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等离子体科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博文

听数学家讲物理——再谈朗道阻尼 精选

已有 25837 次阅读 2011-12-7 21:49 |个人分类:学海无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物理, 数学家, 菲尔兹奖, 朗道阻尼

李泳老师写了《数学家说物理》。想起笔者前些日子有幸听了数学家讲物理。

 

这位数学家是去年的Fields Medal的得主,Henri Poincaré Institute法国数学家Cédric Villani。他得奖的Citation是:

 

“For his proofs of nonlinear Landau damping and convergence to equilibrium for the Boltzmann equation.”

 

今年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的年会特地请他来做Tutorial Talk。下图是在Wiki上他的照片。

 

                      

      

 

笔者在《关于Landau阻尼》一文中说过:

“笔者觉得,朗道阻尼的发现可以说是等离子体物理中最杰出的理论工作之一,但也是讲授等离子体物理时最困难的部分。目前能够看到的等离子体物理教科书(是至少中文的和英文的),都没有把这一部分写好。”

 

数学上,这个工作很漂亮——朗道(Lev Landau)的证明一如既往地条理清晰、无懈可击。但是物理上如何解释这一“阻尼”现象?“当年朗道阻尼提出的时候,就很难为物理学家们所接受——主要是因为:Vlasov方程本身是无碰撞的,可逆的;而朗道阻尼给出的指数衰减显然是不可逆的。UMCP的吴京生教授回忆过当年他读博士的时候,参加过的一次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一位报告人讲完他利用朗道阻尼做的一个工作后,一个非常有名望的物理学家站起来说:How many times do I have to tell you?! 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called Landau Damping! ——我必须告诉你多少次(你才能记住)?!(世界上)根本没有朗道阻尼这码事!

 

现在教科书上一般的解释是:

关于朗道阻尼的物理机制,普遍认为是波—粒子相互作用引起的。以静电扰动为例,当一种波扰动在等离子体中传播时,其静电势场会“捕获”与其相速度接近的粒子一起运动(即在波的坐标系中,这些粒子会在势场的“峰”之间来回“振荡”),形成相空间轨道的“岛”状结构。我们称这些粒子为“捕获粒子”trapped particles)。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混合,速度快于相速度的捕获粒子被减速、慢于相速度的被加速,使得粒子的速度分布函数在波的相速度附近被展平flattened)。如果分布函数在这一区域是随速度递减的(一般都是这种情况,比如Maxwellian分布),则被加速粒子比被减速的粒子多,粒子们得到了能量——这些能量显然是波提供的。所以波被“阻尼”。反之,如果分布函数在波的相速度附近是随速度递增的,粒子们就失去能量,而波则得到能量增长起来。

 

这是波和粒子“能量交换”导致阻尼的观点。下面是相空间里“捕获粒子”和“通行粒子”相轨迹的示意图。

 

 

但是,从这个图可以看出,即使是“捕获粒子”,其相轨迹也是可逆的。即使是长时间的“平均”,如何实现“相混合”?而且Villani在数学上证明,扰动的“久期”行为是随时间代数增长,“长时间”结果已经进入非线性阶段!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Villani引入了一个称为“regularity”的量,发现对于足够小的扰动,粒子与波之间发生“regularity”而非能量的交换。则在非线性阶段导致Landau阻尼。

 

事实上,从拓扑上看,每条“捕获粒子”相轨迹都是“稳定”的(即无论多久,仍是原来那条椭圆线;上面的粒子的运动是“确定”的)。对“通行粒子”更是如此。唯一具有“不确定性”的,可能导致“随机”行为的是初始就在分形线(separatrix)上的那些粒子。但是,第一:分形线的“测度”为零,所以这些“不确定”轨道上的粒子所占的比例也趋向零;第二:尽管分形线上粒子运动的轨迹是不确定的,但是分形线本身在线性阶段是拓扑不变的——除非扰动幅度的改变使得“通行粒子”被捕获或者“捕获粒子”被“释放”成为“通行粒子”,引起分形线上的“重联”。但是这种扰动幅度的变化被解释成Landau阻尼的“后果”——逻辑上不自洽!

 

那么,怎么才能使有限测度的相轨迹变成“不确定”?或者说,随机性(stochastics)是如何引入了?

 

这只能发生在准线性阶段:在一定的频率区间有几个相邻频率的静电扰动。那么,因为它们的频率、相速度相近,这些“相岛”在准线性阶段会相互“重叠”(overlap)。一个“相岛”的分形线会与其相邻“相岛”中“捕获粒子”的相轨迹(那些椭圆线)相交,使得那些“捕获粒子”都成为“不确定”的。正是这种“相空间有限测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相轨迹的“混合”和分布函数在这一具有不确定性的“相空间有限测度”上的展平。用Villani的语言,就是在线性阶段,基本上整个相空间都具有“regularity”,仅仅在具有零测度的分形线上有所谓“irregularity”。但是在准线性阶段,一旦“相岛”的重叠(overlap)发生,扰动把“irregularity”传递给有限个粒子的相轨迹,Landau阻尼就发生了。

 

这是笔者个人的理解。没有来得及和Villani讨论。另外,这里说的“准线性”和“非线性”与Villani所用的数学上的非线性不同。在所谓“准线性”阶段,对单一扰动来说,已经是非线性的了;但是我们只讨论波与粒子的相互作用。“非线性”则需要考虑波与波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Villani的Talk结束后,提问阶段Princeton的秦宏老师就问过为什么不用能量这样的好的守恒量来描述。事实上,根据波与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论,可以计算出波与粒子之间的能量转移以及总的能量守恒。所以能量与regularity的关系还是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还要谢谢xiehuasheng同学,这里是他给的链接,可以找到Landau的原文英译——重要的思想还是要看原始文献的:

http://ifts.zju.edu.cn/forum/viewtopic.php?f=4&t=47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46-515967.html

上一篇:盐湖的冬日景色
下一篇:最后一次课
收藏 IP: 124.205.77.*| 热度|

48 武夷山 杨华磊 刘艳红 吕喆 施郁 刘全慧 陈学雷 陈伟 王涛 谢鑫 金勇 文双春 谢华生 魏东平 钱磊 刘颖彪 孟凡 鲍得海 王先驱 王庭 吴文志 曹俊 高建国 唐常杰 张文卓 郭向云 饶选辉 苗元华 苏力宏 梁进 鲍海飞 李泳 惠小强 李毅伟 魏玉保 路兴强 张思文 黄子骏 俞立 张坤 朱霄龙 crossludo lyfyy arpku yangwencao songshu123 xqhuang dashit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