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 喆
关键词:面试,研究生,导师,套磁,陶瓷
据悉,20XX年硕士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已经公布,各单位的复试资格分数线也陆续公布,又一次研究生招生复试的大幕正在拉开【这句话虽然写于2011年,但考虑到放在任何一年可能都是有效的,所以改为20XX年】。在这个让许许多多考生激动的时刻,研究生复试(特别是面试)的话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热点。这不,“前几天”【2011年3月的某日】科学网博友梁建华老师已经写出了一篇题为“找研究生导师套磁须知”的指导文章【1】,该文在20多个小时里不但戴上了“精选”的小红花,而且在数日之内收获4000多次的点击量(刚才为了正确引用,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翻了许多页的精选博文目录后才找到,发现目前的总点击量已达6966次!),其热度非同一般。有趣的是,当日科学网首页上显示的标题是“陶瓷”,而文章标题是“套磁”,似乎颇得撷英之妙。我也来凑个热闹,作为一名即将“被套磁”或者“被陶瓷”的导师,也就套磁这个话题说几句自己的看法。
虽然“套磁”的大概意思我能理解,但在正式开始写作之前还是要做点儿功课,百度一下,才知道原来““套磁”是留学申请者较为熟悉的一个术语,专指留学申请者和申请学校的有关教授通过Email联系,并通过联系达到增加自己被录取和获得奖学金的机会。”这个本来用在外籍导师身上的办法现如今已经“洋为中用”,或者“出口转内销”了,看来在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和能力方面,本科生们的进度很值得俺们学习。
在咱读研究生的时代,还没有e-mail、手机短信、电话这些比较现代化的“套磁”手段,加上当时不大敢说话更不会说话,而且远远没有认识到“套磁”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因此我个人其实根本没有“套磁”的经历。后来经历的研究生录取和确定研究方向,基本也是由导师来挑选和安排。我是个能随遇而安的人,没有啥远大的理想“包袱”(这可不是错别字!理想有的时候真的是个“包袱”),反而经常担心努力追求“卓越”搞不好只会使自己变得“灼跃”(焦灼得坐立不安,总是跃跃欲试的样子)。因为把我放到什么位置上都比较安心,一般正常的环境也能基本适应,给我个啥任务我都能尽量完成好,所以也就不愿意费心费力费口舌地去“套磁”,想自己主动争取更高更快更强更神马之类的东西了。既然咱是这种秉性,也就没必要太拿“套磁”当回事儿了,所以“套磁”的好处和坏处,其实我没啥发言权。估计看到这“骨碌儿”,好多撸胳膊挽袖子准备出手去“套磁”的童鞋们就该关掉这篇博文的窗口,同时在心里暗骂我当“标题党”忽悠人了。。。且慢!请耐心地再看下去。
首先,我说的都是实话;其次,我不会“套磁”(或者说没有选择“套磁”)也不等于我没有套磁的资本或者看不明白“套磁”是咋会事儿;最重要的在于,大家在勤学“套磁秘籍攻略”、苦练“套磁”神功的同时,更应该知道些“套磁”的得失利弊。此时,我作为一个“套磁”现象的冷静旁观者,反而可以从你们不熟悉的、非常独特的角度谈出些有趣的东西来。
这篇博文本来是整整一年前(2011年3月12日)写的,因为点儿杂事儿撂下了,没再续写下去。在这一年期间,不但早已经迅速度过了套磁的几个旺季——研究生复试、研究生选导师、博士生报考等,而且我还在百忙之中写下了一篇认识层次远高于“套磁”的“磁文”(可不是与雄文相对应的雌文哦!)——“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磁铁关系”【2】,今天在面对这个题目,我几乎感觉要无话可写了。
本来,“套磁”二字最能体现师生之间的“磁铁关系”,所谓“套磁”,多数时候是在互相“套词”,先套个近乎,然后要一句承诺的话而已。前文【2】已经就此分析得相当透彻了,本文只是冒着大段“自引”(自斟自饮和自珍自引,其实都不是坏事)的嫌疑,再啰嗦地自引一大段【看过磁铁文的读者可以跳过这段】:
导师和研究生关系是磁铁关系的道理很简单,无论是研究生选择、报考导师,还是导师选择研究生,其实都有一个吸引和被吸引的关系。“好导师”就如同磁力强劲的磁块,不但力道强大,而且作用距离很远,会吸引很大的铁块、很多的铁皮和铁屑们(铁磁性的物质)过来。倘若这些“铁磁质”在本质上是容易被“磁化”的,则在大磁铁的旁边就可以被“磁化”,然后便具有了磁性(剩磁),这便是导师对学生的教诲和影响。
事实上,许多普通的学生,更像是此前还没有被磁化的磁介质,他们可谓是“一张白纸好做文章”,是块磁铁可能都可以吸引他们,最后被哪块“磁铁”吸走,就看谁先出现以及谁的劲儿大了。毫无疑问,正常情况下他们都可以被导师那块磁铁给“磁化”,但是,在离开导师的磁化后,“剩磁”(知识、技能和科研习惯等)却未必保留得很多。对于那些“矫顽力”不大的学生,受点儿环境的扰动,可能就“退磁”了。
有些学生,在读研之前已经有了比较突出的表现,是传说中的“好学生”。他们一般会有好的课业成绩,有的可能已在科研能力方面崭露头角的,可能是手里拿着比较完美的成绩单和各种证书甚至发表的文章来找导师的。由于他们已经有了这些可以证明自己基础和背景的材料,所以在面试阶段往往可以与导师之间可以产生更大的相互吸引力,这就像是一个磁铁的N极与另一块磁铁的S极之间的相互吸引,会比普通磁介质被磁化后产生的吸引力大许多。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单是导师在吸引学生,学生可能更能吸引导师。如果“好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基础、特点和能力,并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在选导师是不会太盲目。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吸引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为何又要“套磁”呢?磁石和铁块之间会有吸引,但这种吸引力其实是很脆弱的,距离一旦拉远,就会迅速减小,为了在进入了引力范围、产生了一定吸引力后巩固这种吸引作用,就要设法继续拉近距离,甚至用磁力以外的作用“绑定”在一起,便是传说中的“套磁”(请注意,不是陶瓷)了。“套磁”的目的,是为了要一个更进一步的承诺和准信儿,有可能的话,最好签个协议甚至合同啥的。必须说,在N个磁铁与M个铁块发生多体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套磁”有时也未必绝对可靠,互相“放鸽子”的故事每年都在发生。
既然“套磁”未必绝对可靠,倘若达不到很“铁”的境界,则难免不时要显现出若干“陶瓷”的本质来。且看那些陶瓷,外表看起来很光鲜亮丽,而且滴水不漏,但其实却可能是挺脆弱的,受到一两下突如其来的剧烈冲击,就可能在一个清脆响亮的声音之后变成碎片。事实上,无论是导师和学生谁主动找谁去“套磁”,都难免是抱着一种“淘瓷”(在古玩市场淘瓷器)的投资心态在招生和选导师。“投资”难免有成功也有失败,所以玩“套磁”遇到个别西贝货的可能性也不会为零,出现具有“陶瓷”特性的“套磁”当然就更不足为怪了。
在只经历过若干次电子邮件、电话或者短信的往来,只看过对方的简历或网页资讯以及听说过一些江湖传闻,但并没有长期的交往和磨合就果断去“套磁”甚至“讨赐”的情况下,处于“套磁”阶段“准导师”和“准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多半并不如何牢固。如果突然有了一个更好的选择,难保会发生“见异思迁”;如果在成功“套磁”之后得到了某些负面消息,“套磁者”没准儿又要忙不迭地准备“逃磁”呢。
参考:
【1】 梁建华:找研究生导师套磁须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231&do=blog&id=419657
【2】吕喆: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磁铁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53580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