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学创新的主要方式:潜意识思考 精选

已有 13132 次阅读 2011-2-28 07:40 |个人分类:读书偶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潜意识

昨天看了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有译彭加勒)(Jules Henri Poincaré))的哲学小册子:《科学与方法》(李醒民译),其中提到数学创新的方式问题,我深有同感,虽然不能说英雄所见略同(不可比啊),但是其观点值得推广,这篇文章的多数观点来自于这本书,我只不过进行了整理和发挥。
 
首先,人的思考能力有两种:有意识思考和潜意识思考(李译为无意识工作,窃以为不甚贴切)。所谓有意识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考问题。拿着书,拿着笔,或者来回徘徊,冥思苦想。这些都是受人的主观控制的思考行为,都是有意识思考。潜意识思考顾名思义就是不受人的控制的一种本能的思考活动,其结果表现为所谓的灵感。庞认为,有意识的思考所产生的科研结果往往都不是最好的成果,只能给课堂里增加一点教学的材料。其主要原因在于,有意识思考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一个重大的突破往往具有不连续的特点,有时候甚至是落差很大的阶跃,这些突破显然不在有意识思考的工作范畴。潜意识思考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可能产生各种组合和结果,但是往往是少量的几个结果能够被人的意识捕捉到,这就表现为灵感。潜意识工作的机理并不清楚,但是似乎可以说其能够被人的意识捕捉的机会确实很少。这个捕捉的过程类似于人的意识的选择过程。庞认为是有个类似阈值的选择机制在起作用,而这个阈值是人的意识的兴奋程度,也就是说,当某个结果让人的意识兴奋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为主管意识所感知。
 
有意识和潜意识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有意识的思考主要负责收集信息,整理材料,把显而易见的逻辑路线都走完,等到了悬崖边上的时候,有意识的工作就只能停止。当潜意识的工作有了结果之后,有意识的思考开始接管,完善并继续拓展潜意识思考的结果,然后提出下一个问题。两者不断地交替,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创新的基本模式。
 
那怎么才能让这个机制发挥更好的作用呢?既然潜意识不能为人所控制,那似乎就没有办法,只能看上帝的眷顾了。其实不然,我们还是可以提出一些方法来推动这个机制。下述的几个方面似乎都比较有关。
 
一、深厚的专业知识是不可或缺的。潜意识思考的所有原料都需要有意识来提供,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就等于没有加工的原料,所谓的潜意识也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如果一个人对一个问题都不能理解,那就不能奢谈灵感。
 
二、人活得更纯粹。潜意识可能并不能同时做很多事情,如果我们活得不够纯粹,整天淹没于鸡毛蒜皮,那么潜意识就会混乱,不能有效地工作。它不能确定哪个是它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更纯粹,更专注似乎更有利于潜意识的工作。
 
三、更好的审美情趣有助于更好的选择潜意识的结果。前面说过,潜意识中可能会产生数量庞大的组合,但是只有少量可以输出,而输出的阈值就是我们对可能成果美的判断。只有主观上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其选择的结果的正确性就更好。否则,连续输出很糟糕的结果,会使潜意识的努力浪费,主观意识的捕捉欲望也会因此降低,长此以往,灵感将不再光顾。
 
四、需要经常换换脑筋。持续不断地攻一个问题,会使得大脑疲劳,潜意识同样会疲劳。在思考一个问题一段时间之后,应该放一放,做点别的轻松地事情,让潜意识去干活,这样的方式似乎更有效。
 
五、保持纯净的心理也是很有帮助的。人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也会因此引发不好的情绪,如,愤怒,悲伤,哀怨,等等,这些情绪似乎会大大的抑制潜意识的思考能力。保持快乐的状态是非常关键的,而心灵的纯净对于快乐似乎是关键的。
 
假如我们希望我们的科研能够不断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对潜意识的发挥和利用就成为一个课题。这方面虽然还很难进行分析和验证,但是上述的说法应该不至于离最终的真理偏差太大。仅供参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417217.html

上一篇:研究生看教科书必须多查阅原始文献
下一篇:科研的原则:笛卡尔四条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27 杨华磊 杨秀海 沈晓雄 鲍得海 洪昆辉 朱志敏 刘晓东 殷俊锋 熊李虎 唐常杰 丁杨敏 孙学军 梁进 王力 姜洪洲 熊伟 林涛 赵新铭 尧中华 齐霁 张志东 杨正瓴 李毅伟 juscojack woody78 lftkf Donut

发表评论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