茫然的样子,他笑着跟我们说,看看试验部分,第几页。这已经是10年前的故事了,我一直记得,那句话是是恩格斯在谈到氧气发现时,说普利斯特列和舍勒的,他们在拉瓦锡之前析出了氧气,但却不知道他们所析出的是什么。因为“他们为‘既有的’燃素说‘范畴所束缚’。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没有能结出果实。但是,当时在巴黎的普利斯特列立刻把他的发现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就根据这个新事实研究了整个燃素说化学,方才发现:这种新气体是一种新的化学元素;在燃烧的时候,并不是神秘的燃素从燃烧物体中分离出来,而是这种新元素与燃烧物体化合。这样,他才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了”。那时还为舍勒他们遗憾过,明明已经得到了氧气,却与认识和发现氧气失之交臂。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可见,权威的束缚是很可怕的,比“两个凡是” 还危险。说起俺那化学老师,俺心底一直为没继续学化学而遗憾,当年高考的时候他还曾建议俺去景德镇陶瓷学院来着,俺要是当年听了他的建议,也不至于如今没任何技术含量的苟活着了。生产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不能从事生产与创造就是忽悠啊。曾几何时,俺是得意的蹂躏过化学的人,化学元素周期表俺也倒着背过。有一次,俺化学考试半小时从考场出来被俺那化学老师,老杨同志逮到了,为俺只考了99分而问过俺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你觉得99分和100的差距有多大?”俺自作聪明的说,“不是1分。”那时候俺还不懂概率统计,但俺知道每次差一分,就是永远差一分。其实这话是俺物理老师跟俺经常唠叨的一个问题,俺是在老杨问俺之前,才左思右想整明白了的。真对不起老杨同志,您没数落俺,但是俺高考因为这1分的问题而失去了一道22分的化学题。俺就这样跟曾经的理想千里之外了,没人送俺离开,俺自己走的,最后还是化学蹂躏了俺。为此,这些年来严格对自己,希望能够突破稳定压倒一切的99分束缚,实现100分的满意,可现在这1分还没突破,我妈都为我心痛了,国殇啊。
俺现在明白了,99分是不够的,哪怕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中俺都是稳定的99分,但是稳定不能压倒一切。希望俺现在明白的还不算晚,俺还年轻不是,亲爱的您还年轻靓丽呢。
补记: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0882-558175.html
上一篇:
比邻而居的心灵,相隔渺渺的岁月下一篇:
欲说还休(2)——那些个风花雪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