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很多关于流浪的故事,我印象深一点的有两段。其中之一,是黑塞的小说《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中的故事,因为涉及宗教,以后有时间再说。另外一段,涉及音乐。喜欢小提琴音乐的人,一定知道萨拉萨蒂的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演奏这支曲子难度很大,很多的高难度技巧,艰涩深奥, 和弦、泛音、跳弓、顿弓、左手拨弦、极高音区的演奏、极快的快板、加了弱音器的缓板,既要有温柔伤感,又要有力度速度,等等。整个曲子娓婉的倾诉,热烈的讴歌,荡气回肠,以小提琴特有的音色,表现出吉普赛这个流浪民族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伤感,以及他们活泼、乐观、能歌善舞的天性。一段真正的音乐,一个漂泊的梦,向往着回归自然,讲述一个流浪的故事,追寻着人类心灵纯粹的本性。无论是谁,内心深处总有块柔软的地方,会被这段音乐触动。
下面提供几个连接,分别是穆特,海菲茨,弗雷德曼,拉宾和莎拉.张演奏的《流浪者之歌》。愿意去听一下的读者,可以去试试。他们的演奏,各有千秋,有很多的评论,我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一点是,大部分评论的文字,都集中在小提琴的演奏上,很少涉及对整个音乐的审视。虽然是小提琴独奏曲,但作曲者写的管弦乐伴奏也非常的优美,松软丰润,仿佛为舞者提供了一个绝妙的舞台。无论是倾诉般轻柔的铺垫,还是对主题厚实的共鸣,如夜归者的天幕,茫茫无际,让夜归人的身影,在星空下显得如此的令人神往。
我曾经试图练习过《流浪者之歌》,不过很快就放弃了,知难而退。那时是文革后期,教我小提琴的一位师傅,是我们那里一个汽车配件厂乐队的指挥。我高中毕业后、下乡之前,在那个乐队里混过些日子,参加过一些演出。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是个个头不高,带一副黑色宽边眼镜的家伙,音乐家的邋遢像,头发有三个月不洗的油亮。演奏起小提琴来,尤其是solo的时候,身体动作很夸张,让人头晕。最特征的动作,是演奏过程中,哪怕只有半个音节的停顿,他都会用持弓右手的中指快速顶一下因过度摇晃而下滑的眼镜。从他那儿,我知道了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 每次我们排练休息时,大家会切磋一下琴艺。首席对这首曲子崇拜得五体投地,总是要滔滔不绝地说他练习《流浪者之歌》的体会:左手快速拨弦如何的难,加了弱音器的缓板如何难表达,还怪他那把琴不好,加了弱音器差不多就成了哑巴,发不出声音来了。他除了当场演奏一段外,还会闭着眼睛,极富感情和表情地哼缓板中那段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每当这个时候,乐队的朋友就会开玩笑地喊:快去端痰盂来!意思是为他接就要流下来的眼泪。朋友们背后常聊首席的故事,说他有一回自己掏钱,坐火车千里迢迢到上海音乐学院去,想试试能不能找到伯乐。结果人家没有听完他最拿手的曲子,就把他给止住了,说他五个和弦砸下去,四个音都不准,让他很受伤。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他是有些音乐天赋的,只不过生不逢时,没有适时得到合适的训练。
历史上,曾经有很多民族和国别的人到过中国,波斯人,穆斯林,基督传教牧师,犹太人、 更不用说印度的高僧。但从我所知道的,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吉卜赛人,那个宿命流浪的民族。流浪是他们文明的精髓, 在主流文明之外,他们靠着大自然,吸收着原野的优美安静,山川的浩瀚硬朗,在这个星球上留下自己的传说。 相比之下,植根农耕的汉文化要先进得多,也更加的富裕。安居乐业是中国传统中的理想。塞外多是愁云惨雾,征夫泪,游子悲,父母在、不远游。多少的诗词中,也能听到子规啼,杜鹃唤:不如归去,行不得也哥哥。我们修篱笆、垒院墙、筑长城,造就了某种围城情节,可惜在挡住别人的同时,也圈住了自己。而在高墙之内,仍然还在眷恋墙外那些山和水,于是在庭院之中,培育出了优美的园林,以假山盆景的方式,把大自然的山水,山寨到了家里,不用出门,可以享受到高山流水,尽管多少有些脂粉气,格局也十分有限。
现在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庭院深深中的哀怨和狭窄气氛,已经不符合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的很多朋友,都有一种愿望,能一个人背上包,独自行走天下。经过田园、海湾、山岗,让山风和波涛,唤醒沉淀在心底的童真;让旷野的宽广,容纳城市的拥堵、名利的追逐、以及心中那些莫名的担忧和惆怅。宁做流浪汉,不当小市民。
最后贴几张随机挑出来的照片,和流浪没有什么关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1ODk4ODQ=.html
安妮·索菲·穆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xOTIzNDA=.html
雅沙·海菲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1MDIyMDA4.html
埃里克·弗雷德曼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M2NDQyODA=.html
迈克尔·拉宾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M0ODQ1NTY=.html
莎拉.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