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普的问题上,不要把科学家与大众对立起来,科学家更需要科普:一是普别人,二是普自己。
科普从我做起,从科学网做起。
科普当然需要钱,但更需要良心。
科普与科研:二者可以互相促进。
科普当然需要原创,越多原创越好。
可以科普成功后的结果,更可以科普成功的过程与失败的经历。
科普更要旗帜鲜明地反学术不端。
科学普及不仅普及的是科学知识,更需要普及的是科学精神。而学术不端是科学的大敌。
用不端的手段印出来的东西可能成为你“临时的成果”,更会成为你永远抹不掉的污点。
***********************************************************************************************
科学网及科学网博客上已有多篇文章或博文述及科普。我也来凑个热闹,谈谈本人对于科普的认识与经历。
1.科普的对象——在科普的问题上,不要把科学家与大众对立起来
许多人一谈到科普,就以为是向科学家以外的群体,特别是向广大贫困的农村、和中小学生科普。例如人大代表孙菁提到:“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是科学普及的‘盲区’”。不错,中国确实有大量未受过良好科学教育的基层民众,有大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求应试”的中小学生。这无疑是需要科普的对象。
但是,中国的所谓科学家群体就不需要科普了么?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往小里说,科学家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只是对某一些专业、某一些领域内的科学家。专业外、领域外也是大众一分子。有些科学家甚至对领域外的知识的了解还不如普通学生。往大里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管理科学之间不也如此么?
举一个我接触过把实际例子。大家可能都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诗,但真有许多科学家不知道地球的直径有多大。几年前,参加科技报973项目的答辩会期间,一位大概是生物领域的科学家问我:你们打那口5000米的科学钻探会不会把地球打穿? 5000米的深钻,对于人类来讲已经是比较难为的一件大事(最深的钻探也只有12000多米)。地球的直径大概有12800公里,如果把地球缩小为一个直径10cm的大苹果,大家可以算一下,12000米的钻孔相当于用针在苹果上钻了多深的一个孔?5000米的钻孔结果又是如何呢?有可能把地壳打穿么?有可能把地球打穿么?
所以科学家更需要科普。一是普别人,二是普自己。科普为大众,实际也为科学家,最终是为了国家,为了人类。这也是本篇博文特别想强调的。
科学网上有不同领域的专家,也有很多很好的科普文章。相信从科学网上获得丰富的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的人应该大有人在。无论你信不信,反正我从科学网上知道了许多平时我不知道的地学领域外的知识。即使在地学领域,我也有许多收获。这也是科学网的魅力之一。
2. 科普如何做起——从我做起,从科学网做起
我很同意刘立“科学网应一马当先做科普”的主张(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547184)。我也仔细看了吴宝俊老师“关于国内科普工作的一些看法”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0147&do=blog&id=366202),我同意吴老师的大部分看法,十分理解吴老师关于“中国科学家太忙太累需要减负”的呼吁。但我觉得“太忙、太累”不可以当作逃避科普义务的借口。真的忙到“没有时间叹息”的科学家绝对有,但大部分科学家还是有不少业余时间的,至少科学网上经常发博文的科学家肯定有时间。退一步说,号称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家队伍中,只要20%的人,每年写一两篇科普文章,累计下来是多少?如果科学网上的博友每人每年写一篇,一年就上万。如果让您带的研究生把某一领域的读书报告写得“科普”一些,变成科普的文章,算一算会有多少好的科普文章出现?吴宝俊老师在他的博文中还举出不少国内科普搞得不错的例子,如科学松鼠会等。相信博友们也会举出很多国内外的实例。
科普与科研:二者可以互相促进。
在当前虚浮的世界中,科学家要耐得住寂寞,科学网也要耐得住寂寞,要起表率作用。小单老师晒工资事件,让多少人关注跟进,耗费多少网络资源?如果小单老师用他的智力,不难找到好的科普话题的。
3. 科普需要钱么——当然需要钱,但更需要良心
如果同意我的前述观点,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实际上,我们的政府应该不差钱。少修一座立交桥的钱可以做多少科普的事呀?那些是上层需要考虑的事。目前阶段,科学家的良心比钱更重要。
4. 科普当然需要原创——越多原创越好
科普与科幻不是一个概念。
好的科普都来自于原创。特别是介绍最新进展、最新成果的科普非原创不可。科学网上有大量关于最新进展和成果的博文,这方面的进展和成果,一般媒体记者或专业外的人士是写不出来的。其实,我们可以学一学“医文两栖的学者——格鲁普曼”(见余昕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1126&do=blog&id=293195)。
5. 可以科普成功后的结果,更可以科普成功的过程与失败的经历
科学文章中讲的大部分是成功后的结果。而成功的过程与失败的经历更重要,更需要后人了解。 这方面的意义不用过多阐述。
6. 科普要旗帜鲜明地反学术不端
科学普及不仅普及的是科学知识,更需要普及的是科学精神。而学术不端是科学的大敌。
科普更需要耗费科学家的脑力,当然要知识产权。引用别人的科普文章或作品当然要注意相关的法律与法规。不能以任何名义(包括以科普的名义)搞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科普文章中最常见的毛病:断章取义、以讹传讹。
最常见的故事例如说“中国长城是宇航员在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唯一的人类建筑”,“菠菜是富含超高铁元素的蔬菜”等等。
科学网上以讹传讹的事太多了,就在本月18号,科学网还把“清华北大高科技专业毕业生超七成赴美国”(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1407.shtm)当做头条新闻,曹聪老师当天在博文中更正了这一说法(清华北大高技术毕业生超七成赴美——科学网以讹传讹缺乏科学精神,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671&do=blog&id=548994)。
二是大量的科普文章、图片被非法盗用
现在问题最突出的不是科普文章被别人引用时的知识产权问题,而是科普过程中对别人知识产权的侵犯。
科学网上原创的博文很多,极易容易被别人盗用。例如,前一段时间我向大家提出的“比特网”大量盗用科学网的博文一事。这件事法律上讲很容易解决,但现实解决起来大概很难。因此广大博友除去谴责以外,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试想一下,当你以几年的时间跟踪采访某一科学故事,或以生命为代价拍来的照片被别人非法盗用,盗用者甚至根据这些照片讲述一些道听途说甚至根本不真的故事时,你会如何?
这样的事情我已经遇到多起。
严格来讲,博文也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广大博主一定注意:博文中引用别人的东西一定也要尽可能注明出处,实在找不到出处,要注明不是你本人原创。不能因为科普就可以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就可以违法。用不端的手段印出来的东西可能成为你“临时的成果”,更会成为你永远抹不掉的污点。
科普不是盗用等不端行为的借口,中国有知识产权保护法,国外更有严格的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不存在双重标准,科学家应该以身作则。新闻媒体、出版社在刊登出版有关文章或书籍时一定要严格把关。
可悲的是盗用者竟然有受过多年西洋教育的大人物;更可悲的是,盗用者竟然还一直在指责别人学术不端。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本篇博文向所有人开放评论的权力,本人有勇气保留任何人的留言与批评。除去正文中注明的以外,本文特别向如下博文作者致谢:
两会科普“雷声”大:科学网应一马当先做科普
刘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547184
医文两栖的学者——格鲁普曼
余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1126&do=blog&id=293195
百余名代表委员致本报联名信引热议
作者:陈鹏 潘希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1072.shtm
什么叫“原创科普作品”
《科学时报》
作者:汤寿根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12/214393.html?id=214393
*************************************************************************************
在下一段文字曾经以博文的形式单独发表,现在合并为一篇(2012.3.27)。
不端,没有任何理由;反不端,要旗帜鲜明
如果说为了科学就可以不端,那么我们则应该感谢希特勒,因为他和他代表的纳粹党认为犹太民族是最劣等的民族,二战及二战前,纳粹的“科学种族主义”打垮了德国知识分子的人性和理性,纳粹党以消灭劣等民族(犹太人、斯拉夫人、吉普赛人等)为已任,近600万欧裔犹太人在纳粹党的集中营里被害。
如果说为了科学就可以不端,那么我们还应该感谢日本的731部队,他们以科学实验的名义,对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朝鲜人以及联军战俘进行灭绝人性的各种实验,死亡人数超万人。
类似以科学的名义干尽坏事的事例在人类近代史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实在值得科学人的重视与警醒。
不要以为,为了科学,就可以胡作非为。
在反不端的问题上,科学与科普没有本质区别。不要以为打着科普的旗号,就可以不尊重知识产权,就可以“不端”。这点道理,科学网上的博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网上的大牛更要引以为戒。
对于已经知道作品中有“不端”的作者,应该有勇气公开承认。这样还会得到大家的谅解。
如果明明知错了,却不声不响,想蒙混过关,吃苦的日子在后面。
如果知错不改,还一错再错,甚至以自己的地位和名气恶言威胁,那是大错特错。
科学网的博友们请谨记:
不端,没有任何理由;反不端,要旗帜鲜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