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轮车上的博导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x45 狂犬病、流感、结核病和人类遗传学科普园地。 提供根治 “狂犬病恐惧症” 的灵丹妙药。 奉献在中国彻底消除狂犬病的锦囊妙计。

博文

《狂犬病疫苗》(专著共享) 1. 概述

已有 5087 次阅读 2021-3-19 12:01 |个人分类:狂犬病防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狂犬病疫苗》(专著共享) 1.概述

 

本人参与编写的大型学术专著《当代新疫苗》(第二版)已于去年3月9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人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李玉华研究员共同撰写了该书第40章《狂犬病疫苗》。

 

 image.png


本博客将分若干次全文转载这一章的内容。希望这些内容对相关的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特别是其中的恐狂症患者)都能提供有益的参考。

今天转载的是《狂犬病疫苗》这一章的1节:概述

本章目录:

 1  概述

 2  病原学

 3  流行病学

 4  发病机制与疫苗免疫应答

 5  症状和诊断

 6  狂犬病疫苗

 7  狂犬病的暴露后预防( PEP

 8  暴露前预防接种( PrEP

 9  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10 疫苗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11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12 发展中的新型狂犬病疫苗

 13 公共卫生问题

 1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1 概述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RABV)引发的以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发病后死亡率几乎达100 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对狂犬病病毒易感,但该病的主要储存宿主只局限于哺乳动物纲中的食肉目和翼手目这两个目,包括狗、猫、狐狸、豺、狼、貉、臭鼬、浣熊、猫鼬和蝙蝠等。该病可以从上述储存宿主动物传播给其他哺乳动物及人类。 在自然界,上述储存宿主之外的其他哺乳动物,如鼠和兔,只是在极偶然的情况下才可能被感染,可统称为偶然宿主,它们通常不构成该病毒的传染源。 人的狂犬病99 以上是因被患病的狗(少数为猫)咬伤或抓伤而引起。该病也可通过感染性物质(通常为唾液)直接接触受害者的黏膜或新近破损的皮肤传染,但非常罕见。人类偶尔也会因被某些野生哺乳动物咬伤或抓挠而感染。 病毒吸入、接种未彻底灭活的疫苗或者通过移植受感染的角膜、组织和器官也可能造成感染,但极为罕见(WHO,2013;Jackson,2013)。狂犬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很特殊,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而在医学和一般文献中,狂犬病比任何其他传染病所能明确跟踪的年代都要久远;有关病毒病的历史记载以狂犬病的记载为最早,也最可靠。 人是由哺乳动物进化而来,可以推测,狂犬病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更加悠久(严家新,1994)。

目前,全球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狂犬病。 大部分的人狂犬病病例发生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基本消除了狂犬病,对狂犬病的恐惧已成为历史。美国每年发生的少数几个病例的传染源主要为蝙蝠(Hampson et al,2015)。 人用和兽用狂犬病疫苗在狂犬病的预防和消除中起重要作用。 世界上第一种可预防人类狂犬病的疫苗,是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等人于1885年研发成功的。 该疫苗是继天花疫苗之后,人类发明的第二种重要疫苗,它为预防和控制狂犬病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其他疫苗的研发指明了方向。 与许多其他病毒感染不同的是,目前对狂犬病尽管不能治疗,但能借助于疫苗有效地进行预防与控制。 狂犬病通常有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潜伏期,所以即使在暴露于病毒之后,若能及时规范处理伤口,或配合使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及时接种疫苗,预防通常也是非常有效的。

由于人类狂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犬,可以通过为犬类接种疫苗以消除犬类以及人群中的狂犬病;这也是预防人类狂犬病最具成本效益的战略。对于非洲和亚洲很多地区而言,通过控制家犬狂犬病预防人类狂犬病,是一个现实的目标。 如果考虑到未来可以节省人类预防治疗狂犬病的费用,优先发展兽用疫苗以期达到控制人类狂犬病的目标,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效益上都是最合理的举措(WHO,2013;Clavijo et al,2013)。

相关博文:

《狂犬病疫苗》专著共享 2021-03-1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27739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1277585.html

上一篇:《狂犬病疫苗》专著共享
下一篇:《狂犬病疫苗》(专著共享) 2.病原学
收藏 IP: 72.199.1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