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书的愉悦功能
武夷山
《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杂志,2011年第6期
上小学时,我读的第一种科普书是《十万个为什么》,那时才上小学,脑子接近白板,所以这本书在记忆中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八本分册分别是什么学科的,包括某些问题是怎么问的,怎么回答的,似乎这些书就在眼前。例如,数学分册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拓扑学的,从莫比乌斯圈说起。….,我之所以要特别提到这个问题,是因为这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那是上幼儿园时,我们老师带我们做游戏,叫一个同学沿着一个纸圈的中心线剪下去,结果,纸圈成了两半,而老师却能将自己手头的纸圈剪成两环相扣的8字。当时觉得很神奇,想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能耐?。读了《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分册,知道了答案,原来老师剪的那个纸圈是莫比乌斯圈,就高兴得要命。我想,这应该算是诱使我日后走上科技这条道路的一个偶然性的因素吧。当然偶然的背后也还是有必然性的,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看书,而且看得很杂,比如,我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就把姐姐的小学高年级《自然》课本早早地看了好几遍,还按照课本的要求做一些简单实验。
对书籍的热爱一直保持着,上大学那会儿,每到一个没去过的地方都要首先去当地的书店逛逛,买些书,这其中有很多都是科普书。。记得有一次去无锡实习,去了无锡的一家书店,并被卡尔·萨跟的《伊甸园的飞龙》深深吸引,当即买下。后来要离开南京到北京读研究生,别的很多图书都留在南京家里,无法带到北京来,但萨根的这本书一定要随身带来。
上了研究生,就不仅仅限于看科普书了,因为一直对外国语言非常感兴趣,我开始尝试着翻译科普文章和科普书。为了练习翻译,我经常把自己学的英语课本(如Essential English)的课文从头到尾翻译一遍。最早发表的一篇翻译文章是1983年在《国外科技动态》杂志上刊登的《致癌基因研究的进展》,那是我们研究生课程日语课(第二外语)的作业,因为翻译得比较好,老师就推荐发表了。1984又在科普出版社《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发表了译文《闪电之谜》。再后来开始尝试科普书的翻译,我翻译的第一本科普书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知觉之迷》。看到自己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能发表,能出版,那种兴奋和而喜悦你可想而知,同时这也正好形成了正反馈,越翻译越觉得有意思,就不限于科普文章了,各种类型、各种体裁的东西我都试图翻译一下,尤其是当把诗歌的韵律也翻译出来之后,享受诗歌音韵美的那份满足感,真是溢于言表。
走上工作岗位后,除了有四年多在驻外使馆科技处工作外,其余时间都一直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工作,总之,没有离开过科技行当。多年来,除了翻译发表科普作品外,我还从事国外科普工作状况的调研,向国内同行介绍我认为值得借鉴的东西。这些工作让我的生活更加愉快。而且我相信类似的愉快感,周围的一些前辈或者同行都有。
最近刚看完了一部科普作品,约翰·德比希尔的《素数之恋》,这是一本难得的优秀科普作品,由奇数篇和偶数篇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篇章专写数学的问题,另一部分篇章专写与数学有关的人物,采用这种方式,读者可以跳过不感兴趣的章节,即使没有数学基础的人也可以看看与数学有关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妙趣横生。
就阅读的趣味倾向而言,早年我为了扩充知识,适应科技情报岗位的要求,多以科普阅读为主,现在的业余阅读主要以阅读人文社科著作为主,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没有一定的社科人文素养是做不好科技政策研究与科技情报研究的;另一个原因是,大概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口味越来越刁,写得不好的科普书我根本看不上眼。
科普书在产生愉悦功能的同时,也会对一个人的成长发挥很大的作用。我曾做过两期“走近诺贝尔”(CCTV10套播出)的访谈节目,我在节目中谈到,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自己的传记或回忆录里提到,小时候受到过某本科普书、某一科普杂志、某次科普展览或某部科普电影的影响。我们今天提倡阅读科普,并不是希冀让每个孩子成为科学伟人,这当然也不现实,但至少有助于让孩子觉得,科学是有意思的。
我曾经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父母给我们生命,我们又能如何报答父母呢?如果要完全对等的报恩,那只能是在父母生命垂危之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他们的生命,但这显然不可能。后来我想明白了,提出了我的 “逆向报恩理论”(开玩笑的说法):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再去创造新的生命,这才叫报恩。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现在所热心参与的科普工作,小时候看了《十万个为什么》受到启发,对我人生的轨迹产生了影响,我怎样去报答《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编者?那就只有通过自己做科普,影响下一代,这样才庶几能报答那些曾经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科普书作者。
简介:
武夷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总工程师;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情报学报》主编;《中国软科学》常务副主编;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学计量学、科技政策和美国科技问题研究。已发表译著、编著二十余部,发表大小文章600余篇。
推荐:
1、《素数之恋》,约翰. 德比希尔,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2、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司马贺,穿越歧路花园,黄军英等译,武夷山校
3、新星出版社,陈功,信息分析的核心
4、北京大学出版社,赵鑫珊,哲学是最大的安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