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滥发垃圾论文,是否也属学术不端行为? 精选

已有 17527 次阅读 2011-12-6 13:08 |个人分类:学术生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不端, 垃圾论文, 河南大学, 副教授

为了写这篇博文,我在网上用“垃圾论文”和“学术不端”作为关键词查了一下,但并没有找到二者的关联。虽然发表垃圾论文,早就被大家所不屑,但估计也没有多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学术不端行为,我一直也没有将二者联系起来考虑,直到刚才,我看了科学网的新闻《河南大学副教授被曝三年发表各类论文273篇》,天呀,比我们发博文的速度还快!这才意识到这种情况的严重性。
 
【新闻摘录】:河南某大学的副教授被网友奉为“学术超人”。网友“枉教学术”罗列他273篇论文的目录,包括作者、单位、刊名、年期、题名。其中,发表于2009年的有123篇,2010年的有105篇。论文大多发表在各地大学的学报上,如《燕山大学学报》、《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等,发表期刊遍布全国各地。记者同时注意到,在这273篇论文目录中,部分文章虽然发表的时间和期刊不同,但标题是一样的。期刊网上显示,大多数文章的被引用频次为0,被下载次数也不多。作者自己也承认,自己四分之三以上的文章都属于政治宣传性的文章,包括对党的政治的解读,对党的精神的宣传等,“这些文章严格来说都与学术有一定距离”。既是宣传性文章,为何能作为学术论文刊载于各地学报?作者自己介绍说,按照要求各地学报都必须有这一部分内容,在其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内,只要是愿意写宣传性文章的教授,其所发表的文章数量都不会少。
 
那我们再看看学术不端的定义。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窜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互动百科的定义)。
 
也许,我们在评价学术不端行为时,更关注了这个定义中所举的一些例子,比如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剽窃、一稿多投(也可归为自我剽窃)、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而对大前提的定义“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可能没有仔细思考。从上述这个例子来看,说这位“学术超人”败坏学术风气和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而且,大量垃圾论文能够这样发表出来估计是一个系统错误,也就是说评价体系、作者和杂志社都存在问题。而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科学网已经讨论颇多,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但从作者自己来说,其主观错误不容忽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学术不端的定义,我觉得应该将类似的“大量发表垃圾论文”归为学术不端进行考察。虽然这么说,但操作起来确实还有一定的麻烦的,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是“垃圾论文”,其次要定义多少属于“大量”。而且,这会不会导致打击面过大,伤及无辜?在这个考察中,我觉得朱大明《论文剧增并非只因量化评价》一文很有参考价值:只要是经过真正意义上的同行评议和编辑把关并由正规期刊发表的论文,即使没有被引用或尚未发挥实际效益,也不应一概指责为“垃圾论文”... 学术质量相对平庸甚或存在研究缺陷的论文不宜泛泛斥为“垃圾论文”,而那些只为职称、学位或奖金或应付考核而重复发表、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产生的毫无学术创新和应用价值的所谓“论文”才是真正的“垃圾论文”,其不仅仅浪费了科研和出版资源,更严重污染、败坏了学术环境。“垃圾论文”的真正原因是科研无作为、唯利是图和道德、法规观念淡漠。要提高论文质量、遏制“垃圾论文”,一方面取决于作者扎实的科研工作,同时,要依靠科技编辑认真把关和同行专家严格的评审;而目前最重要的是,必须强化对学术违规者的监督和惩处力度。对学术论文,我们追求杰作,也可以容忍平庸,但绝不允许违规。
 
对此,我们不妨一试,也将之作为一种学术不端行为教育我们的学生。
 
相关博文
 
 
图片来自网上,仅供欣赏


学术不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15493.html

上一篇:鹰的启示:人过四十的心态
下一篇:垃圾论文不分文科理科:驳《都是科技论文,文科论文=理科论文》
收藏 IP: 58.41.104.*| 热度|

43 吴辉 赵猛 唐尊一 胡殿明 何学锋 杨海涛 吕喆 梁建华 许培扬 金勇 唐常杰 王加升 李传亮 王振亭 刘用生 苏力宏 曹聪 茹永新 闫钟峰 赵纪军 吴锦宇 肖振亚 曾泳春 徐耀 刘锋 邸利会 翟远征 李万春 李冰 刘波 程南飞 高建国 刘自然 储成才 zhouguanghui mrhelpful414 lily1966 songshu123 haidazhuxi abc5710110 uneyecat luxiaobing12 jane200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