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16):“一目十行”做得到吗?——浅谈快速阅读 精选

已有 15084 次阅读 2011-4-14 07:04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习, 实践, 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fast reading)的本事管用一辈子,不管你干哪一行。

古人用“一目十行”来形容读书读得快。“一目十行”做得到吗?完全有可能做到。我对自己的阅读中文书报的速度做过粗略检测,大概能做到“一目十四行”,也就是说,一页32开本的书或电脑上的一页网页,“扫描”三次,可以略知大意。我自以为这个速度已经差强人意了,但后来了解到,前不久辞世的季羡林老先生竟能做到“一目三十行”,亦即,一页书,他瞄上两眼就看完了,令人叹为观止!

为什么国人能“一目十行”?这得感谢我们的创造汉字的老祖宗了。汉字不是符号文字,是象形文字。形--义三者高度统一,就为中国人快速阅读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这比阅读符号文字(如英文)强多了,例如,我读英文的专业文献,至多可以做到“一目四行”(当然还因为英文不是我的母语)。

怎样做到“一目十行”?除了勤奋阅读,没有太多可传授的诀窍。

我从四五岁开始尝试阅读,六十多年了,天天都在阅读。一天不读心里烦,几天不读心发慌。“文革”初期无书可读,除了偷读“禁书”以外,就只能仔细地读《毛选》、读《语录》(中英文版)、读《人民日报》,有时还细细分析中国“戈培尔”颠倒黑白的伎俩。现在的情况好多了,可以比较自由地阅读,有趣的资料比比皆是,我的朋友常源源不断地送给我许多力作,只能有选择地阅读,还得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我认为,每天看报(现时还加上上网浏览信息),是锻炼快速阅读的最佳时机。一般来说,我每日至少读报半个小时,而且有意识地培养“狼吞虎咽”的fast reading的能力,一份32版的报纸在半个小时里读完,且能复述主要内容。正因为能较为快速地阅读,今年二三月份,我才得以在三周内预审完105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对于提高快速阅读能力,硬说有什么诀窍的话,可说那么几条:

——掌握语言学要领。我在读高中时,语文课程分成“汉语”和“文学”两部分,“汉语”课专讲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教材是当时的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吕叔湘编写的(他是钱伟长老先生在苏高中读书时的历史老师),学了以后一直管用。我对汉语(及英语)的词汇搭配和段落结构学得特别专心,经常看了上文,就知道下文。这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所以我在学习漫谈(11)中建议大家学一点汉语语法(参看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375753)。

——学会抓住关键词。说话也好,写文章也好,遣词用句之时,必定有关键词,是为语言表述的核心。抓住了关键词,句子和段落的大意就一目了然了;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洋洋万言的文章,核心词语、核心内容就那么一点点,抓住了它们,通读全篇就不那么费劲了。

——懂得抛掉细枝末节。书面表述与口头表述一样,并非所有句子、段落都重要,应该学会边看边筛选,抓住重点内容,把铺垫性的无关痛痒的句子“笃脱”。比方说,要尽快掌握小说的情节,写景写情的就不必细看;再如,科技论文中,那些铺垫性的叙述可以快速略过。我把这种技巧称为“阅读过筛”。

别的就说不出什么了,朋友们可能还有高招。我在以前的博文里谈到过要利用“边角废料”的时间,只要随时随地不断训练自己进行快速阅读(当然该精读时就得慢读),即使在看电视剧、看碟片时,也不妨锻炼对字幕的高速浏览本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天天练,事事练,你的快速阅读的本事就能日益见长,而且一辈子受用不尽。

“劝君勤练快速阅读”,是我给青年朋友们的一个小建议。

Try your best to be good at fast reading, my younger friends!

 

附记:有一位博友让我谈谈快速阅读,我翻岀一篇乐乎博文,稍加修改,重发于此。

 

写于200992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11340.html

修改于2011414日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732-432929.html

上一篇:学习漫谈(15):“里打进”和“外打进”——推介郑逸梅读书法
下一篇:学习漫谈(17):日积月累 水滴石穿——谈熟读
收藏 IP: 114.86.131.*| 热度|

24 金小伟 张伟 李小涛 吉宗祥 董焱章 罗汉江 谢鑫 齐霁 毛培宏 邱嘉文 杨秀海 刘用生 张珍 李灿 官天培 刘红超 林涛 唐常杰 苏晓路 罗淼 姚平平 youyu222 fqk6166 chch7626bb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