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不同的创新风险观

已有 7879 次阅读 2012-1-14 07:11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不同的创新风险观

武夷山

 

美国圣母大学历史系科学史教授Christopher HamlinMinerva杂志2008年第一期发表书评文章,Just Don’t Call It Science,全文可见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p0612p4324773728/fulltext.pdf。他评论了Noretta KoertgeScientific Values and Civic Virtues(科学价值观与公民美德)和Sheila JasanoffDesign on Nature: Science and Democracy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对大自然的设计:欧洲与美国的科学与民主)。他对前一本书评价不高。他在书评文章中说:

在不同国家,风险评价的进路也不同。美国是给创新者先发制权(presumptive)的。换句话说,谁要是反对某项创新(博主:比如转基因技术),谁就有义务来证明,这项创新产生的具体损害有多大。贾沙诺夫在其著作中表述的观点是,风险是对“已知的未知”之探索(博主:言下之意是不可避免的)。英国的风险评价进路,尤其是工党所实行的那套进路,是要求开展创新的一方来证明其创新是无害的,而不仅仅是对别人关于某项创新有害的指控做出响应。英国人认为,审慎与公正更加重要,探索“未知的未知”更加重要。由于这样的差异,美国科研人员认为,基因在不同物种间的流动是极少发生的,且无害的(若不说是不可能发生的),英国人则很把物种间基因流动的风险当回事。

今后可以建立一种civic epistemology(公民认识论),它将英国的智识主义(intellectualism)、德国的参与式民主和美国式对权利的关注给结合起来。

布什的“无止境的前沿”说也许曾经成为支持科研活动的可行而实用的理由,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了论辩中的润滑剂,帮助科研人员从柏拉图之“纯粹性”高地滑向知识经济的街道。

 

博主:相比于法制比较完善的国家,我国在司法实践中是不怎么太强调“无罪推定”的。可是,在创新风险评估方面,某些政府部门(以及某些科学家)的立场接近于美国的进路而不是欧洲的进路。也就是说,他们对新技术持“无罪推定”立场:谁要说这项新技术不好,就要拿出它不好的证据来。他们惯常说: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过硬证据表明这项技术有多大坏处。

我个人真希望反过来:不要轻率地抓捕一个人,也不要轻率地“大力推广”一项新技术。抓错、杀错一个人,以后再平反,是弥补不了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的;在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跑得太快,一旦其副作用的证据在日后呈现出来,则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给生态、给人类的安全造成的巨大损失,也是难以弥补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28811.html

上一篇:英汉词典查不到(之三十四)
下一篇:科学的利润(书摘)
收藏 IP: 219.142.139.*| 热度|

54 吴飞鹏 曹聪 王安邦 孙学军 井然哲 张伟 李毅伟 尤明庆 陈小润 郭向云 彭思龙 张波 邹谋炎 陈湘明 曹广福 刘用生 吉宗祥 蒋迅 钟炳 周春雷 陈斌 张启峰 徐耀 刘钢 熊航 平果 邸利会 吕喆 赵凤光 张骥 刘立 杨晓虹 唐常杰 俞立平 翟自洋 刘伟 何学锋 汪育才 马磊 王启云 张志东 傅云义 胡努春 柏舟 茹永新 吴吉良 魏瑞斌 傅蕴德 许培扬 anonymity crossludo dulizhi95 xqhuang 宋敦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6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