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袁绍、金兀术与菩提祖师 精选

已有 50089 次阅读 2021-9-11 23: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这个题目,有点儿相声《关公战秦琼》的影子。不过,二者的性质并不相同,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

我读小学时,社会上流行连环画,特别是《三国演义》《岳传》《西游记》等成套的连环画。然而,手头真正有连环画的人不多,因此,连环画基本都是借着看、换着看。此外,各科老师在讲完一节课的内容后,也会被学生要求念连环画,老师们都乐于照办。我至今记得与此有关的几件小事。

小学二年级时,我经常跟同班同学XXX谈论《三国演义》上的人物和故事,内容自然限于从连环画上看来的。一天,他说YYY讲,三国人物中,除了曹操、刘备、孙权,其实āi chāo也很厉害。YYY,当时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比我们高了两个年级,他爸爸是校长,他家里有不少连环画。我怀疑YYY讲的āi chāo是马超,XXX说,YYY讲过马超,这个厉害人物不是马超。当我看《战官渡》时,恍然大悟,原来YYY讲的āi chāo是袁绍——他把“袁绍”认成了“哀超”。

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给我们念《牛头山》连环画,把金兵的统帅念成“金兀shù”,大家听得似懂非懂。当时,收音机上正连播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大家都知道“金兀术”,现在又出现一个“金兀shù”,隐约觉得是金兀术的兄弟。不久,音乐老师给我们念《黄天荡》连环画,她把金兵的统帅念成了“金pái shú,大家依然津津有味地听着。音乐老师主要教初中的化学课,兼教小学的音乐课。我久久地不明白她为什么把“兀”读成“pái”,直至在数学上学到圆周率π

小学四年级时,初中部的一位语文老师,经常在他的课堂上讲《西游记》,全校闻名。他讲得绘声绘色,生动形象。讲得兴起,下课了、放学了,他还继续讲,班上的学生听,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围在教室外面听。孙悟空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人物,从这位老师口中,我们知道了孙悟空的师父是提祖师”。一天,当我和同学在说“提祖师”时,旁边路过的一个人说:“不是‘提祖师’,是‘提祖师’。”我不高兴地说:“人家中学语文老师说是‘提祖师’!”对方边走边说:“他说错了,把‘菩萨’中的‘菩’当成‘萨’了。”我找到《美猴王出世》连环画,对照一下,果然是“菩提祖师”而非“萨提祖师”——这时,我才发现,过去虽然看到的是“菩提祖师”,但是读的都是“萨提祖师”。

这几件小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深刻地改变了我的一些观念,例如,高年级的学生,未必比低年级的学生学得好、懂得多;老师,即使是优秀的老师,也是会出错的,甚至出现明显的错误。

更让我触动的是,人们的一些错误,显得是很不应该的。例如,YYY的爸爸就是教师,他很可能听YYY讲过“哀超”,或者,YYY这类粗心之举在学习、生活中是普遍的,他怎么没有去纠正或矫正呢?我小学三年级的音乐老师,她应该知道金兀术是我国历史上的人物,名字中间不太可能出现一个希腊字母吧?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肯定听过《岳飞传》,他上课时对刘兰芳极为推崇,但是,他怎么会不知道“金兀术”读“金兀zhú”呢?我们当时都喜爱的中学语文老师,怎么可能不知道“菩提”呢?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则材料,作者评论国外一本经典教材,被译成中文时,有一些明显错误。例如,其一,把casual observation译为“因果观察”,作者给出正确译法“偶然性的观察”,同时指出,“即便是把casual误作了causal,根据上下文和专业知识,也不至于译错。”其二,把In the Cartesian model译为“在卡茨的模式中”,作者评论说:“上文已经提到了笛卡儿和培根,此处不难猜出Cartesian是‘笛卡儿的’之意,查查字典即可确认。”[1]

我仿佛又看到了“哀超”、“金pái shú”和“萨提祖师”。

我在对自己的研究生进行入学教育时,会专门要求:

第一,备有完好的《新华字典》和《汉语成语词典》遇到不懂的汉字和成语,要及时查字典、词典

第二,备有完好的《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遇到英语单词或撰写英文论文时,要多查英汉词典、汉英词典。

注释

[1]私享史.金牌教材,冒牌翻译.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28994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03812.html

上一篇:新学期的打算
下一篇:一只可怜的青蛙
收藏 IP: 220.173.126.*| 热度|

28 王安良 郑永军 李东风 吴嗣泽 许培扬 吴斌 武夷山 冯大诚 胡泽春 张晓良 谢力 牛凤岐 范会勇 周忠浩 金辉宇 杨正瓴 李学宽 王平平 李志俊 雷宏江 刘秀梅 王启云 孙颉 姚伟 信忠保 张鹰 聂广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