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的龙门山以彭州市的龙门山景区而得名,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前,由彭州至龙门山景区的山间公路两旁,都是旅游休闲的天堂。一路青山绿水,到处富裕安乐。离县城不太远的地方,有个小山村,自然村的名字叫谢家店子,在行政上属于龙门山镇银厂沟九峰村。全村18户人家,几乎家家从事“农家乐”,衣食无忧,乐得其所。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多,李光清老人领着自己的孙子到村外去散步,爷孙俩悠哉悠哉地瞎转,享受着天伦之乐。 忽然间,大地晃动,平时稳稳的大山竟然如醉汉般东摇西摆,顷刻间,山崩地裂,浓烟滚滚,李光清回头看时,只见从地下冒出大块大块的巨石,犹如火山爆发般冲向天空,巨石的撞击声震耳发聩,冒出的浓烟摄人心魄。好端端的村子,几十秒钟罩在巨石堆下,无影无踪。巨石堆下,还有李光清的媳妇和二儿子、二儿媳。 山崩地裂的同时,位于村子最北边的徐富益刚好在院子里。虽说是年纪较大了,但长年劳作手脚麻利。她没有向村子中心跑,而是向村边的树林跑去。她没有被地下冒出的巨石罩住,也没有被山上滚落的巨石砸中,而她的老伴则永远留在了巨石下。 整个谢家店子,没有撕心裂肺的求救,也没有惨不忍睹的血腥,唯有石头撞击和滚落的余声以及久久不散的烟尘。 就这样,全村18户人家,只要留地村中的均葬身石下,与村民一同被埋的还有过往的行人、游客以及到村中走亲访友的村外人,但人数无法统计。 网上流传地震发生时,全村只有祖孙二人逃出,一人被救。逃出的二人指的就是李光清和他的孙子,他们不是逃出,而是恰巧走到了巨石阵之外。网上说,李光清返回村子,从土石堆中刨出一个老太太,并且这个老太太成了李光清的第二任老伴。这个被救的人指的就是徐富益,确实是唯一幸存的女人,但她是自己跑出来的。 大地震后,见证了全村消逝的一男一女二位老人确实组建了一个临时的“新家”,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这段历史,如果我不来说明,肯定会以讹传讹了。 2009年3月15日,考察龙门山一带的滑坡时,我同李光清正式相识,知道了他们的故事,也成了他们的朋友。尽我所能,资助二位老人一些钱财与必须品,此后,又数次路过或专程去看望二位老人。 2009年5月11日,我再一次来到滑坡现场,得知第二天,他们将为亲人举行周年纪念,于是我决定住在附近,等候纪录第一个周年。5.11的晚上,接紧急电话,第二天上午为某位领导参观照相,所以急忙赶回成都。5.12上午,完成照相任务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奔向谢家店子。送我的司机刘师傅可谓是整个四川技术最好、路况最熟的师傅了,加之越野车的优势。我们能钻就钻,能挤就挤,但最后一公里,还是被祭奠的车流给彻底截住了。没有别的办法,我只能以最快的速度,背着我的相机徒步向滑坡现场奔去。 老天保佑,在下午2:28分我如愿按下了第一张快门,让我记录下了这最难得的历史性的时刻,同时也是最最凄惨、最最伤心的时刻。每次想到此情此景,我都禁不住地。。。。。 祭奠仪式之初,李光清老人还表现得比较平静。他在努力地控制自己。当他的两个儿子哭过之后,老人再也忍不住伤心的泪水,放声恸哭起来。 最后,还是我把李光清老人劝了回去。这个时候,我这个外人说话好像更管用些。 整个过程持续了不太长的时间,然而,留下的记忆却会持续永远。 仪式之后,李光清和徐富益以及他们的家人亲戚坚持要我留下来一起吃饭。于是我在小木屋中品尝了这最难过也最正宗的农家饭。 2010年初,网上说龙门山镇政府积极引导村民进行了一项创新性的重建模式——统规原建,将“统规”和“自建”两种政策巧妙进行了结合。其中,九峰村谢家店子的18户人家,率先拉开了“统规原建”,并于2010年1月都建了新房。而我几次路过,李光清一直住在路边的小木屋中。 2011年4月28日,汶川地震接近三周年时,我最后一次在滑坡体边上见到了李光清老人。他当时一脸无奈,当地政府为迎接三周年仪式,强行把路边的地震棚彻底拆除了。从此李光清的小木屋在一堆火的陪伴下消失了。 2011年5月至今,我还没有机会再去彭州,不知道他和他的家人现在是否已经搬进了如意的新房。2012.3.9
以下照片,请用左手按Ctrl键,右手按加号放大查看。[Ctr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