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应该是有争议的话题,先开门见山,我的观点是BBRC算不上同行评审期刊,至少算不上真正的同行评审期刊,我的理由暂且按下不表,先科普一下BBRC,毕竟很多不搞生物相关的网友并不知道这个期刊。
BBRC的全称为: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尽管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F)不算高,多年一直在2-3分之间,但是其在生物医学界的知名度可不算小,我想大概原因如下:1)BBRC的历史相对悠久,已有50余年的历史(当然这和百年老店Nature, Science, JBC等老牌期刊的相比,年轻多了),创刊于 1959年(是年,全国人民都在忍饥挨饿啊);2) 发表文章数相对较大,近3000篇/年,这个数字和年发文量高达近万篇的JBC与近2万篇的PLoS One自然是没法比,但是这个数字已经很可观了,作为对比,我国影响因子高居亚洲第一的Cell Research (参见我的另一博文),2010年全年的发文量仅仅只有区区173篇。正是由于其发文量大,所以尽管IF并不算高,但是其总引用次数在SCI收录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内期刊仍排名第5。BBRC这一点有点像演技并不特别出色的二流/三流演员,一年客串(或者就是跑个龙套)N多电视剧,和观众混个脸熟;3)更重要的是:BBRC尽管从名字来看,似乎仅仅发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方面的论文,事实上,BBRC上面的文章,几乎涵盖所有能与生物沾点边的领域,从植物到动物,从生理到药理,无所不包,所以BBRC也就能与几乎所有搞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混个脸熟”。
科学网博主牛登科老师曾发表题为“编委会自己审稿,算不算peer review”的博文, 这个问题如果是肯定的答案,我认为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编委会的学术同行需时真正的同行;2) 是“审稿”。第一个条件,没有多大的争议,我这里为何强调是“审稿”呢,这是因为BBRC的编委会的学术编辑并非是通常意义的“审稿”。一般而言,通常的同行评审都会对所评审的文章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指出文章的错误和问题,或要求补充实验以更好的佐证作者的结论,然后提出是否接受的推荐意见,而最终决定文章是否接受,由主编/副主编等(或其他头衔)拍板。但是BBRC编委会的“审稿”,却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审稿,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接受稿件而言,都是直接接受,没有任何修改意见,这一点不是我在忽悠,至少有如下证据:1)BBRC官方网站明确指出“Requests for revisions are rare”,也就是说要求修改的稿件非常少,这似乎显得牛登科老师的运气有点不佳,因为他发表的5篇BBRC文章居然有2篇送了外审,比例之高,在BBRC是惊人的;2)网友们的经历/经验,几个月前,丁香园论文与投稿交流版曾经就BBRC进行过讨论,有为数众多的网友参与,我没有看到任何网友提及其BBRC投稿要求修改(修改语言再投的除外);3)我自己的经验,好几年前,我的一篇BBRC投稿也是直接接受。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BBRC编委会的“审稿”, 只是做个决定,如果用英语说,应该是“Editorial decision”, 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稿,因此我认为BBRC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行评审期刊(当然我深知BBRC和不少网友认为它是)。
本文无意贬低BBRC,我自己也曾在上面发表过文章,恶心它,不就是恶心自己吗?!我只是想根据事实,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也欢迎您的高见。事实上,像BBRC这样的普通期刊,也有一些很出色的论文,该刊50余年来,已经发表了7万5千余篇论文,其中,截至2011年4月20日,已经有25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千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曾与2004年由于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而获诺贝尔化学奖Aaron Ciechanover也曾在BBRC发表过一重要论文,标题为:“A Heat-stable Polypeptide Component of an ATP-dependent Proteolytic System from Reticulocytes”,发表于1978年,该文被视为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的里程碑论文,Aaron Ciechanover能获诺贝尔奖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BBRC上这篇开创性论文。
(王守业写于2011年4月20日,引文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id=43554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