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syokemos

博文

JBC vs PLoS ONE: 鹿死谁手? 精选

已有 86229 次阅读 2011-4-19 11:13 |个人分类:期刊出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PLoS, NPG, One, JBC

                                                             

                          

科学网上的网友尤其是搞生化研究的估计几乎无人不知道JBC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这一百年名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们知道一个期刊的影响力除了和其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直接相关外,还有一个可以说更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总的引用次数,这一指标是IF和被引次数/发文量的综合。有的期刊尽管影响因子很高,但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并不见得如何,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全球科技期刊的IF最高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IF高达近90分!参见我的另一博文, 由于该刊发文量很低,所以尽管其IF高居第一,总的引用次数却根本排不上号,其知名度,别说和SCIENCENATURE这样的牛刊比,即使是搞生物医学研究的,知道此刊的也并不多,我相信除了业内(临床肿瘤医生)的专业人士,没有几个人知道此刊。但是JBC则不同,在2006之前,该刊一直是全球所有科技期刊中被引用次数一直是最高的。但是从2007年以后,由于其IF1999年的7.666持续下降到现在的5.328, 其总的被引用次数已经逐渐被Nature, PNAS Science超过,位居第四位。这种下降的趋势至今没有看到停止的趋势,但是廋死的骆驼比马大(并且JBC还远远没有到廋死的地步),JBC在生化领域的影响力至今仍然是无可替代。但是将来有没有?我觉得PLoS ONE应该是最有可能取代JBC的影响力的(反映在总的被引用次数上)。

在介绍PLOS One之前,有必要科普一下PLOS, 是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的缩写,是一些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著名科学家在2003年创办的,根据Wiki上的介绍PLOS的定位是:“a nonprofit open-access scientific publishing project aimed at creating a libra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and other scientific literature under an open content license.”所以, PLOS的一大特点是其旗下所有包括PLOS One在的7种期刊都是采用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方式出版, PLOS和另一知名出版公司BioMed Central(BMC)被认为是开创OA出版方式的领先者。

PLoS ONEPLOS系列期刊中,是最年轻(2006年创刊)也是最大的(指发文量)。PLoS ONE在世界科技期刊出版史上可谓是一匹黑马,2010年刚有IF就达到4.351(2009年的IF),可谓是闪亮登场。它的成功肯定有很多因素,个人觉得除了其比较特别的peer-review的方式和选文方式外,PLOS其他系列的巨大成功(不少IF~10甚至更高)也使其诞生那天(2006年底)起,就显得出身不凡(不是官二代就是富二代?),另外其自由获取(open access, OA)出版方式也是其IF较高的重要原因。现在总的被引用次数在全球根本排不上号,但是它却可能是未来的当年的JBC(总被引用次数全球第一),缘何这样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刊的发文量太惊人啦!该刊自从2006年底创刊以来,其年度发文量迄今为止(截止至2011418),在Web of Science上可以查到的各类论文总数,分别为:1372006年)、12302007)、27172008)、44042009)、67142010),像这种火箭式的快速增长(年年翻番有时都不止),我还没有听说过第二家。PLoS ONE2009年就已经是全球第三大(根据发文量)科技期刊。今年无疑它将坐上冠军的宝座,并且其发文量还会继续增长,考虑到其IF有直奔甚至超过JBC之势,可以说PLoS ONE的总被引用次数列全球第一应该是指可待,但无论如何,PLoS ONE现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可能用不了几年,在生物医学领域,就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另外:PLoS ONE刊名中的ONE取得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现在流行的多功能打印机:“all-in-one", 所以该刊的文章研究领域非常之广泛,真正“all-in-one"!

另外,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过去或现在对PLoS ONE是很不屑的,我在2010年初的曾经看过一个标题为“Down the impact factor ladder”录像,这个由一些科研人员整的比较搞笑的录像挺有意思,在youtube和土豆网上都可看到,这个录像就将PLoS ONE恶心的不轻,误以为PLoS ONE是和BBRC(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IF=2.548)一样并非同行评审(peer review)期刊,我当时也是受此影响,现在看来,PLoS ONE尽管显然不算什么牛刊,但显然已经非BBRC可比,并且有严格的包括同行评审在内的质量控制体系。

顺便处于好奇,就预测一下这两个期刊的2010年的IF(请注意:今年发布的事2010年的IF),根据两刊去年的IF,以及Web of Science的引文数据,我预测JBCIF还将很不幸的进一步下滑,至~5.0,今年应该还在5分以上,但是目前的趋势来看,JBC以后保住5分已经很困难了。而PLoS ONE基本保持去年的IF,并有很有幅度的上升,IF~4.42个月后官方结果即会发布,让我们拭目以待。综上,JBCPLoS ONEIF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在加上PLoS ONE的发文量已经远超JBC (2010年发文量: 6714 v.s. 4314) ,所以前者的影响力和JBC以后还真有的一拼。

另外,有网友评论说,只有中国关注IF 国外没人care,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至少在欧美,尽管没有我国那么看重IF,如果说完全不看,我绝对不相信,事实上IF的高低还是大家投稿的一个重要(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参考,据我了解,在美国的不少搞肿瘤研究的PI 以前喜欢投JBC 现在转投IF更高的Cancer Research(IF=7-8)了。

再顺便说点题外话,PLOS One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名”方面,显然该刊已经声名鹊起;“利”方面,不算广告、捐赠等收入,光出版费(每篇是1350美元)收入近一千万美元,当然有些作者由于种种原因,出版费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免,但是显然也仍然是一笔很大的收入。PLOS One这种成功模式,现在已经刺激了许多新创期刊效仿,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的20104月才创刊的NATURE的新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刚从一位网友得知:更合适的例子应该是Scientific Reports, 但是该刊虽然属于NPG旗下,不是Nature的子刊), 该刊和PLOS One类似,接受几乎所有自然学科的投稿,但是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1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发文量特别少,创刊至今,才只有300余篇论文发表(Web of Science已经收录,大树下面确实好乘凉啊),和PLOS One现在年发文近7千篇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2)和PLOS One不同, OA出版方式是由作者选择的,也就是说,作者自己可以选择是否交高达5000美元/每篇的出版费,当然不交的代价就是没有了OA 读者就不能自由、免费下载作者的论文。从上面的分析来看,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定位似乎为“小而精”,我个人猜测,该刊之所以如此定位是由于:1)NATURE的东家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不差钱”,很难想像,这个世界还有哪所能称得上大学的图书馆能不订阅NATURE, NPG旗下的上百种期刊(其中包括我国的至少三种期刊,例如Cell Research)每年为NPG带来数以亿计的收入。我国的Cell Research等期刊借NPG这条又大又著名的“船”出海,自然要支付不菲的借船费。所以NPG不像PLOS,要靠PLOS One来“吸稿”(同时也是“吸金”);2)Nature Communications“不差稿”,因为NATURE及其子刊每年有海量的投稿被拒,这其中当然不乏很出色的稿件,这些据稿会被编辑们推荐到Nature Communications,所以,该刊稿源很好。综上所述,这个新期刊的IF以后低不了。 

(王守业草于201012月,修改于2011418日,引文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quickforward=1&id=43488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3591-434889.html

上一篇:SCI期刊提升影响因子的“非主流”之道
下一篇:BBRC算是同行评审期刊(Peer Reviewed Journal)吗?!
收藏 IP: 108.88.161.*| 热度|

25 蒋迅 高建国 盖鑫磊 孙学军 郭桅 赵星 王晓峰 牛文鑫 韩晓伟 徐索文 张亮生 柳东阳 王孝养 任胜利 孔晓飞 徐保磊 吴明火 钟灿涛 袁方 赵斌 陆俊茜 李大斌 余世锋 强涛 蔡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