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j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jun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八卦物理,管窥大千

博文

科学的公众参与之中美比较 精选

已有 6105 次阅读 2011-10-2 22:53 |个人分类:我的物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普, 中学, 科学网, 点击率, 评论数

今天收到《量子日记》博客网站的一份统计,由于中微子超光速这一吸引公众眼球的事件,其9月份的浏览量急剧上升。就这个小统计,做一个小小的比较。
 
量子日记》是费米实验室主办的一个粒子物理专业博客网站,只有大约20名博主,以博士后为主。其中一篇博客“Elementary, My Dear Neutrino“的点击率是23000次,195个评论;一篇"Nothing travels faster than gossip"的点击率是13500次,98个评论;还一个直播OPERA会议的博客有6000次点击,43个评论。点击主要来自美、英、德、意、法等国。
 
(来自Chris Knight)
 
在科学网上,我的博客“撼动现代物理学的根基:超光速的中微子”,点击率为10954次,46个评论。张文卓的“对这两天新闻爆炒的“中微子超光速实验”的一点评论”点击率为5218次,28个评论。第三是我的““超光速”中微子实验中的测量问题”,点击率4273次,34个评论。

从科学网覆盖的读者群来看,首页精选的博文应该点击率远远超过量子日记才对。科学网最热门的博文点击率大约是10万次,当然这都是讲院士、经费的,专业的博文大概1万就到顶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职业科学家只关心待遇和经费。从科学人口来看,这个差别不难理解。美国的实验粒子物理学家大约是2800人,中国估计为200-300人(具有正式职位,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人)。可以假定,其辐照的感兴趣而非职业的公众人数也是10:1。
 
另一个有意思的是评论数。中文专业博客的评论数与点击率的比例,一般远远低于英文的。一方面可能是点击率中,外专业的占比高,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比较内敛,思维惰性也比较大。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学”好,缺少主动性、攻击性的思维。上周在物理所举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论坛.学术分论坛》,尽管诺奖得主们都特能侃,自由讨论时居然还有冷场的时候。而且问题全部来自特邀嘉宾,后排坐着、站着的学生和年轻人,没有一个敢提问的。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我也是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从小就怯场,后来就要求自己,开会时不空手去,也决不空手回。在听报告的时候,可以放弃听一部内容(少“学”点,学是学不完的),但要在听的过程中积极构思出有攻击力的问题来,最好能让报告人出身汗。
 
在美国(以及西欧),公众参与(Outreach/Education)是一个科学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普及是一名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之一。花纳税人钱的科学研究项目,有责任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中国似乎还没有一个经费资助机构关心这一点,比如说要求提交公众参与的报告。不过也确在改善。比如中科院每年有“公众日”,参观的人很多。前不久从电视新闻中得知当天是“全国科普日”,不少国家领导人出面参与。我是第一次听说,科学院的各网站上也居然没有任何响应。部门之间协调不好,这感觉是比较奇怪的。
 
科学网的职业科学家读者群估计不会再快速扩大了。下一个瞄准的目标,应该是大学生和中学教师。他们不仅需要教和学的方法,也需要了解甚至参与前沿的科学。很多人是希望有这个途径,但还没有找到的。抓住了这一大部分人,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则功莫大焉。我在美国参加的实验,就有一个中学物理教师长期参与。当然研究是做不了的,但是在宣传、科普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至少他了解了一流的研究是怎么做的,可以给中学生第一手的、正确的印象。如果想吸引这部分人,目前科学网的分类方法不太合适,不同的专业文章分得太散,需要压缩非科学本身的内容,挤出空间来按学科分类。假如我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来到了科学网的首页,我会从哪里看起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183-492752.html

上一篇:科技要从总理抓起
下一篇:超新星照耀诺贝尔奖
收藏 IP: 180.77.211.*| 热度|

19 刘全慧 文双春 王伟 王涛 肖重发 郑祺 朱志敏 杨正瓴 刘用生 曹聪 马红孺 张文卓 刘广明 唐常杰 魏亚东 丁雪峰 zhuhong hugege agreatbo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